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里不在信中要求宋钦宗派皇弟郓王,去金营做人质,这让宋钦宗有些为难。因为郓王赵楷此时并不在京城,他已出城南下避难去了。宋钦宗的皇弟皇妹们,基本都在正月初三那天离开了京城,各自逃难而去。然而,不知为什么,肃王与康王二人却留在京城没走。肃王赵枢是宋钦宗五弟,康王赵构是宋钦宗九弟。
到金营去做人质,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不知道这两位皇弟是否愿意前去?宋钦宗心里很没底,甚至有些茫茫然。从昨天开始,宋钦宗就独坐在延和殿里反复考虑,不知该怎样才能说服这两位皇弟,让他们为国家排难,为社稷解忧。
正月十一早晨,康王赵构忽然入殿觐见。宋钦宗大喜,说:“皇弟来得可真及时。金人欲求亲王去军中做人质,不知皇弟有什么看法?”
令宋钦宗没想到的是,康王赵构毅然表态说:“金人必欲以亲王为质,为宗社大计,自当前往,岂应辞避!”
宋钦宗一听这话,急忙站起来,说:“九弟有担当,有气魄!有九弟这样的皇弟,朕很宽慰。朕现在就任命九弟为军前计议使,张邦昌、高世则副之。宰执大臣们现在都在殿外阁子里等候,你可马上出去,与他们相见,并向他们说明情况。”
年仅十八岁的康王赵构主动请缨,前去金营做人质,宰执大臣们对他都十分钦佩。他们原来以为,郓王不在京城,而肃王与康王不一定愿意去冒险。对于怎样应对金人的这个要求,还没商议出一个好办法。现在不用担心了,一切都解决了,他们都松了一口气。
李梲安慰康王赵构说:“大金恐南朝失信,故欲亲王送他们到黄河,亦无他。”
康王赵构正色凛然地说:“国家有急,死亦何避!”
听了这话,宰执大臣们对康王赵构既肃然起敬,又感到悚然惶恐。尤其是四十七岁的少宰张邦昌,皇上点名让他随康王一同去金营作质,他心里更是恐惧不安。
在宋徽宗众多皇子中,康王赵构并不引人注目。因为他母亲韦氏仅仅是一个婉容,地位比较低,又不受宠。因此可以说,康王赵构一直在默默无闻中成长。
韦氏原来只是郑皇后身边的一个普通侍女,她与另一个侍女乔氏关系密切,两人私下里结为姊妹,相约若有一人富贵,莫要忘记对方。乔氏长得漂亮,后来得到宋徽宗宠幸,封为贵妃。乔氏不忘约定,多次向宋徽宗推荐韦氏,韦氏因而受到宋徽宗几次临幸。大观元年(1107)二月,韦氏晋升为才人。这年六月,因为韦氏生了个儿子即康王赵构,晋升为婕妤。第二年韦氏又晋升为婉容,但她一直都不受宠。
康王赵构很有天赋,悟性很高,无论是学文,还是习武,他都很努力。“好学强记,日诵千余言”。善于骑马射箭,“挽弓至一石五斗”。曾有人夸赞康王赵构“英明神武,有艺祖之风”。从他敢于为国排难自挑重担来看,此言并不虚。
二十三、孤掌难鸣
康王赵构主动要求去金营做人质,这让宋钦宗心里踏实了许多。此事定下之后,宋钦宗仿佛有了精神,有了底气,紧接着召宰执大臣们入殿,商讨议和所需的金银布帛等财物如何准备,以及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的文件如何起草等事情。
对金人提出的议和撤军条件,宰执们都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唯有李纲不同意全部接受,更不同意割让三镇。李纲说:
“对金人尊称,以及归还归朝官,可如其所欲,这无大害。但犒师金银,其数太多,虽竭尽天下,也不足以充其数,何况只是一个都城乎?应当酌量与之。太原、河间、中山,乃国家之屏障,号为三镇,其实有十余郡土地。塘泺险阻皆在焉,割之何以立国?而且,保塞乃翼祖、顺祖、禧祖陵寝之所在,子孙为何要交与他人?至于派遣人质,宰相当往,亲王不当往。
今日之计,莫若选择使者,与金人往返熟议,告诉他们所可与不可者。金银之数多少,令有司进行计算,陆续具报。稍微延迟几日,勤王大兵就将四方云集。金人以孤军入重地,势不能久留,虽所得不满意,也必求速归。然后,与之约盟,以重兵护卫其出境。如此,他们就不敢轻视中国,其和平方可久也。”
应该说,李纲的这些设想计划,既考虑到了现实利益,又考虑到了长远利益,还是比较周密、比较可行的。然而,宰执大臣们听后,皆纷纷表示反对。
李邦彦说:“都城破在旦夕,肝脑即将涂地,尚何有三镇?而金银之数,皆不足较也。”
张邦昌说:“勤王大军何时云集?若不来怎么办?若城破怎么办?不能置社稷安危于空幻之中。”
李纲说:“何谓空幻?不思战斗,只是一味地满足金人意愿,乞求金人撤军,这才是空幻。这样空幻的和平,绝对不会长久。金人即使撤军,也还会再回来。如此下去,社稷江山不毁于一旦,岂非怪事!”
李纲与李邦彦、张邦昌等人,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争论了两个多时辰,也没有争论出任何结果。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大臣站出来支持李纲。
宋钦宗也不做任何表态,他望望李纲,看看李邦彦,又瞅瞅张邦昌,一直沉默不语。其实,宋钦宗虽然嘴上什么也不说,但心里早已打定主意,那就是不惜任何代价议和,不惜任何代价使金人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