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如果说吴敏的提议,让人有些不解,那么宋钦宗的回答,更是令人大跌眼镜。宋钦宗说:“同意吴敏的提议,即日起恢复李邦彦的太宰职务。”

议和派大臣李梲很高兴,马上向宋钦宗建议道:“金人既然已撤军,说明危机已经基本结束,京城应马上解除戒严,恢复常态。”

对此,宋钦宗没有表态,因为李纲今天没参加会议。宋钦宗觉得,关于京城是否解除戒严,应该听听李纲的看法。

种师道建议说:“金人撤退,防备必松懈。请皇上下诏,令诸军在黄河岸边集结,候其半渡之时,可以全力击之,三战可使无噍类。若纵之去,他日复来,祸不可测。”

宋钦宗摇摇头,不同意派军攻击。宋钦宗说:“金人刚撤军,我若出兵追击,倘若他们卷土重来,再围困京师,怎么办?那岂不是又惹出祸端了吗?种卿的建议,朕不能采纳。”

种师道长叹了一口气,说:“黄河岸边击杀,是天赐良机。若丧失这一重挫金军的大好机会,将后患无穷。”话还没说完,种师道感到眼前一阵发黑,身子差点歪倒。

种师道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现在由于心火上攻,情绪激动,所以突然病情加重,不得不提前离开会场。

斡离不的东路金军终于撤退了,这意味着历时一个多月的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结束了。从表面上看,这次城下之盟,同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澶渊之盟,是宋、辽两国的一次对等性谈判。双方约定,宋朝每年向辽朝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而辽朝则向宋朝归还瀛、莫等州,双方均有所得失。而这次城下之盟,却是一次惩罚性谈判,或者说这根本就算不上谈判,而是必须接受的惩罚,因为所约定的内容除了割地就是赔款。

接受这样一个城下之盟,对于任何政权来说都是一种屈辱。宋钦宗对此不会不明白,他心里也一定是悲苦焦酸。但不管怎么说,金人毕竟撤军了,宗庙社稷毕竟保住了,这仍然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二月十二日,宋钦宗颁布诏书,大赦天下,诏曰:

“朕嗣承圣谟,获绍大统,适边廷之懈弛,致郊畿之绎骚,荷天之灵,俾敌悔祸,既遣使而讲好,遂以盟而退师。载惟千里幅员,罹屠掠之苦;四方遐远,多调发之勤。兵屯撄守扞之劳,编户伤括输之急。朕每念此,恻然痛心,不能保绥,乃使重困,永思厥咎,在予一人。是用疏旷荡之恩,沛汪濊之泽,嘉与海内,底于丕平,可大赦天下。於戏!三事大夫、群后、庶尹,国势委靡而不振,宜思所以救治之方;黎元愁叹而无聊,宜思所以抚绥之术。保疆固圉,节用广储,庶几协心,共图康乂。”

为向社会表明自己的执政理念与态度,宋钦宗又亲自手书了一道诏书,书曰:

“朕以眇躬,托士民之上,夙夜只惧,靡敢遑宁。比者金人犯顺,都城闭关逾月,军民展力,捍御实劳,朕知之矣。而不逞之徒,辄乘时造端,相扇为变,内作不靖,震惊朕师,诋骂大臣,殴击内侍,白昼剽掠,乃敢公肆凶残。朕念嗣位之初,首遭艰难,德意未孚,致汝等抵冒如此,朕甚悼之。播告汝等,朕自今伊始,并遵用祖宗旧制,选用大臣,裁抑内侍,不崇餙恩幸,不听任奸人,不轻爵禄,不滥赐与,不夺尔居以营私燕之地,不竭尔力以广无用之费,凡蠹国害民之事,一切浸罢,务与尔等休息。其有奸人不悛,敢复犯法,紊我纪纲,当重寘刑戮,必罚无赦。咨尔有众,明听朕言。”

二月十三日,李纲入宫,向宋钦宗提议立即派遣大兵北上,护送金人回师。李纲说:

“澶渊之役时,也与辽人签订城下盟约。待其撤退时,朝廷曾遣重兵护送,目的是防止其退军途中无所忌惮,肆行掳掠。现在,金人撤军已三日矣,刚开始听说他们将乘船栰渡河,而今探闻,他们是从桥上过河,一日而毕。臣建议派遣大军,用澶渊旧例,护送金军北上出境。”

宋钦宗想了想,觉得此事重大,于是,又召集宰执大臣来延和殿开会商议。

李邦彦、吴敏等表示反对。李邦彦说:“此时出兵护送,还是为时太早,万一两军在途中发生交战,怎么办?结果肯定是金兵卷土重来,再次对京师构成威胁。”

