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由于连年战乱和饥荒,燕云地区出现了大量流民,陆续流入宋朝,他们基本上都属于“归朝人”身份,符合招兵条件。于是,他们纷纷前来报名,加入到义胜军队伍中来。义胜军的优厚待遇,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常胜军士兵偷偷跑来入伍。郭药师对义胜军的建立很是不满,自己队伍中不断有人偷偷前去投奔,这让他很生气。为避免越来越多的士兵离开常胜军队伍,他下令,在常胜军所有士兵的脸上加刻一个常胜军的标记。这个做法,更是引起士兵们的强烈不满,弄得人人抱怨,军心很不稳定。

常胜军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原辽国东京道汉人,二是渤海人,三是原南京道汉人。而义胜军成分比较单一,主要是由燕云地区汉人所组成。

对于义胜军的优厚待遇,不仅常胜军不满,宋朝官军也大为不满。当时,根据朝廷政策,义胜军的月粮和服装是官军的两倍。而且,官军吃陈粮,义胜军吃新粮。官军的干部战士们,心里都很不平衡。

燕云汉人作为“归朝人”,他们在宋军官兵眼中仍然是“番人”,是“汉儿”。官军士兵路上遇见义胜军士兵,经常辱骂道:“汝番人而食新,我官军也而食陈,吾不如番人也?吾诛汝矣!”

义胜军士兵们听到这些话,皆恐惧不安。

宋军官兵经常当面以“番人”来辱骂燕云汉人,从来不把他们看成是同族人,认为他们是“非我族类”。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燕云汉人无法从宋人这里找到认同,他们必然“其心益贰,俟衅且发”。在后来爆发的宋金战争中,他们纷纷背叛宋朝,投降金军,也就不是偶然现象,也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不仅是宋军官兵对燕云汉人态度很不友好,就是宋朝普通老百姓,对燕云汉人也很不尊重,也视他们为“番人”。宋朝朝廷对待燕云汉人的态度,其实也很暧昧,既猜忌他们,不信任他们,又想拉拢他们,利用他们。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上,燕云汉人对待宋朝的态度,也必然很复杂。特别是在辽国覆亡之后,他们有的向往宋朝,有的怨恨宋朝,有的刚开始对宋朝抱有希望,但后来转为失望,甚至绝望。

其实,无论是常胜军,还是义胜军,他们从上到下,从军官到士兵,对宋朝都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他们自认为是辽国人,因为辽国已亡,他们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才投靠宋朝。可是,宋朝人却不断嘲弄他们,侮辱他们,对他们的汉人身份不予认同,这必将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使得他们的立场与观念极不稳定。历史条件造就了他们,他们如同无根的墙头草,只能随风而摇摆。

然而,宋徽宗与他的大臣们,对国际政治缺乏深刻认识,缺乏充分论证。他们竟甘愿花掉大量军费,培养常胜军与义胜军,希望依靠常胜军与义胜军这样的军队,来保卫大宋北部边疆。一旦边境爆发战争,义胜军与常胜军这样的军队,他们能为保卫宋朝而拼死战斗吗?

宋朝收复燕山地区后,在政策上存在着诸多致命缺陷,归根结底是不得燕山民众之心。当时,有个名叫许采的宋人总结说:“失燕人心者有三:一换官,二授田,三盐法。换官失士人心,授田失百姓心,盐法并失士人百姓心。”

宋朝采取“换官”政策,目的是笼络燕云地区的上层汉人,巩固宋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这个政策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宋朝对燕云上层汉人是不信任的。不然,为什么不让他们留在燕京继续为官呢?“换官”带来的结果是,燕山地区许多上层汉人都投向了金人。可是,这并没引起宋徽宗与大臣们的注意。

“授田”政策的危害最为明显,燕山府主要负责人王安中已经注意到了,但要彻底解决,难度的确很大,因为郭药师与常胜军是这一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肯定是要阻挠的。

最直接丧失民心的,便是“盐法”。辽国后期,燕云地区的税负并不重,老百姓的经济负担普遍比较轻。宋朝接管燕京地区后,在此实行和内地一样,甚至价格更高的官盐制度。“旧虏中,每贯四百文,得盐一百二十斤。提举官都不念新附之民,贪功生事,每斤至二百五十文足,或二百八十文足”。如此高的盐价,如此大的政策反差,岂能不民心尽失?

北宋崩溃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南山冈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北宋崩溃那些事第1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