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一天晚上,趁夜色昏暗,沙立等三名军士逃出军营。走到涿州时,另外两个军士逃跑了,只剩下沙立。沙立不幸又被金人抓住,囚禁在一个土屋里,关了两个多月。

有一天,沙立趁守备不注意,逃出土屋。经过千辛万苦,沙立终于在靖康元年(1126)五月,抵达东京,将傅察骨灰交给了傅察家人。

再后来,蒋噩、侯彦、武汉英以及其他随行人员,也都陆续回到东京。他们纷纷称颂傅察的英勇事迹。秘书侯彦将傅察与敌斗争以及牺牲经过,写成奏疏,上奏朝廷。大名府路安抚使徐处仁、河北转运副使孙昭远、以及谏官李光等大臣,相继上书,请求朝廷表彰傅察。

对傅察英勇捐躯的爱国精神,宋钦宗很是感叹,下诏曰:“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顾所处何如耳?苟激于忠义,虽死犹生也!”

傅察生于1089年,河南孟洲济源(今河南济源)人,是北宋中书侍郎傅尧俞的重孙。他学习很优秀,十八岁就登进士第,引起当时宰相蔡京的注意。以身殉国时,年仅三十七岁。

《靖康小雅》有诗赞颂傅察,题目叫《吏部员外郎傅公》。诗前有一小序:

“方贼之始至也,事出意表,莫不错愕失措,望风窜伏,公独雍容,不惮一死。以为忠义之倡,可不纪哉?”

诗曰:“贪胡寒盟,兵忽逾塞。公持汉节,迓客于界。控弦琰来,草木震骇。胡雏桀傲,自矜强大。公誓不慴,有死无拜。杀身成仁,播美千载!”

三十三、不宣而战

就在贺允中被金军扣留的那天,即十一月二十八日,主管朝廷枢密院工作的蔡攸,正在向宋徽宗汇报工作。他汇报的工作是,废除安肃、保信二军,恢复其为梁门、遂城二县进展的情况。撤销安肃、保信这两处军事基地,恢复其为普通县城地位,这是前不久蔡攸提出的建议。

蔡攸建议废除的理由,与上次童贯建议废除安肃、永宁、保定等军事基地的理由,基本一样。蔡攸指出,昔日,祖宗将这两个县城,建成安肃与保信两个军事基地,并派军驻守,目的是用来控制扼守易州一带边防。然而,现在燕山地区已经收复,国家北部边防已向北推进到景州、蓟州一带,安肃与保信已成为内地,其军事价值与意义已经丧失。所以,两地应恢复为普通县城,驻军也应当迁走,迁往景州、蓟州一带。

安肃、保信这两处军事基地,是宋太宗朝代,为防备辽军南下入侵所建。这两处驻军,与保州、易州驻军,构成犬牙交错之势,相互牵制,相互支持,以控制出入太行山东西之路。那时候,这一带是宋朝北方沿边最为要害之地。宋辽澶渊之战期间,这里曾遭到辽军多次进攻,但城池不破,巍然屹立,故世称“铜梁门、铁遂城”。

现在,在北方警报频传,金人入侵迹象越来越明显之时,蔡攸为什么要提议撤销这两处军事基地呢?

一种观点认为,蔡攸这样做,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蔡攸害怕北方日益严峻的形势,引起宋徽宗的担心。而宋徽宗一旦要对北方防务进行审查与处理,作为枢密院主管的蔡攸,其地位可能就会受到动摇与影响。于是,为了遮人耳目,为了“示人以间暇”,蔡攸便模仿童贯,向宋徽宗提出了如此之建议。

在战争爆发前夕,蔡攸作为负责军事的大臣,竟提出如此荒唐之建议,可谓失谋,可谓不负责任,可谓自私自利,可谓辜负了宋徽宗的信任与重托!《北征纪实》评论说:“大凡失谋可怪,而资敌之跳梁者,类如此!”

也有人认为,蔡攸之所以这样做,也有进一步加强燕山地区防务的用意,并非全无道理。当时,宋徽宗对金人可能发动入侵,已经有所认识。中山府安抚使詹度的紧急奏报,宋徽宗应该是看过的。北方面临的严峻形势,岂是蔡攸所能隐瞒住的?

