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蔡京又上台
由于北伐收复燕云这场战争,花掉了国家大量钱财,再加上王黼等人的贪腐挥霍,所以,王黼下台时,“国用日匮”,国家财政已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尚书右丞宇文粹中对此深感忧虑,他对宋徽宗说:
“祖宗之时,国计所仰,皆有实数,量入为出,沛然有余。近年,诸局务应奉司妄耗百出,若非痛行裁减,虑智者无以善后。”
宇文粹中是成都广都(今四川成都双流)人,崇宁二年(1103)登进士第三名。他是宇文虚中和宇文时中的兄长,是蔡京的外甥女婿。
听了宇文粹中这番话后,宋徽宗当即下令,撤销应奉司。接着,又给蔡攸、白时中、李邦彦下诏,令他们于尚书省设置讲议财利司,以改革朝政弊端。从此,凡是不急之物、无名之费,皆予以裁省。
然而,太宰白时中与少宰李邦彦,皆是巧佞轻佻庸懦无能之辈。对于如何重建朝纲,毫无主见,毫无建树。
不久,京东路一些地方盗贼蜂拥而起,北方各地闻风而动,社会治安状况出现了恶化趋势,朝廷面临着严峻考验。
宋徽宗心情沉重,苦思良策。
这时候,许多大臣认为,白时中与李邦彦名望太轻,担当不了宰相大任,无力压服天下。他们呼吁,请蔡京太师重新出山,重振朝纲。
朱勔此时又很得宠,其地位类似于内侍,觐见宋徽宗时可以不避宫嫔。他也力劝宋徽宗重新起用蔡京,以振奋人心。
宋徽宗于是决定,接受大家的建议,请蔡京复出,收拾乱局。
宣和六年(1124)十二月,宋徽宗亲笔给蔡京写下一份手札,说:
“朕执权乘要,以正主道。赋事图功,责在大臣。比年以来,任非其人。政失厥中,明发怵惕。念我烈考之谟训,修革蛊弊,庶几持循,肆命近弼,置司讲议。太师致仕蔡京辅朕初,载诞著硕,肤属闵劳。以官职之事,即安里闾宪,其言行尚有赖焉。《书》不云乎:‘询兹黄朆,则罔所愆。’京可兼领讲议司,听就私第裁处,仍免签书,毋致勤劳,以称朕贵老贪贤之美。”
就这样,蔡京又一次登上北宋政治舞台中心,这是他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主持朝政,这年他已七十八岁。
宋徽宗重新起用蔡京,实属无奈之举。在宋徽宗心目中,蔡京是解决困难与克服危机的能手与高手,是救火队长。他相信,国家目前所面临的内政与外交危机,蔡京都能妥善处理。对蔡京复出,宋徽宗抱有很大的期望。
蔡京第一次任相是崇宁元年(1102)七月,那年蔡京五十六岁,宋徽宗二十一岁。当时,宋徽宗正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要么走改革之路,要么走保守之路。新党与旧党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当时,宋徽宗刚执政不久,迫切想有所作为,于是,毅然选择了“绍述父兄”即走改革之路,并选择蔡京作为首辅大臣。
蔡京第一次任相不足四年,便被宋徽宗罢免。但十个月之后,即崇宁五年(1106)十二月,蔡京第二次出任宰相,到大观三年(1109)六月又被罢免。这年蔡京已六十三岁,这年冬天他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后来,被迫离开东京,搬到杭州居住。
政和二年(1112)五月,蔡京第三次复出。这次复出,主持朝政时间长达九年,直到宣和二年(1120)六月再次致仕。这九年,应该说是蔡京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宋徽宗人生最辉煌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北宋最辉煌的时期。《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荣景象,大概就是这个时期的社会状况。
而今,已经退休在家五年的蔡京,再次受命复出。但此时的蔡京,已是耄耋之年,“目盲不能书字,足骞不能跪拜”。宋徽宗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知道蔡京年高不能朝参,命蔡京之子蔡绦,按时入对殿庭,以传达君臣之意。
所以,蔡京此次执政与以往大为不同。现在,凡是需要蔡京签署的文件,皆由蔡绦代签。上朝奏事,也由蔡绦代奏。
蔡绦每次上朝,大殿的侍从官以下人员,皆要上前迎接,并作揖,有时还要上前耳语几句,以示亲密。蔡绦的跟班办事人员,往往多达数十人,他们皆怀抱文件,旁若无人。蔡绦则是意气风发,趾高而气扬。
