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这天晚上,宋钦宗派内侍来浴室院给李纲送来一封亲笔信,安慰他,并赐给他白金五百两。不久,宋钦宗又安排吴敏来浴室院向李纲表示,等事情过去后,还会重新启用他,让李纲暂时委屈一下。李纲明白皇上的用意与苦心,流着眼泪表示感谢。

李纲的行营使职务由蔡懋接替,蔡懋上任后,立即派人统计损失情况,结果是行营司损兵折将才百余人,情况并不像李邦彦等人所说的那么严重。而西军损伤也不过千余人,其他各勤王之师并没出兵,故没有任何损失。

蔡懋明白,这件事其实隐藏着一个阴谋。这是主和派在借机打击主战派。可悲的是,作为最高决策者的宋钦宗,并没有这样的洞察力。他看不清问题的实质,缺乏应有的决断力和魄力。他在战与和之间来回摇摆,并且总是在错误的时机做出错误的选择。

蔡懋是蔡确之子,蔡确是支持王安石变法改革的中坚人物,是宋哲宗时的宰相。王安石罢相后,蔡确是新法的主要推行者之一,不管是常平法还是免役法,都在他的推动下得到落实。蔡确为人崇尚权谋,作为蔡确的儿子,蔡懋也很擅长这一套。

蔡懋接替李纲负责行营司,是李邦彦推荐的。蔡懋与李邦彦都属于议和派。蔡懋知道,皇上现在的心思是执意议和,于是,他上任后立即下令,所有士兵全都卸去器甲,并将李纲推行的保伍制,即按户籍将居民组织起来自卫的制度,也予以撤销。刚被李纲废弃的内侍官提举城壁制度,又被他全部恢复。他将城墙防区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用内侍官来统领。

当时,金军时常派出小股队伍来到城下,集中箭矢朝城上发射。负责守城的内侍官下令守御官兵,不得勿动,不得回击,且说:“国家正与金人讲和,不要相斗。”

有一个军兵听到这样的命令后很愤怒,说:“既然已讲和,他们何得射我?我为何不可反击?”于是不听命令,引拉石砲,射出一发,杀伤金军数人。内侍官得知后大怒,下令斩杀了这个军兵。由此,官兵们皆不敢妄动。

当初,金军刚兵临城下时,闻听宋朝宰相李邦彦乃是一个文人,皆轻笑说:“南朝果无人。”因为金人作为女真族,是在战争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他们崇尚武力,崇拜英雄。等到种师道等勤王之师云集京师后,他们开始有所畏惧,坚守军营,散兵不敢随意乱出。

现在,听说主掌兵权的李纲和种师道二人皆已罢官,金人便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出动数百骑兵,自北往东,直抵城外,不时向城上射箭进行挑衅。对于金人的挑衅行为,蔡懋下令一律不许还击,违令者笞之。金人站在城外向城上喊话说,他们需要布囊,用来盛放金银用,打算退兵而返。蔡懋得知后满口答应,令人将大量布囊从城上扔下去,送给金人。结果金人竟用布囊装上泥土,塞到护城河里,为下一步攻城做准备。由此可见,金人的确很狡诈。

有天半夜,有个人以内侍官身份来到城东门传旨,要求打开城东门,要出去办事。幸亏守门官吏比较机警,反覆诘问,最后那人被问得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于是返回去,再也不见回来。城内早已颁布了禁火令,违者以军法处置。然而,不知何人,竟敢将一个红灯笼放在城楼上,很引人注目。又不知是何人,在城西北角树立了一面独角皂旗,旗面上饰以大雁,这样的军旗决非宋朝军旗。种种奇怪之事,令京城人很是惊骇。种种迹象表明,城内似乎有人在通敌。人们对此很担心,虑有不测。“人情汹汹,殊不自安”。

二月初三早晨,郑望之被金人放回。他入城后没顾上回家,当即进宫觐见皇上。他将自己与耶律忠交割珠玉的情况,以及张邦昌让他捎给皇帝的话,还有自己的一些见闻与想法,都向宋钦宗做了详细汇报。

宋钦宗听后沉默了很久,对于劫营之事很后悔,说:“已错了!”接着,又很忧虑地说:“情况已这样,以后如何整顿得起?”

郑望之说:“三镇岂能交割?可是若不交割,势必用兵。譬如一个富人家,有贼三两人当昼逾墙,被主人发觉。然而,家中得力强壮仆子都出外干事,只有老卒稚童姬婢之类在家,如何擒捕得获?今日之事,何以异此?陛下在东宫时,闻朝廷人才、军政、纪律、帑藏、财用、将帅、士马如何?大臣为陛下谋划用兵之策,但见有可击之理,而不知无可用之人,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

宋钦宗沉默了一会儿,又重复说道:“已错了!”