将安肃、保信两地的驻军,迁往景州与蓟州,以加强燕山地区防务,这等于是从二线地区迁往一线地区。这遭到了驻军官兵的消极抵制与不满。“人情惶惑,人心不乐”。

燕山地区本是易守难攻之地。易州西北有紫荆关,昌平之西有居庸关,顺州之北有古北口,景州东北有松亭关,平州之东有榆关(今山海关)。

“凡此数关,乃天造地设,以分蕃汉之界。诚一夫御之,可以当百。”如果收复燕京后,宋军能有效占据控制这些关口,则燕京地区或许可以保全。

然而,榆关之内的平、营、滦三州,自后唐之时便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占领,改平州为辽兴府,管辖营、滦二州,号为平州路。至石敬瑭时,辽太宗又获得了燕山的檀、顺、景、蓟、涿、易诸州,建燕山为燕京,管辖檀、顺、景等六州,号为燕山路,与平州路并列。

当初,海上之盟刚开始谈判时,宋徽宗因不明辽国政治地理,误以为“燕京并所管州城”,已将榆关关内之地全都包含在内,不知道平、营、滦三州不在燕京路管辖范围之内。这个失误,后来令宋徽宗懊悔不已。后来,宋徽宗一再诏令赵良嗣,让他在与金人谈判中极力争取平、营、滦三州。可是,金人并不傻,他们对平、营、滦地区的战略价值看的很清楚,因而多次断然拒绝宋朝的请求。他们不仅要保留此地,而且还将平州改为南京,作为本国南部的军政中心,在此驻扎重兵。其目的就是,要给自己留出一条出关南下的通道。

为收回这片土地,宋徽宗甚至不惜冒险收纳金国叛臣张觉。然而,张觉事件授人以柄,给金军入侵制造了一个借口。

现在,金军经过近两个月的集结训练与准备,已具备了入境作战的各项条件。在这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不能说北宋毫无防备。童贯在燕山、河北与河东地区,也做出了相应的部署与安排。但童贯在进行军事部署的同时,对金军是否真敢出兵,一直心存怀疑。包括宋徽宗在内,北宋朝廷的高层,对和平谈判政治解决宋金两国争端,还依然抱有一定的幻想于期待。

宣和七年(1125)十一月二十六日,东路金军在斡离不率领下,率先出兵,跨入宋境,气势汹汹地向燕京开进。

金人不宣而战,直到十一月二十八日早晨,燕山府才接到边关的报告。此时,安肃、保信两地驻军,已毁弃城墙楼橹,正在向景州、蓟州两地移徙。

三十四、白河之战

十一月二十八日早晨,保和殿大学士、燕山府安抚使蔡靖,接到边防报告后,急忙出城,前往东郊会见郭药师,商议退敌之策。

郭药师早在二十天前,就接到了童贯的命令,令他集结常胜军于燕京东郊,随时准备应战入侵之金军。

蔡靖说:“刚接到关报,金人已入境,正向燕京方向开进。郭将军打算如何迎战?”

郭药师说:“我已派人前去探察,待探明情况后,再商讨战法。”

蔡靖问:“那么,现在按兵不动?”

郭药师回答:“是,只能这样。需要出兵时,我将派人入城请示。请蔡公回城,主持大局。”

蔡靖回城后,心里很焦急,很担忧。蔡靖的内弟许采,问:“常胜军情况怎样?”

蔡靖轻叹一口气,说:“郭汾阳对金军似有惧色。”

十二月初二日,郭药师派人入城,向蔡靖请示,打算明日率军出击,迎战金军。

蔡靖很高兴,当即同意出战。这时,许采向蔡靖建议说:

“且令郭公披城下寨,不要出战。可遣张令徽、刘舜仁率军迎战。若郭公迎战,假使取胜,必益骄,不可制;若不胜,则一败涂地,燕山大震矣。另外,古北口以及居庸关,亦须防守,以防金人从此突入。”

蔡靖不以为然。

第二天一大早,许采得知蔡靖又要到东郊去见郭药师,便将这个建议写在一张小纸片上,委托蔡靖的儿子蔡松年去东郊,捎给蔡靖,就说是有封家信奉呈。不久,钤辖李振来见许采,许采又向他提出了这个建议。李振于是也来到东郊,悄悄向蔡靖劝谏。

然而,蔡靖还是没接受许采的建议。蔡靖让蔡松年和李振给许采捎话说:“郭汾阳已经决定,亲自率军迎敌。”

北宋崩溃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3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南山冈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北宋崩溃那些事第13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