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家口在燕京以东三百九十里处,那里有新仓和永济两大盐场,是原辽国主要的海盐生产区。当初,宋金在谈判画地图时,将这些地方都画到了宋朝境内。可是,姚平仲受宣抚司派遣前去实际勘探划界时,却误将此地置于金朝境内。姚平仲是西军将领,在与西夏作战中战功显赫,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他长期在童贯手下为将,在平定方腊之役中,与刘光世、王渊战功齐名,但刘光世与王渊都得到宋徽宗召见,而姚平仲则没有这个殊荣,原因是他与童贯有些不和。
兀室对赵良嗣重提符家口划界之事很生气,说:“我们将山西全境都给与了你们,难道还不能换来符家口这尺寸之地吗?”
赵良嗣被兀室这话一下子噎住了,哑口无言,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这时,杨璞忽然来到驿馆传旨说:“刚才,三相公(指粘罕)又请示皇上,皇上说,山西土地与符家口都没有可商量之处。皇上令撒卢母、杨天寿与赵龙图一同去大宋,认领契丹旧官。卢尚书和马宣赞留在燕京,不必回去了。”
这天晚上,杨璞一个人悄悄来到驿馆,单独对赵良嗣说:“你们要是对金人来硬的,拒绝遣返契丹旧官,这很可能会触怒他们。你也不是不知道,金人性情很粗暴,要小心别吃了亏。”
杨璞暗示,只要能找到一两个契丹旧官应付一下就行,这样金人也好下台阶。
四月二日,赵良嗣与撒卢母、杨天寿离开燕京,去往雄州宣抚司。途中休息时,撒卢母对赵良嗣说:“我们两朝商谈了那么多大事,基本都谈妥了,只剩这契丹旧官之事还没办好。我朝皇帝说,此事责在赵龙图,因为你是首尾议约之人。”
赵良嗣苦笑一下,说:“若是张轸、赵温讯、韩昉等人果然来到本朝,那么我肯定会知道。可是,我现在确实没听说,这可怎么办?”
来到雄州宣抚司后,赵良嗣将杨璞的暗示向童贯和蔡攸做了汇报。赵良嗣建议,只将赵温讯一人遣返给金人即可。
童贯颇感为难,他担心金人得到赵温讯后,还不死心,继续纠缠不休,最终没有好结果。
赵良嗣觉得,金人如果得到赵温讯,肯定就会罢手,而交割燕京的问题也就可以顺利提上议程。于是,他再三向童贯说明利害关系,请求宣抚司派人去将赵温讯带来。
四月初五日,赵温讯被带到宣抚司来,他长跪求免。赵良嗣说:“并不是本朝想将你遣返回燕京,而是金人指名一定要得到你。如果我们不将你送过去,金人将因此而起兵。大丈夫死生皆有道,生亦为民,死亦为民,今日借你一身,以化解两国之兵,为利亦不浅。”
听了赵良嗣这话,赵温讯默然流泪。
撒卢母听说已找到赵温讯,大喜,对赵良嗣说:“可以庆贺了。若是能将韩昉与张轸等人都找到,那样更好。”
四月七日,赵良嗣与撒卢母将赵温讯带回燕京。粘罕亲自出面,给赵温讯“释缚赦罪”,又用温暖之语安抚赵温讯。
赵温讯担任过辽国谏议大夫。金太祖以及粘罕等金国高层,对这些辽国汉官都很尊重,以后都委以重任。
同日,宋朝交给金人的三十万匹两银绢也运到了燕京,兀室亲自带领相关人员予以验收。
也是在这一天,卢益、赵良嗣、马扩三人去向金太祖辞行。
金太祖说:“你们回去后,替我传语你家皇帝,现在天气热了,要善保圣体。如今我军分两处屯驻,既要讨伐萧幹,又要讨伐天祚帝。现在与你家疆土相连,想借米粮十万石,搬送到擅州、归化。请不要疑虑,早些交来,我将派专使前去。”
赵良嗣回答说:“此事好说,只是今年夏天道路难行,不易运送。”
金太祖说:“从此开始,咱们两朝要礼尚往来。而且,誓书是一件大事,是为了世代友好相处,故派专使前去。”
赵良嗣问:“那么何时办理交割燕京?”
