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朝廷设立了登闻鼓院与登闻检院组织机构,直接受理民间的建议、举报、申诉等。凡有关军政建议,或申述冤枉,或贡献奇异之术,等等,如不能按照常规上达皇帝,便可到登闻鼓院敲击登闻鼓。随后便会有专人进行接访,接收事状。如果被拒绝,击鼓人还可报告登闻检院,由登闻检院进行处理。
登闻鼓与登闻检这套制度,在北宋是比较完善的。设置这套制度的目的,就是为朝廷联系民间或者说政府联系社会,开通一条特别渠道,“使下情得以上通”,“万邦之事,无隔于九重;献替之谋,不遗于听览”。
太学生以群体的力量参与国家政治运行,并非始于北宋。大约在东汉时期,太学生这个群体就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东汉后期,在士大夫圈子中,形成了一种以品评人物为基本形式的进行社会政治批评的风气,当时称之为清议。太学就是清议的中心。太学生们以清议即舆论,影响着国家政治的运行。在清议不能解决问题时,太学生们便伏阙上书,开展请愿活动,给朝廷施加政治压力。关键时刻,太学生们甚至能够奋不顾身,以赴国难。
现在,在新旧皇帝交替、在金人大举入侵这个非常时期,太学生们又一次挺身而出,伏阙上书,可谓正式揭开了北宋末年太学生救国运动的序幕。
陈东是镇江丹阳人,虽然还是一名太学生,但年龄已不小了,已过不惑之年。他出身于“自五世以来,以儒嗣其业”的家庭,性格洒脱,气概豪迈,争强好胜,从来不肯屈居人下,似乎也不太会考虑为自己谋取政治地位。
在京城知识界,陈东颇有些名气。在蔡京、王黼主政期间,知识界人士畏惧他们专权独断,不敢公开评论朝政得失。然而,陈东不怕,毫不隐讳,大胆指摘,没有什么该说与不该说之分。因此,在一些社交场合上,陈东并不是很受欢迎。有的客人在参加宴会时,一旦发现有陈东在场,往往便避席而去。因为,他们担心陈东发表激烈言论从而连累自己。
陈东在这次上书中,提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就是要求宋钦宗下令处死“六贼”,以谢天下。所谓“六贼”,即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这六位大臣。北宋历史上很有名的“六贼”之说,就发源于此。
陈东认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败于内,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从而结怨于二虏,败祖宗之盟,失中国之信,创开边隙,使天下势危如丝发。此六贼者,异名同罪。伏愿陛下擒此六贼,肆诸市朝,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今戎狄皆叛,正由此六贼所致。陛下其忍惜此以危天下乎?使唐明皇早诛杨国忠,则禄山未必有以藉口。幸陛下无小不忍于此也。陛下忍而不诛,即恐天下共起而诛之矣。夫舜之去四凶,亦见于禅位之初,未闻其犹豫也,可不鉴哉?”
此时,宋钦宗即位仅仅三天。陈东在这个时候组织太学生上书,就是因为在他看来,道君皇帝禅位,皇太子即位,这正是重振朝纲,拨乱反正的大好时机。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先例。陈东强烈呼吁,不但要击败胆敢入侵的金人,更要扭转大宋皇朝的腐败政局。只有不断开创崭新局面,才能赢得光辉的未来。
此时,这“六贼”都住在东京城里。原宰相蔡京、王黼都已离职,退休在家。宦官童贯仍在职,名义上仍是河北、河东宣抚使。宦官粱师成摇身一变,成了宋钦宗身边的大红人。以提举西城括田所、搜刮民田为公田而闻名于世的宦官李彦,仍担任大内总管。深受宋徽宗宠幸的大商人朱勔,仍担任宁远军节度使、醴泉观使。
对于宋钦宗来说,陈东这次上书,应该是帮了一个大忙。在这“六贼”中,蔡京、王黼和童贯都曾是叱咤风云的重臣,都与宋钦宗有私人仇怨。宋钦宗在担任太子时,他们根本就不把他这个太子放在眼里。宋钦宗是个很勤俭节约的人,对蔡京提倡的那套“丰亨豫大”的治国理论很反感,二人曾当面发生过冲突。王黼认为赵桓懦弱无能,不成大器,他执政期间,一度曾密谋废掉赵桓太子,建议让赵楷担任太子,但遭到宋徽宗的否定。童贯也觉得赵桓不是理想的皇帝接班人,曾当众公开说过,不行就换人。
现在,有了“六贼”这一说法,宋钦宗正好可以借机将公事私仇一并解决。而且,宋钦宗还可借惩处“六贼”,来给自己立威,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对于陈东率领太学生上书事件,宋钦宗给予充分肯定,将其定性为正义的爱国行动。
一些大臣与将领也纷纷表明立场,公开表示支持太学生陈东惩处“六贼”的建议。社会各界对此反应也很强烈,京城市民百姓更是交口称赞。
七、李纲奏对
十二月二十八日早朝后,宋钦宗下旨,召太常少卿李纲到延和殿单独奏对。
延和殿坐落在崇政殿后边、景福殿西北边,建成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初称承明殿,后叫端明殿,又改名延和殿。这是一个便坐殿,不是正殿。北宋时皇帝召见大臣谈话,地点一般都选择便坐殿,这样便于交谈与沟通,气氛也会比较融洽。
李纲,字伯纪,这年四十三岁,祖籍福建邵武(今福建邵武),自祖父一代迁居到江苏无锡。其父李夔,官至龙图阁待制。政和二年(1112),李纲进士及第,三年后,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免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后升迁为起居郎。起居郎的职责是负责记录皇帝言行,虽职级不高,只是从六品,但因每天工作在皇帝身边,所以很受重视。
宣和元年(1119)五月,京城连降暴雨,水灾严重。李纲上疏说,京师阴气太重,此乃上天示警,让朝廷关注面临的内忧外患之问题。李纲建议宋徽宗下罪己诏,广求真言,进行变革。
宋徽宗阅后很生气,认为李纲这是在借水灾而言政治,此番议论不合时宜。李纲于是被贬出京,到沙县(今福建沙县)监管税务。直到宣和七年(1125)七月,李纲才被召回朝廷,担任太常少卿。
也就是说,李纲重回朝廷任职,仅仅才五个多月。此前六年多的时间里,他有一半时间待在南方一个小县城里,另一半时间回到家乡无锡为父守孝。由此也可看出,李纲在朝廷的资历与根基都比较浅,人脉资源也不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