四十八、张确殉国
斡离不率东路金军在河北迅速北撤的时候,粘罕则率西路金军在河东继续南下。靖康元年(1126)二月十九日,西路金军兵临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将隆德府城四面包围。
隆德府知府名叫张确,字子固,陕西长武县人,元佑年间擢进士第。张确有个哥哥名叫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其兄弟二人,皆是长武人的自豪与骄傲。
张确早就预感到河东形势很严峻,而河东地位又很重要,曾多次给宋钦宗上表说:
“河东乃天下根本所在,安危所系。河东若失守,不仅陕西不可守,汴京恐怕亦不可为都矣。敌军得到叛卒支持后,势必南下。潞城百年不曾修筑,将兵又皆戍边。臣生长西州,颇谙武事,若得秦兵十万人,犹足以抗敌。不然,唯有一死报陛下耳。”
潞城,即隆德府。张确的这些奏表,皆被宰执大臣们截留或扣压,并没及时呈报给宋钦宗。
这天早晨,粘罕率领众将来到隆德府城下,在薄雾中骑马绕城走了一圈,见城防虽不完备,但要攻下来,恐怕也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于是,他打算和平占领该城,希望知府张确献城投降。他派遣燕人姚璠入城谈判,向张确劝降。
姚璠入城见到张确后,开门见山:“自古以来,识时务者为俊杰,张知府肯定深知此理。囯相爱惜人才,张知府若能献城以表诚意,肯定会得到重用。”
张确断然拒绝投降:“生是宋臣,死是宋鬼。头可断,血可流,腰不可折。事已至此,本知府决心与隆德府共存亡。你回去告诉粘罕,我张确并非你们燕人,皆贪生怕死之辈。”
姚璠羞愧而去。
司录张彦遹向张确献计说:“敌人攻城时,知府可自东城溃围,趁机而出。我等在西城吸引敌军,以掩护知府突围。”
张确怒叱道:“确乃守土之臣,当以死报国。头可断,腰不可屈!”
姚璠劝降不成,还被羞辱了一顿。粘罕听了汇报后大怒,当即下令攻城,要求当日破城而入,活捉张确。
张确组织全城力量坚守城池,一次又一次击退金军。但隆德府毕竟兵少将寡,在顽强坚守了两天后,终被攻破。张确在肉搏战中壮烈殉国,一同捐躯的还有通判赵伯臻、司录张彦遹等官员。
张确等人为国捐躯的壮烈事迹,后来报到朝廷,宋钦宗闻之而悲悼。他下诏优赠张确述古殿直学士,并亲自召见其子张乂,抚慰道:
“卿父乃今日之巡、远也,得其死所矣,复何恨。假如为将为守者,皆如卿父,朕何有今日邪?!”
说完,宋钦宗收敛笑容,哀声叹息了好久。
张巡与许远,在唐朝安史之乱时,以守卫睢阳而天下闻名。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他们死守睢阳,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保障了唐朝东南江淮地区的安全。最终城陷,他们被俘殉国。
宋朝对张确精忠保国的事迹很重视,专门为其立传,并归入忠义一列。后人也没忘记这位爱国志士,清光绪元年(1875),长武县代理县令李大成,深为张确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作了一首“吊长武双忠”长诗,诗曰:
“拐子马军海上起,幽燕以南无坚垒。鼙鼓声动牟驼岗,金缯不辞城下耻。三镇尚割下诏书,区区隆德何为尔。慷慨凭城知府张,不惜裂眦并碎齿。腰不可屈头可断,性命存亡随百雉。惜哉!平时不识颜真卿,死后巡远徒追美。天下根本重河东,修城济师常请旨。若许秦兵十万增,汴都屏藩犹可恃。谁知流涕空上书,门开不容言路启。铁骑长驱威胜降,列城谁敢遗一矢。南北关险不知扼,敌笑南朝无人矣!公产西州武事谙,桓桓真堪修臂使。可怜空城无备空,英雄报国唯一死。”
粘罕攻下隆德府后,留下燕人姚璠担任知府,负责管理地方事务,自己则率军继续南下。
二月二十二日,粘罕打算进攻泽州(今山西泽州)地界,但闻听宋军在泽州一带有所防备,也不敢贸然逼近泽州城。
粘罕认为,越往前进军,应该越小心谨慎。他不断派出游骑,四处侦察情况。二月二十四日,一些金兵游骑绕过泽州城,直至孔寨河畔。
此时,姚古率领的宋朝西军主力,皆部署在晋城、绛州一带,该地区已全面戒严,宋军已严阵以待,两军之间,剑拔弩张,一场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此时,种师中率领所部已遵命北上,渡过黄河后,种师中得知粘罕西路金军已到达泽州一带,于是给宋钦宗上书建议说:
“闻听粘罕在泽州,臣欲从邢州、相州之间捷道出兵,从上党向其背后发起进攻。这样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必能取胜。”
这个建议,被吴敏、耿南仲等宰执大臣否决。他们不希望与金军交战,他们希望遵守和议,他们命令种师中按原计划执行,继续北上,前往河北中山河间一带驻防。种师中只好遵命继续北上。
斡离不闻听宋军西军主力尾随追来,又见中山与河间两府皆固守,短时难以攻下,遂下令快速撤军至燕京一带。
这时候,宋朝使臣路允迪等人,也正好走到了泽州地界,与粘罕相逢。这天中午,路允迪拜见粘罕,向粘罕通报了城下之盟的情况,告诉他:“我朝已与太子郎君讲和,同意赔钱,并割让太原、中山与河间三镇,希望囯相遵约撤军。”
其实,对于城下之盟一事,粘罕早已接到斡离不的通报,详情早已知道。但他认为,在没有接到宋朝使臣的正式通报以前,自己可以继续进军。而现在,继续进军的理由已经不存在了。如果继续南下进军,显然理亏。经过与兀室等人一番商讨,粘罕决定撤军,还师太原,路允迪等宋朝使臣随金军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