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广阳郡王
白时中、李邦彦和蔡攸,联合攻击蔡绦的真正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扳倒蔡绦,而是“欲以撼京”,即希望扳倒蔡京,逼迫蔡京退出政治舞台。蔡绦被宋徽宗勒令停职不久,蔡京也黯然下台了。
蔡京这次主政只有短短四个月时间,并未发挥力挽狂澜之作用。宋徽宗很失望,曾专门下诏评论说:
“坐而论道于燕闲者,三公之事;作而相与推行者,宰辅丞弼之职。今居三公论道之位,而总理三省众务,使宰辅丞弼殊成备员,殊失所以绍述宪章之意。可于尚书省复置,令虚而不除。三公止系阶官,更不总领三省。若曰佐王论道,经纬国事,则三公其任焉;三省,并依元丰成宪,毋复侵紊。”
很显然,宋徽宗的上述言论,不是空泛而论,而是有感而发的。
不久,宋徽宗准备赏封童贯为广阳郡王,理由是,童贯为国家西部拓边和收复燕云失地,作出了巨大贡献,令大臣们进行商议。宋徽宗在诏书中说:
“朕以童贯屡将天威,征伐四克。拓地陇右,西彻河源。扬旌五关,尽复幽朔。出入累年之际,荡平两国之戎。命爵策勋,难拘常宪。恭念神考,屡形训言。谓将帅总兵,能复全燕之境,则国家信赏,当从王爵之封。仍胙本邦,以昭显绩。既克承于先志,取怠废于贻谋。童贯可依前太师,进封广阳郡王,食邑实封依例施行。”
经过开会讨论,大臣们均无异议。于是,宣和七年(1125)六月六日,宋徽宗正式颁布诏令:太师、豫国公童贯,依前太师、领枢密院事、河北河东陕西宣抚使,进封广阳郡王。
在此之前,北宋“异姓非外戚,无封王者”。在蔡京主政初期,为“持绍述之说”的政治需要,在蔡京建议下,宋徽宗封王安石为舒王。何执中后来被宋徽宗封为清河郡王。但王安石与何执中,都是死后追封的。在北宋,活着进封为郡王的异姓大臣,只有童贯一人。
童贯是军事统帅,同时,他还有一个宦官身份。宦官封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冯翊王宗爱(401-452),与博陆王李辅国(704-762),大概是两个比较有名的封王的宦官。
宗爱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宦官,也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亲信。但太武帝后来就是死于宗爱之手。太武帝死后,宗爱立拓跋余为帝,拓跋余封宗爱为冯翊王。拓跋余后来试图夺回皇权,又被宗爱所弑。宗爱连杀两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疯狂的宦官。后来,他被新皇帝拓跋濬“具五刑,夷三族”。
李辅国是唐肃宗时期的当权宦官,据说相貌奇丑,曾帮助肃宗登基。肃宗死后,他扶立代宗,日益骄横,自称“欺压皇上的老奴”。代宗封他为博陆王,不久又派人将他暗杀。
这两位宦官王爷,最终都被杀。
封童贯为郡王的理由,宋徽宗在诏令中说得很清楚。可是,童贯率军进驻燕京是在宣和五年(1123)四月,为什么当时不封童贯为王,却在时隔两年之后封童贯为王呢?
当年,童贯率军凯旋回京时,宋徽宗对童贯是相当冷淡的。而且不久后,即令童贯退休,交出兵权。因为事实很清楚,就在那里摆着,燕京并不是童贯率军收复的,而是宋徽宗花重金,从金人手中购买回来的。
特别是,对于童贯擅自派人去奉圣州,请金军东进入关,占领燕京,宋徽宗非常不满。因为,这等于将燕京拱手送给了金人。
现在,在时隔两年之后,宋徽宗为什么忽然要大张旗鼓地封童贯为郡王呢?
原因就是,此时宋徽宗已经意识到,燕山地区形势不太妙,边防不太安全。燕山地区不仅面临着金人的军事威胁,而且,还存在着郭药师与常胜军这样一大隐患。而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暴动,虽然暂时平息了,但随时都有可能死灰复燃。
因此,宋徽宗需要童贯。在宋徽宗看来,童贯在军中有威望,能够掌控局面,能够维护北方安全。宋徽宗原以为谭稹是块好材料,可以替代童贯,可是实践证明,谭稹这人能力不行。宋徽宗希望用封王这种最高赏赐,来笼络童贯,希望童贯能竭尽全力去维护北方边防。
童贯对于封王当然很高兴,这是他很早以前就梦寐以求的。经宋徽宗批准,童贯将自己的府邸又扩建了许多,更加富丽堂皇。据说,工程结束时,施工人员都向童贯祝贺,并请求赏赐。童贯出手很大方,赏赐给每人一只金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