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与吴敏私交甚好,吴敏虽然比李纲小六岁,但官职比李纲高。吴敏觉得,李纲这人目光远大,见识深刻,能担大任,于是,就向宋徽宗力荐李纲。宋徽宗答应在睿思殿召见李纲,李纲也准备好了,打算“刺臂血上疏”,恳请宋徽宗禅位,传皇位给皇太子。然而,李纲在睿思殿外苦等了半天,也没得到宋徽宗召见,却等来了一个宋徽宗禅位的消息。
李纲满腹的政治与军事经纶,却没能得到一个当面向皇帝陈述的机会,心里很是苦闷。吴敏于是又向宋钦宗力荐李纲,希望宋钦宗早日召见李纲,听一听李纲对当前时局的分析与判断。
李纲是宋钦宗继位后第一个单独召见的,并且地位比较低的大臣。这说明,宋钦宗对李纲是很看重的。同时也说明,宋钦宗对吴敏的建议也相当重视。
对于李纲,宋钦宗虽然从未谋过面,但早就有所耳闻。当李纲走进延和殿时,宋钦宗起身迎上前,说:
“卿昔日论水灾章疏,朕在东宫曾见过,至今犹能忆诵。朕曾为此赋诗一首,其中有句叫做:秋来一凤向南飞。”
李纲赶紧道谢,礼毕之后,禀奏道:
“陛下养德东宫,十有余年,恭俭日闻,海宇属望。道君皇帝观天意,顺人心,为宗社计,传位陛下,交手畀付,皎然明白,下视有唐为不足道也。愿致天下之养,极所以崇奉者,以昭孝德。”
说完奉承话,李纲转入正题:“臣以为,金人闻听内禅,势必请和,可能提出五个停战条件,即五欲:一、欲称尊号;二、欲得归朝人;三、欲增岁币;四、欲求犒师之物;五、欲割疆土。”
宋钦宗一听金人可能请和,很感兴趣,问:“那么,该如何应对?”
李纲回答道:
“针对金人这五欲,应对之策是:一、关于称尊号,可参考过去与契丹的处理办法,当法以大事小之意,不足惜也;二、关于归朝人,当尽量给与,以示大信;三、关于增岁币,应按原来约定办理,即燕山、云中归中国,岁币增加两倍。但金人既已背约,出兵自取,则岁币当减。若为敦示和好,也可不计较货财,原数给付;四、关于犒师之物,当量力而给;五、至于割让疆土,则不能答应。因为祖宗之地,子孙当以死守之,不得以尺寸给与他人。愿陛下关注这几项对策,执之坚定,无为浮议所摇,可无后艰。”
对于李纲的这番见解,宋钦宗很赞赏:“卿见解深刻,皆可采纳。”
接着,李纲话题又一转,转到内政上来。李纲说:
“陛下初即位,当进行政治革新,下决心除掉误国害民的六贼。昔日孔子任鲁国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陛下即位已经累日,却不见有决断之举,群臣为之犹疑。除掉六贼,上应天心,下顺民欲。望陛下为宗社生灵大计,断然处置。如此则人心大悦,金人入侵也就不难抵御了!”
宋钦宗郑重地点了点头:“卿说的对!”
第二天,宋钦宗下诏书,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这一任命,标志着李纲从此踏入了大宋政治舞台中心,开始参与国家政治军事决策。
李纲当天即走马上任,了解京城守卫情况。由于京城禁军主力已被梁方平与何灌带走,前去守卫黄河,所以城内守兵空乏。虽然宋徽宗在禅位之前,已向全国下达了勤王诏令,但各地勤王部队至今仍杳无音讯。
为尽快增强京城守卫力量,李纲向宋钦宗建议,立即给京东、京西、淮南、西浙等路,再次下达勤王诏令。宋钦宗同意,诏令于十二月二十九日下达:
“金人犯边,诸道兵马应入卫畿甸,除沿边防守御敌外,令京东、京西、淮南、西浙帅司,于正兵或非正兵内精选骁锐,并招募武勇,委兵将官,星夜部发,由姚古统一指挥。”
李纲觉得,京东、京西等路距离京城较近,其勤王部队或许很快就会到达东京城外。
八、改元靖康
按照历史的惯例,新皇帝即位,必须改变纪年年号,这叫做“改元”。“改元”,是帝王正式开始君临天下的一个标志。给新皇帝命名年号,历来都是一件很严肃的大事。宋钦宗将这件大事,交给宰相白时中去办理。白时中又将这件大事,委托给尚书右丞宇文粹中与中书舍人朱胜非二人。
白时中向宇文粹中、朱胜非交代任务时说:“刚才,御前会议上讨论了改元一事。此事就由你俩负责,可撰数名,速报上来。”
朱胜非问:“凡命名年号,须有主题,今以何意为主?”