蔡绦的行为与表现,引起众大臣的强烈不满。最为不满的是白时中与李邦彦。他俩虽然身为宰相,但几乎没有任何处理公务的权力。他俩只能按照蔡绦签发的文书来处理事务,弄得他俩也好像是蔡绦的跟班一样。
蔡绦是蔡京第四子,蔡京特别喜欢这个儿子。作为大儿子的蔡攸,感到无法容忍。虽然朝中大臣对蔡绦畏之如虎,但蔡攸不怕。他根本就没把这个小弟放在眼里,他在暗中努力寻找搞掉蔡绦的有力证据。搞掉蔡绦,就可以逼退蔡京,自己就有希望爬上宰相宝座。蔡攸对宰相宝座觊觎已久。
李邦彦等人这时也趁机煽风点火,极力挑拨蔡攸与蔡京、蔡绦之间的矛盾。他们希望借蔡攸之手,来打击蔡绦的嚣张气焰。
对于国家目前面临的内政与外交之重重危机,朝廷大臣们似乎并不太热心,也不积极进行研讨。他们更喜欢将全部心思与才智,专注于内斗、夺权与争宠。
这时,童贯从太原呈来奏疏,提出了出兵收复云中失地的计划。蔡京表示同意。但是,尚书右丞宇文粹中有不同看法,他对宋徽宗说:“金人发誓要捉拿天祚帝,所以,他们才不同意马上交割云中。他们希望经过五、七年,待捉到天祚帝之后,再慢慢商议交割云中。我们如果现在兴兵收复云中,恐怕会挑起两国战争。”
宋徽宗觉得言之有理,于是采纳了宇文粹中的建议,否决了出兵收复云中失地的计划。
宇文粹中的说法,就是当时金人提出来的暂缓交割云中的理由。其实,粘罕只是以此“浮沈其辞”而已。他是真不想将云中土地交给宋朝,但宋朝君臣对金人的真实意图并没看清楚。
二十一、危机重重
自从收复燕京以来,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燕山府。由于连年战乱与旱灾,燕山地区粮食不能自给,严重短缺。无论是官府还是驻军,所需粮食给养,都须依靠朝廷来解决。可以说,收复燕京,只给宋徽宗带来一段短暂的精神上的喜悦,他很快就感受到,自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从宣和六年(1124)六月开始,宋徽宗多次下诏,要求从京东路以及两河地区调取粮食,运往燕京;从全国各地征收钱财,支援燕京。
京东路与两河转运司官员们,将朝廷下达的运输粮食数额,分摊到各地老百姓头上。由于缺乏运输力量,各路转运司官员还特别要求,百姓必须自己将粮食直接运送到燕京缴纳。
为了运送一石粮食,沿途运费要花上十几石,甚至二十几石粮食,这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甚至是灾难。再加上连续两年,河北、京东等路灾荒严重,许多地方,“民食榆皮,野菜不给,至自相食”。于是,河北、山东等地,相继爆发了多起抗捐风暴,或农民暴动事件。少者几百人,多者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此起而彼伏。影响比较大的有:山东的张万仙,人数达十万;山东的张迪,人数五万多;河北的高托山,号称有三十万人;其他两三万者,不可胜数。
面对日益蔓延的北方民变形势,宋徽宗主要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手是下诏进行安抚,另一手便是派兵武力镇压。
这年正月,宋徽宗派遣朝散大夫李遵和奉议郎朱定国,手持他亲书的御笔手诏,到河北路和京东路,抚谕盗贼,以及唐、邓、汝、颍等地的流民,并承诺给予各种优待政策。
宋徽宗在手诏中说:
“告谕河北河东盗贼、唐邓汝颍流移人户:方春田桑,宜使复业,言念良民,皆吾赤子。比缘用非其人,政失厥中,不能抚御安集,使沚寒流离,扶老携幼,动以万计,转而为盗,非其本心。为之恻然,其赦厥罪,仍放宣和六年未纳税租。监司州县,奉行毋忽。”
不久,宋徽宗又派遣七十七岁的老臣洪中孚为宣谕使,前往河北、京东等路,抚谕盗贼与流民。宋徽宗在诏令中允许洪中孚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招降政策。
洪中孚因为急于求成,未经深思熟虑,便向各地宣告招降政策:凡是投降者,百姓可免除当年赋役;军士可恢复军籍;自愿削去兵籍者,也听其自便。
政策发布后,一些乡党子弟便钻政策空子。他们诡称自己是盗贼,以求免税。还有一些过去在部队上犯过错误被开除军籍者,也声称自己为盗贼,以求恢复军籍。
大名府尹徐处仁听说这些情况后,急忙上奏,极言政策之弊,请求纠正。宋徽宗于是免去洪中孚职务,令其回京任宫观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