金太祖说:“四月十一日,先让你朝的交割官员过来,军兵先在卢沟河南扎寨,再等待数日,等我军撤离燕京后,你军便可过河入城。”
赵良嗣心情很兴奋,关于交割燕京,金朝皇帝总算是给出了一个明确日期。
金太祖又嘱咐赵良嗣说:“你们回去后,一定要传语大宋皇帝:今立誓已定,要各守信约,以永保万世,若能一直像今天这样,则甚好。”
七十九、宋军入城
宣和五年(1123)四月十一日,金太祖在燕京城外军帐中设宴,为宋使送行。此时,金太祖身体很虚弱,病情已明显加重。他对卢益、赵良嗣和马扩说:
“关于南朝许多大事,你们几个使人都已办好,功绩不小,来日你们回去吧,也好回朝复差。我派杨璞为特使,随你们同去。你朝可于四月十四日派人来,交割燕京及山后。希望早日勘察地里,交割南归。”
第二天,卢益等人离开燕京,四月十三日到达雄州。童贯听了卢益的汇报后,仍怀疑金人“所约非实”,打算将马扩留在宣抚司,以备缓急差使,让卢益和赵良嗣陪同杨璞去往京城。
此时,宋朝派来接管燕京政权的主要人物都已等候在雄州,他们是王安中、詹度和种师中。
早在二月十一日,宋徽宗就急不可待地下达诏书,任命尚书左丞王安中为少保靖难军节度使、河北燕山府路宣抚使判燕山府,任命资政殿学士詹度为燕山府安抚使,任命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种师中为副都总管。这三人陆续来到雄州,等待赵良嗣等使者与金人外交谈判的结果。
早在年初之时,宋徽宗感到通过外交谈判收回燕京大有希望,因而降旨,令童贯和蔡攸呆在雄州,约束诸军不要乱动,让赵良嗣等使臣安心与金人谈判。同时,令王黼赶紧选拔燕山诸州守臣,以备将来接管之用。
王黼首先推荐蔡攸担任燕京第一任守臣,守卫宋朝北大门。但蔡攸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肩负不起这幅重担,他也不想长期在外,于是便竭力推辞,给宋徽宗屡上奏章,说自己身体不好,时常呕血,无法完成这一重任。
宋徽宗让蔡攸推荐接替者,蔡攸于是推荐王安中,说王安中是北方人,了解熟悉北方之事,令他宣抚河北燕山最合适。
王安中(1075-1134)是山西太原人,这年四十八岁,是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他很有文才,年轻时曾师从苏轼、晁说之。他以弹劾蔡京而闻名,说蔡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他与王黼、梁师成、童贯以及蔡攸关系都不错,自宣和三年开始担任尚书左丞。
宋徽宗对王安中很器重。王安中离京前,宋徽宗单独召见他,并拿出一些深藏于内府之中的金玉之器,以及瓶炉砚几之类宝贝,让王安中带至燕京,摆放在办公室中,让金人以及其他外族人,感受一下我中华文明之源远流长。王安中所受礼遇之隆,一时殊绝。
王黼对王安中也寄予很大的希望,他特意在家中设宴,为王安中送行,并赠诗相祝。而且,王黼还悄悄向王安中许诺:“等你期满归来,我可帮你登上宰相之位。”
王安中来到雄州时,赵良嗣等宋使正与金人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紧张谈判。王安中对金人的不断索求感到很气愤,对朝廷的软弱退让感到很不满,对金人动不动就以巡边为名进行军事威胁,又感到惶恐不安。
王安中认为,北方夷虏之人,自古便很贪婪,又何况我军前不久被契丹所击败。若不是涿、易二州已被我攻占,恐怕纳款也很难将燕京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