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陈东再次上书
对于李纲被免职,首先产生强烈反应的是京师太学生们。二月初五,在太学生领袖陈东率领下,数百名青年学子来到宣德门伏阙上书,请求朝廷罢免李邦彦,重新启用李纲与种师道。
陈东与李纲素不相识,没有任何交往,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情。但陈东对李纲坚决抗战的决心与行动,是了解的,所以对他十分钦佩。陈东与李邦彦也素无往来,更无仇无怨,只是对李邦彦坚持议和的政治主张与作为,很不满意而已。
陈东在奏疏中首先提出了三个政治概念,即社稷之主、社稷之臣与社稷之贼。所谓社稷之主,就是任用贤才毫无二心、去除奸邪毫不动摇的好皇帝。陈东认为,宋钦宗具备社稷之主的特征,所以受到天下人的爱戴。所谓社稷之臣,就是能奋不顾身、以天下为己任、且生死以之的大臣,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贼,就是妒贤嫉善、妨功害能之辈,这些大臣处处为自己着想,从来不为国家打算,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赵野、王孝迪、蔡懋、李梲之徒是也。
接着,陈东评论说:陛下当初任用李纲时,断然不疑,不过一二天,便任命其为执政,朝中内外闻讯皆相庆,因为大家觉得,陛下能任用贤才矣。随后排斥白时中而不用,人们也很高兴,因为人们觉得陛下能去除奸邪矣。然而,任用李纲却并不重用,排斥白时中也并未免其职,又让李邦彦担任宰相,张邦昌担任副宰相,其余奸邪之辈皆得到擢用。人们对此很不解:陛下为什么任用贤才,却又存有疑心;去除奸邪,却又心存疑虑呢?
今日,忽然闻听免去李纲职事,臣等惊疑,不知是何原因?臣等推测,此必是李邦彦等排挤与陷害李纲。因为李纲出自普通官员,独任大事,李邦彦等肯定疾如仇雠,恐其成功。臣等听说,李纲近日用兵,偶然小有不利。李邦彦等遂得机会,夸大事实,归罪于李纲。然而,一胜一负,兵家之常。小胜固未足为喜,而小挫亦未足为辱。何况示怯示弱,乃奇谋秘计,岂能以此免去李纲官职?
臣还听说,李邦彦、白时中等曾经尽劝陛下离京去往外地,表面上看在为陛下打算,其实是在为他们自己打算。白时中、李邦彦初见边事有警,便各已派遣亲党到外地任职,家属也随之远去。岂有身为大臣,不能以一家死社稷之难?他们的真正用意,就是想在仓卒之际,各自逃遁,以保妻孥。自从诸大臣提倡避难以来,百官有司都群起应和,使得京城百姓哄然骚动,恐惧不安,不能安居城内,纷纷打算逃跑以自保。当时,若不是李纲为陛下建言,留陛下于城中,那么,陛下今日恐怕仍播越在外,宗庙社稷已为邱墟,生灵已遭鱼肉,陛下将有弃宗庙社稷之名。如此,将何以复有天下?
幸赖陛下聪明,不被群议所惑,断自圣志,接受李纲建议,中外闻之,虽愚夫愚妇,无不举手加额,仰叹圣德之盛。李纲之功,岂曰小补之哉!因此,招致李邦彦等谮谤忌嫉,无所不至。
李邦彦等人,以前辅佐太上皇帝时,享受着高爵厚禄,却坐视天下之弊端,未尝肯发一言以图补报。王黼、童贯、蔡攸共同提议北伐时,天下皆知其不可。可是,太上皇决之帷幄,唯独有郑居中据理力争,以为不可轻举。李邦彦等辈并非不知道此议,但他们并未尽职尽责。从性质上看,皆属于阴助王黼,以至于造成今日之祸,导致太上皇痛自罪抑,避位而去。
陛下新即宝位,便遇此变乱之虞,栗栗危惧,不遑宵旰。李邦彦等应当引咎辞职,自求贬放,以谢君父。当此危急之际,他们却偃蹇自若,持禄固位,坐妨贤路,忌嫉贤能,极力倡导损害国家之大计。讲和之议,实乃李邦彦首倡。陛下若听其言,排斥李纲而不用,则宗社存亡,将未可知。
李纲被免职消息一传出,士大夫皆失色,兵民骚动,以至于流涕相吊,无不言说,不日将被敌人俘虏矣。由此来看,罢废李纲,不仅堕落李邦彦等奸计中,也堕落敌虏之计中也!
陈东强烈呼吁,希望陛下远鉴前代已然之事,坐照今日异议之臣,奋发英断,复用李纲,以成大功,宗社幸甚!