其实,直到现在郑望之还不了解事情真相。他以为是李纲急于邀功,安排姚平仲前去劫营的。

郑望之对姚平仲并不陌生。郑望之的父亲担任熙河路(今甘肃临洮)都转运使时,曾推荐姚古为副都总管,郑望之便于那时认识了姚平仲。那时候,郑望之就觉得姚平仲是一个毫无廉耻且诞妄之人。有一次,姚平仲拿着一条镀金带子冒充金带,到市场上去卖,得钱数千。后来事情败露,姚古替他做了赔偿。再后来,姚平仲随童贯平定方腊,凯旋回京后,郑望之曾与他见过一面。姚平仲极力夸大杀获魔贼之多,郑望之听后并不全信。

郑望之认为,李纲这次派姚平仲劫营,肯定是相信了姚平仲浮夸之言,觉得他这人真有很大本事。郑望之哪里知道,相信姚平仲有很有本事的人并不是李纲,而是皇上本人。

对于姚平仲劫营失败,人们大都以为是泄密造成的。据说,早在正月二十八日,姚平仲就下令在开宝寺旁边竖立三面大旗,旗上写着“御前报捷”字样。而且又在封邱门上安置了御幄,以备宋钦宗到时前来“临受俘获”。姚平仲率军出城后,有许多京城百姓站在大路上等待捷报。

照此来看,京城有关各方都已做好了庆祝胜利的准备。然而,如此之大的声势,“京城户户皆知”,可为何郑望之、种师道、李纲却不知?难道是他们假装不知?可是从郑望之的说法来看,他好像是的确不知真相。

二月初三傍晚,斡离不派遣金使王汭入城,面奏宋钦宗,请求改换越王等人质,并交割三镇。在斡离不看来,宋军不顾人质安危,前来劫营,说明这些人质的分量不够重。而且,从康王赵构来到金营后的一系列表现看,不像是一个真亲王。斡离不曾检验他的箭法,没想到竟然很高超,竟能“连发三矢皆中筈,连珠不断”。所以,金人经过分析认为:“赵构应是将官良家子,似非亲王,岂有亲王精于骑射?”于是决定将他遣送回去,换越王来做人质。

斡离不觉得,越王赵偲是宋钦宗的亲叔叔,应是重量级人物。而李邦彦、吴敏和李纲都是宋钦宗心腹之臣,曹晟是宋钦宗唯一的亲妹夫。让这些人来军中做人质,应该会更有效果。

对于让越王去做人质,宋钦宗坚决不同意,态度很明确。他提出可让肃王赵枢前去,换回康王赵构。赵枢是宋钦宗五弟,头脑也很聪明,有过目不忘之才能。

第二天,宇文虚中又前往金营,向斡离不说明情况。斡离不同意用肃王换回康王,但坚持一定要得到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宇文虚中听后,默默流泪,不肯回答。忽然,斡离不脸色大变,宇文虚中见状连忙哭道:“太宗陵在太原,上皇祖陵在保州,岂忍割弃?”

斡离不面色严峻,毫不所动,说:“必欲得之,无可商量。”

宇文虚中无奈,只好回城向宋钦宗如实禀奏。

姚平仲劫营失败,在李邦彦等人看来,这不是件坏事,反而是件好事。因为这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契机,他们正好可以借此将不支持和议的李纲赶下台去。他们的阴谋得逞后,便在都堂摆设酒宴,进行庆贺。

有些忠直有识之士,对于朝廷免去李纲一切职务忿忿不平。二月初四,大臣孟钺上奏,请求恢复李纲尚书右丞的职务。他在奏疏中说:

“臣闻太常少卿李纲,蒙陛下拔擢,处以股肱之任,虽愚懵无知之人,亦皆鼓舞欢欣,况忠直有识之士哉!今日忽闻李纲缘用兵稍挫,己蒙加罪,以常情论之,固当如此。但以大事论之,则臣别有愚见。

夫李纲起自孤寒,奋不顾身,施骨鲠药石之论,当被坚执锐之敌,可谓忠孝之极,人所难能。然一人之才,安能尽千万人之所长?诸葛亮,管、萧之亚匹也,犹有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然刘备不以其奇谋为短,而弃之不用也。惟在人君,因所长而用之耳。

陛下若谓李纲不擅用兵,令罢行营使则已,若再夺尚书右丞之职,民心定不安也。非特民心不安,又恐天下以李纲因忠正而大用,以微罪重责,使贤良之士畏惧而不敢言,壅遏之弊,自此始矣。臣窃为陛下痛惜之,伏乞始终保全,令依旧裁决大事,专一进退人材,庶少裨陛下重光之明。”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不出孟钺之所料。李纲被免职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北宋崩溃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8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南山冈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北宋崩溃那些事第18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