白时中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以和戎为主。”
和戎就是与金人讲和。当前,朝廷所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便是如何让金人立刻退兵。在白时中看来,谋求和解是首选之策。
朱胜非说:“汉与匈奴和亲,改元景宁是也。然而,和戎却是另一回事。昔日唐德宗遭变,商议改元。李泌以为,唐家最盛莫如贞观、开元,宜各取一字以为法。本朝最盛在仁宗朝,宜于庆历、嘉祐各取一字,可以庆祐做年号,则和戎之意亦在其中矣。”
中书侍郎张邦昌插话说:“此论固佳,但‘庆’字有些不妥,颇类宫观匾额。”
朱胜非反驳道:“自古以来,以庆字命名年号者甚多。”
中书舍人席益讽刺说:“祐字也不妥,容易让人想起元祐。”
元祐,本来只是宋哲宗赵煦使用的第一个年号,但后来却成了一个很明感的政治词语。由于元佑年间,反对变法的旧党一派执政,因此,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元佑一词又被用来指称反对变法的旧党及其成员,这些人被时人称为“元佑党人”。而支持变法的一派,则被时人称之为“元丰党人”。宋徽宗当政期间,朝廷对元祐旧党一直持否定态度。
朱胜非对席益的说法很不高兴,厉声反问道:“今外敌入侵,国势危弱如此,应当丕变政事,纯法祖宗,奈何尚拘元祐之禁?”
宇文粹中见臣僚们又要开始打嘴仗,于是便对朱胜非说:“公不必多言,但见示文字。”
不久,宇文粹中从“日靖四方”与“永康兆民”两句中,提炼出“靖康”两个字,建议以此做年号。“日靖四方”,出自《诗经》中的《周颂、我将》;“永康兆民”,源于《尚书》中的《周书、周官》一文。经过御前会议讨论,“靖康”年号获得通过。
《周颂、我将》原诗是:“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大意是:我把祭奠神灵的祭品献上,有牛还有羊,祈求上天保佑我们周邦。我效法文王各种典章,日夜盼着平定四方。伟大的文王英名远扬,请把祭品尽情品尝。我日夜勤劳,敬天畏命,苍天啊请保佑我大功告成。
其实,“靖康”这个词也并不是宇文粹中首创,曾巩早就用过,曾巩在《襄州岳庙祈雨文》中有这样一句:“甽畮克谐于丰富,里闾皆保于靖康。”
宇文粹中选择“靖康”二字作为年号,可谓用心良苦。“靖康”的含义是靖难安康,宇文粹中希望这个年号,能为大宋天下带来太平安康。
然而后来,辅佐康王赵构的汪伯彦,却将“靖”字拆分为“十二月立”,“康”字不拆,“靖康”这个年号,于是被他解读为“十二月立康”。康者,康王也。在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拆字游戏的运作下,“靖康”年号竟成了康王继位的“受命之符”。
汪伯彦对“靖康”的这种解读,恐怕是宇文粹中当初给宋钦宗命名年号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靖康元年(1126)正月一日,宋钦宗一大早便御临明堂,接受百官朝贺,并下诏改元:“自宣和八年正月一日,可改为靖康元年,布告多方,咸体朕意。”
同时,宋钦宗还下诏求言,要求中外臣僚民庶,“实封直言”;还下诏要求,从官员中举荐文武官僚,“堪充将帅者”,以抗击猖狂入侵的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