陈东建议,免去李邦彦等人职务,提拔李纲担任宰相,与吴敏、耿南仲、徐处仁、唐恪等组成朝廷决策中枢班子。而朝廷外的军队之事,尽交付种师道,由种师道集中处置。如果这样,内外将相之臣,必肯悉心协助陛下,大有为于天下矣!
陈东最后说,臣等乃学校书生,素与李纲无半面之雅,与李邦彦等也素昧平生,所以劝陛下重用李纲而斥退李邦彦等,不存任何私利。只是为了生灵之命,为了宗社存亡。在陛下用李纲与不用,去李邦彦与不去之间,天下公论如此,臣等岂敢默默?陛下若认为臣等之言未足取信,请登上御楼,召一耆老问之,召一军兵问之,召一行道商旅问之。或者,召百官君子,让他们言之。他们必皆曰:李纲可用,而李邦彦等可斥也!
陈东与数百名太学生又在宣德门上书的举动,很快便轰动了全京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没过多久,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走来,不期而集会于宣德门外的广场上。有市民,有商人,也有军人。有青年,有老人,也有儿童。人越聚越多,很快便达数万之众,可谓人山人海,声势浩大。
没有组织,也没有号召,人们都是自发而来,且是为同一个目的而来。大家都很兴奋,互相鼓励说:“非见李右丞、种宣抚复用,毋得归!”
此时恰好是上午百官退朝之时,大臣们从东华门出来,陆续朝宣德门方向走来。李邦彦骑着马,晃晃悠悠地朝前走着。忽然有人认出了他,喊叫道:“这人就是李邦彦!”
大家于是呼啦一拥而上,纷纷指责他,历数其罪,有人甚至大声谩骂:“李邦彦,汝是浪子,岂能做宰相?”
有一个人径直走到李邦彦跟前,脱掉李邦彦脚上的鞋子,想殴打他。还有人拾起地上的瓦砾,朝李邦彦猛地扔去。
李邦彦见势不妙,急忙调转马头,朝宣德门内跑去,一直奔入都堂才得免。老百姓只得到他一只鞋子。
这时,户部尚书兼知开封府聂山骑马走来,他举起鞭子,向陈东等太学生拱手行礼,说:“诸公为此,可谓忠义矣。”很显然,聂山对太学生们的爱国行动是支持的。
皇宫卫兵早已将情况上报给了宋钦宗,并严阵以待。宋钦宗命令邠门速派人前去,接受陈东的上疏。不久,宋钦宗派内侍官来到宣德门,向众人传旨说:“诸生所上书,朕已亲览,备悉忠义,当便施行。”
听了这话,太学生们觉得伏阙上书的目的已经达到,打算谢恩退去。然而,大多数市民仍不肯离开,他们将太学生们围得水泄不通,有百匝之多,太学生们无法脱身离去。纷乱的局面已逐渐开始失控,局面的主角已从太学生转变为东京市民。
这时,一位不知姓名的京城市民,向太学生们泣涕恳求道:
“力争鸾舆不出城,乘城固守,使我国人存活者,李右丞也。进营逼虏,保卫我国人,使金人不敢剽掠者,种枢密也。危害社稷,抛弃国人,罢我右丞与枢密,以助敌寇者,李邦彦、李梲、蔡懋也。谏官与御史,无一人肯挺身而弹劾他们,幸赖诸公主持公道与正义,不爱身躯,扶倾持颠,以保卫我国人。与其死于夷狄之手,不如触逆鳞而死于君父之手!人之有欲,天必从之。希望诸公迟缓离去,等到皇上宣李右丞、种师道入宫,再离去未晚!”
众人听后,又一齐哄然鼓动道:“只是宣他们入宫,安知真复用假复用?须见李右丞与种宣抚真复用,乃退!”
于是,太学生与数万民众继续聚集在宣德门前的广场上,连周围的大道小巷也都站满了人。有参与支持行动的,有前来看热闹的,也有趁机捣乱的,可谓鱼龙混杂,喊声雷动,呼声震天。
宋钦宗得知情况后,令知枢密院事吴敏出去,向大家解释一下李纲被免职的原因。吴敏来到宣德门前,对众人说:“李纲用兵失利,不得已而暂时免职,等金人稍退,便令复职。”
对于吴敏的这个解释,人们很不满意,也不接受。人们继续聚集在广场上山呼海叫,声闻数十里。
宋钦宗又令耿南仲出去,访求民情民愿。耿南仲来到广场上,问太学生们:“你们有何愿望?但讲无妨。”
太学生们回答说:“先生前日为天子传言,言无不行。今军民之意很坚定,欲复用李右丞、种宣抚,希望先生传言天子。”
耿南仲回答说:“大家放心,我一定将诸生之意奏上。”
然而,众人怀疑耿南仲言语有诈,前呼后拥围住他,不让他骑马离开。耿南仲只好下马,直接步行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