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七,宋钦宗见康王赵构还没回来,于是令肃王赵枢动身去往金军。秘书省著作佐郎沈晦,以给事中身份,携带着誓约文书,以及太原、中山、河间三府的地图,伴随肃王同行。沈晦是宣和六年(1124)状元,他是北宋最后一名状元。宋钦宗又让沈晦给斡离不捎去一封短信,信中说:
“今令弟肃王前去,可谅诚悫之情。然念康王留军中,今将一月,朝夕忧念,未尝少宁。虽皇子郎君义同一家,必垂顾恤,奈手足之爱,同气之亲,一日不见,实有三秋之念。敢望仁慈,候肃王到日,便令康王回归,以慰兹寤寐注想之怀。”
宋钦宗在焦虑不安中又等了一天,到二月初九,康王赵构还没被送回来。宋钦宗有些着急,于是,再派遣宇文虚中与王俅前往金营,专门迎接康王。
此时,斡离不正在秘密准备着撤军,原来打算撤军时将康王赵构一起带走。现在见宋钦宗多次催促,于是决定送回去。斡离不命耶律忠护送康王赵构,与宇文虚中一道回城,并让耶律忠也捎给宋钦宗一封短信:
“使者来谕,请送康王,备聆圣心怀注之切,今如命遣送前去。缘以康王久留军中,谨赠金一万铤,聊用压惊,式表微意。”
京城百姓们听说康王赵构今天从金营回城,于是纷纷走出家门,在路边自动站成长长的队伍,争相迎接与观看。
康王赵构是正月十四离京,去往金军做人质的,直到二月初九才回城。在这二十多天里,他亲眼见识了金军的凶悍与残暴,亲身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刚开始主动请求去金军时,他对人质的危险性或许并没有多少认识。现在,离开金军回城,心里不禁感慨万千,庆幸自己总算是死里逃生。他不知道金人为什么要放自己回城,为什么要让五哥肃王前去接替自己。他更不知道,肃王赵枢这次一去,可谓一去而永不返也。
金军驻扎在东京城外已经一个月了。尽管他们没有攻破东京城池,但割地赔款的战争目的已经达到。在得到宋钦宗割让三镇的诏书与地图,以及肃王来军中做人质之后,斡离不决定撤军。虽然宋朝尚有大量金帛还未缴清,但斡离不权衡目前形势,认为不能再等下去了。根据探报,宋朝仍有不少勤王兵马,正继续往京城赶来。而粘罕的西路大军,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赶来城下回师。
二月初九这天,在送走康王赵构之后,斡离不派邠门使韩光裔进城,专门入宫向宋钦宗致朝辞之礼。斡离不的辞别书如下:
“大金皇子、都经略处置使、两路都统斡喇布等谨上书于大宋皇帝阙下:
昨日受命专征,以太上皇渝盟是问。灵旗南向,直抵京城。伏承皇帝嗣位,再请修好,遂酌中计议,著定盟约。不料贵朝奸臣误国,妄起衅端,于是本司实怀疑愤。后蒙宸翰,谕以孤危哀痛之诚,复遣同气近姻做质,深谅大信,克保有终。自大军之来,资索颇多。事在不已,固非乐为。窃惟兵火一纵,收之实难,自非皇帝仁明违略,屈己爱民,安能使此祸危翻然为福?今大计已定,而后无以旧事为念,惟其永惇诚义,共保生灵。昨日承所赐书,书内谓越王以叔父之尊,平日奉事,姚平仲死于铎镝,李纲止从贬责,其余宰执,近间求退、罢免者甚众。城中军民不遵号令,实恐转生变乱,以贻圣忧。本司为安定贵朝社稷,永固和好,遂令城下诸军退保旧寨,即日班师。
伏念陛下即位之初,必欲推恩布泽,以悦众志,特于原定赏军物内,减金一万铤、银一十万铤、表一十万段,以充振乏广施之用。其余金帛头匹,望于今年逐月接续交送。”
宋钦宗见金人这次真要撤军了,心头大喜,立即特派开封府少尹王时雍等人,携带茶果、龙脑、酒、药等多种礼物,赶赴金营赐宴。
同日,斡离不还派遣团练使贾霆入城,专门向康王赵构话别。赵构不敢单独与贾霆相见,立即向宋钦宗做了汇报。宋钦宗命人将贾霆领入宫中,让他们在宫中相见。
贾霆入宫后,对康王赵构说:“康王留军中近一月,皇子郎君曾数次与你一同观看蹴踘杂伎,对你留有深刻印象,故特来告辞。”
康王赵构笑了笑说:“皇子郎君不仅能统帅千军万马,对于蹴踘杂伎也是行家。”
宋钦宗对康王赵构说:“贤弟可解下犀带,以为赠别。”
康王赵构遵命,将腰带解下来交给贾霆,让贾霆拿回去送给皇子郎君。
四十六、政令不一
斡离不在正式撤军之前,曾经先派出一个由十七名骑兵组成的团队,疾驰回国报信。当这十七名骑兵途经磁州(今河北磁县)时,遭到河北路兵马钤辖李侃率兵拦截。