李纲坚持己见,毫不妥协,且态度十分坚决。

不知是惧怕李纲,还是认同李纲所言,宋钦宗最终还是批准了李纲的提议。

当日,宋钦宗下令,命姚古、种师中、折彦质、马忠、范琼等将领,领兵北上,护送金兵回师。

当时,姚古、种师中、折彦质所部都还没到达京城。姚古、折彦质正行走在河东路南部一带,种师中正行走在河北路滑州一带,只有马忠、范琼等军驻扎在城外。

城外的宋军将士们接到军令后,都积极准备,踊跃而行。李纲派人将马忠和范琼找来,悄悄对他们说:

“途中可便利行事,发现有可击之机,即出兵击之。金人满载而归,辎重物资甚多,抢掠的妇人更是不可胜计,意气甚骄。如果趁其不备发动攻击,决有可胜之理。”

马忠和范琼都点头答应。

对于李邦彦复出又担任宰相一事,京城市民议论纷纷,都很震惊,很不解。朝中大臣则都沉默着,没人提出异议。二月十四日,秘书省校书郎陈公辅打破沉默,毅然上奏,弹劾李邦彦,以及中书侍郎王孝迪和尚书左丞蔡懋,指责他们弄权误国,请求皇上免去他们的职务。

陈公辅是政和三年(1113)上舍及第第一名,即相当于状元。其性格耿直,崇尚气节,敢于直言。他在奏疏中说:

“李邦彦等人,辅佐太上皇多年,皆阿谀顺旨,持禄养交,未尝建明一事裨补圣明,以致发生今日之患。盖平居无事,尚不足恃,岂可使之当今日之变乎?陛下今日复用之士,论民心莫不叹息,不惟不足以了今日之事,他日亦必误陛下!”

李邦彦也觉得自己不适合继续担任宰相,多次向宋钦宗乞请致仕,但他为自己辩解说:

“太上皇退位,将江山社稷交付陛下,自己被委以重任,曾发誓要殚精竭虑,死而后已。可是,自己的所有努力与心血,却一再遭到误解。其实,臣之所急,不过是存宗社、安君上、惜生灵而已,哪里敢为自己谋利?可现在,众听未孚,铄金可畏。如果自己再不引避,何以使天下百姓信服?”

宋钦宗权衡利弊,最终还是接受了陈公辅的谏言,免去李邦彦、王孝迪和蔡懋的职务。李邦彦外任邓州(今河南邓州)知州,王孝迪担任醴泉观使,蔡懋去往大名府担任府尹。

这时,李邦彦向宋钦宗提出一个请求:“宣和五年(1123),臣父去世时,臣只守孝两个月便被太上皇召回。根据丁忧守孝制度,臣应该守孝三年。臣请求补足守孝时间。”

宋钦宗同意,命他前去提举亳州明道宫。

李邦彦虽然是个“浪子宰相”,但宋钦宗对他还是怀有一定好感的。因为宋钦宗在当太子期间,以及禅位之初,都曾得到过他的帮助。现在迫于舆论压力,宋钦宗不得不让他下台。

随后,宋钦宗对朝廷核心成员又进行改组,形成了新的领导班子:张邦昌为太宰兼门下侍郞(只是挂名而已)、吴敏为少宰、李纲知枢密院事、徐处仁为中书侍郎、唐恪同知枢密院、耿南仲为尚书左丞、李梲为尚书右丞。

受命北上护送金军出境的宋军队伍,合计有十余万人。他们从各自驻地出发,数道并进,一路北去,追赶金军。

由于各部独立行动,进军步伐并不协调,也不一致。马忠和范琼行动比较快,很快便追过黄河。他们继续蹑迹北上,距离金军已不太远。而姚古、种师中、折彦质因驻军于外地,接到命令较晚,行军也很迟缓。

姚古、种师中、折彦质之所以行军迟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来自朝廷的命令感到很困惑,不知如何执行。来自枢密院的命令是:令他们尾随金军,追击破贼。而来自三省的命令则是:令他们出发北上,护送金军出境。朝廷政令不一,让他们这些领兵在外的将领们深以为虑,深以为忧。

这天,吴敏和耿南仲获得可靠消息说,北上的官军,有可能要向金人开战。吴敏和耿南仲赶紧报告宋钦宗:“如果一旦开战,金人必卷土重来,后患无穷。”

宋钦宗大惊,立即下旨说:“火速派人前去,严禁开战。擅出兵者,并依军法!”

吴敏与耿南仲于是立即派人,去河北、河东地区传达皇上的命令:“严禁各军出兵攻击金人。”同时,他们还派人给各军送去一面军旗,要求竖立在中军大帐前,旗上写着一行鲜明的大字:“擅出兵者,并依军法”!

北宋崩溃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8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南山冈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北宋崩溃那些事第18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