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二心
张觉被杀后,几乎所有投降宋朝的辽国降官,以及常胜军官兵,皆痛哭流泣。他们不仅哭张觉,更哭自己。他们认为,张觉的下场固然可悲,可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命运,以后不会如此悲惨呢?
郭药师认为朝廷这事做的太绝了,令人心寒,他曾公开对人说:“金人欲要张觉,朝廷就与之。若求药师,亦与之乎?若来要药师,且奈何?”
从此,郭药师以及常胜军官兵,开始对宋朝产生了二心。
自峰山大捷以来,郭药师自恃立有战功,又有皇上恩宠,所以有些得意忘形,不可一世,放纵骄横,目空一切。名义上,王安中是燕山府第一把手,郭药师是他的副手。可实际上,王安中不仅对常胜军内部事务根本插不上手,甚至于燕山府的许多政令,也都需要郭药师点头才能算数。
王安中是一介文人,性格软弱,不敢也没有办法制服郭药师。他只知道曲意奉迎,凡是郭药师所需要的兵械甲杖等军用物资,他都上书朝廷积极争取,尽量供给。郭药师提出,军队需要补充马匹。王安中就想尽一切办法,将大量内地马匹运来燕京交给他。郭药师对马匹质量很挑剔,不是什么马他都要。他选马的方法也很特别。他先将马匹集中起来,不给它们拴缰绳,让它们自由奔跑。凡是能跑过半里泥潦之地的,就是良马,留下使用,其余的则退回去重选。
为筹措更多军费,也为满足个人利益,郭药师派部下在宋朝北方沿海一带的州县,大做贩卖舟船等生意,以赚取钱财。同时,他还将原辽国的当年为天祚帝服务的一些能工巧匠召集起来,专门制作玉带、码瑙等,各种奇巧珍贵之物,用来结交宋朝朝中权贵,以及宫中的大小宦官。那些人得到礼物后,无不喜出往外,都纷纷赞誉郭药师。
这时候,常胜军正规部队已扩军达5万之众,还有号称30万人的吃公粮的乡兵,皆听从郭药师指挥。
然而,郭药师及其部下此时仍然不改"左衽",仍然身穿辽服,而不着宋装。当时,许多人都在私下里将他与唐朝安禄山相比,认为他兵权太重,是一个很危险的人物。
担任燕山路转运判官的郭永,对郭药师与常胜军的狂妄行为,很看不惯。他认为,必须予以严厉制止。他对王安中说:“不治且难制,请见而显责之。不从,则取其尤者,磔之市。”
王安中哪里有这个胆量和魄力?
郭永于是直接去找郭药师,质问:“朝廷负将军乎?”
郭药师一听这话吓了一跳,瞿然反问道:“何谓也?”
郭永说:“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皇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有未寸尺功报之也。今乃纵部曲殴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郭药师虽然嘴里赶紧道歉,但并不感到惭愧,也没有引以为戒的意思。
郭永回来后,仍很气愤,对王安中说:“它日乱边,必此人也。”
当时,持郭永这样观点的燕山府官员还有不少。他们担心郭药师拥兵自居,成为第二个安禄山。
郭药师的所作所为,也引起安抚使詹度的极大不满。詹度虽然也是文官,但不像王安中那么软弱,他性格比较刚强,他想从权力上制约郭药师。詹度在名义上是燕山府的军事主管,但实际驻扎在燕山地区的官军仅有九千人马,与常胜军军力实在是无法相比。詹度要想全面掌控军权,就必须制服郭药师。可郭药师哪肯受制于詹度?两人关系日益交恶。
詹度与郭药师都是同知燕山府,都是王安中的副手。但谁是第一副手,朝廷并没明确,二人为此发生了激烈争执。郭药师认为,在皇上的御笔手诏中,自己有“节钺”加衔,所以权力应该在詹度之上。按理说,郭药师这样理解并没有错。节钺是符节和斧钺合称,皇帝授予将帅节钺,的确是加重其权力的一个标志。
但是,詹度认为,御笔上的排名顺序,才是权力位置大小的顺序。自己的名字排在前边,郭药师的名字排在后边,这就说明自己的权力应该高于郭药师。詹度的理解,按理说也是对的。按照中国传统政治习惯,排名在前的权力高于排名在后的。
宋徽宗这样安排詹度与郭药师的权力,肯定是有他的想法。可是,这样造成了两人的矛盾,这恐怕不是宋徽宗的初衷。詹度与郭药师谁也说服不了谁,冲突越来越尖锐。他们处处互相制肘,搞得王安中也很被动。王安中虽然是他们的上级,可他也无法调和,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只好上书朝廷,请皇上解决。
宋徽宗经过深思熟虑,觉得守卫燕京离不开郭药师与常胜军。于是,下诏书将詹度与河间府知府蔡靖,进行对调。
蔡靖也是文官,性格沉稳,胸襟开阔。他来到燕京后,对郭药师坦诚相待,表示愿意与其精诚合作。郭药师也觉得自己先前的做法有些过分,飞扬跋扈的气势逐渐也有所收敛,对蔡靖也表现出很敬重的样子。燕山府领导班子内部不团结的现象,至此算是得到了解决。然而,常胜军的兵权,仍然牢牢掌控在郭药师手里。
斩杀张觉后,燕京城内形势更加复杂。王安中内心有些惧怕,他怕自己守不住燕京,辜负了皇上厚望,损害了国家大计。他连续几次上书朝廷,请求免去其燕山府职务,调回京师,但宋徽宗不答应。
宋徽宗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处理平州问题上,的确有些失误,赵良嗣是正确的。于是,宋徽宗专门颁下一道御笔,特许赵良嗣享有节度使俸禄,以表示对赵良嗣的肯定。可是,从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来看,宋徽宗对这次失误的认识,并不深刻。特别是此事对郭药师与常胜军产生的影响,似乎事前并没进行预判,事后更是缺乏细致的观察,和深度的分析研判。
十四、马扩燕京献策
宣和五年(1123)十二月,金太宗将遣使赴大宋告哀,即向大宋通报金太祖去世一事。宋徽宗得知后,任命张璩为大使、马扩为副使,让他们到北方边境上去迎接金使。
北宋皇帝对外国使者来访高度重视,来时要派专人去边境迎接,走时要派专人到边境送行。对于使者来去之行走路线,都要事先做出细致安排。这样做,不仅仅是表示热情好客,也有国防安全与国家利益等方面的考虑。
到北方边境去迎接金使,必须路过燕京。马扩趁机来到燕山宣抚司,登门拜访王安中。
此时,燕京城里政治气氛仍然很凝重。斩杀张觉带来的负面阴影,仍没消散。特别是常胜军上下,对朝廷仍相当失望,时常流露出埋怨之声。王安中已有所察觉,但他不敢批评郭药师,深怕引起更大的麻烦。这样持续下去,燕京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政治局面?王安中心里没有底,每天都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