此时,李侃还不知道朝廷已与金人议和。此前他曾接到过皇上的“掩杀之旨”。所谓“掩杀之旨”,是金兵初抵京师时,宋钦宗给河北诸州军下达的诏书,书中说:“种师道、姚平仲远提西兵而来,以助天讨,深恐金人宵遁,特令河北诸州军遇金人尽行掩杀。”
李侃认为自己身为兵官,岂能遇敌而退缩?于是,率领由禁军与民兵组成的大约两千人的队伍,冲上前去,将这十七名金人骑兵团团包围。
一个金兵头领掏出金军与宋朝的和议书,说:“不要用兵!今城下已讲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国中干事。”
李侃不相信议和,不肯下令撤围。
面对两千多宋军的围攻,这十七名金兵竟毫不畏惧,他们迅速散开,分为三组,摆出战斗队形:“以七骑居前,各分五骑为左右翼。”一看这阵势就知道,这些金兵战斗经验很丰富,而且早有作战思想准备。
前边七名骑兵驰马前进,向宋军迎头发起冲锋。宋军没料到这些金人竟敢迎面而上,于是后退。这时,左右两翼的金兵突然乘势掩杀而来。他们一边驰马飞跑,一边不停地朝宋军弯弓射击。
宋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并未经过严格训练,又主要是由步兵构成,根本抵挡不住飕飕而来的骏马的冲撞,和纷飞的箭雨,队伍顿时大乱,四处抱头鼠窜。
一般而言,在平原上进行野战,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步兵如果没有防护工事,单纯依靠血肉之躯,的确是很难阻挡骑兵铁蹄的。但是,用两千名步兵阻挡十七名骑兵,这恐怕不需要什么防护工事吧?
现在,斡离不很清楚,有些将领担心退兵时遭到宋军追杀,担心途中遭到宋军伏击。因为金军毕竟是孤军深入,孤立无援,千里奔袭,孤军奋战。为稳定军心,凝聚力量,撤军前夕,斡离不曾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研究退军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制定详尽的应对方案。
斡离不胸有成竹地说:“大家担心退军途中会遭遇危险,是不是?我认为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只要我们行动迅速,加强戒备,我们来去都是自由的。他们南朝人即使想沿途阻击,我估计商量也得商量一个来月,才可能有定议。而这时候,我们早已安全回到燕京了。”
斡离不似乎对宋朝高层决策流程很了解,他要求全军快速行动,抢在宋朝军事部署完成之前脱离险境。同时,为防备宋军追击,斡离不还下令:“行军队形进行调整:将战果玉帛子女等置于中军,用战斗力一般的队伍护卫,负责防御的队伍安排在左右两翼,负责进攻的精锐骑兵殿后。”
二月十一日,金军正式拔寨退兵。肃王赵枢、太宰张邦昌等与他们同行。金军骑兵主力走在最后,他们按辔徐行,毫无惧色。
此时,宋钦宗正与大臣们在延和殿里开会,商议下一步的政策。吴敏首先提议,恢复李邦彦的太宰职务。理由是,张邦昌虽然担任太宰,但他仍留在金营做人质,无法处理政事。吴敏说:“太宰与少宰,现在这两个宰相之职皆虚位,对于处理政务很不适当。”
李邦彦是宋徽宗曾经宠信的大臣之一。目前,凡是宋徽宗曾经宠信的大臣,如所谓“六贼”,不是被贬,就是被杀,仍然在朝为官并身居高位的,只有李邦彦一人。李邦彦现在在民间的名声,已经很臭。这些情况,吴敏应该都是清楚的。可是,吴敏为什么偏要在这时提议恢复其太宰职务呢?其用意很明显,另有所图。吴敏心里以为,皇上不可能恢复李邦彦的职务,因为陈东伏阙上书才过去没几天,宋钦宗不可能这么快就忘了。其实,是吴敏想当太宰或少宰,但他不便明讲,试图通过曲线来达到目的。
宋朝的大臣,外斗是外行,内斗却是内行。
吴敏为什么不举荐李纲担任太宰或少宰呢?吴敏曾经很欣赏李纲的才能,曾极力向宋徽宗举荐过李纲。那么现在,为什么又建言重新起用李邦彦呢?他明知李邦彦与李纲水火不容。如此看来,吴敏已与李纲在政见上出现了严重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