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幹说:“听说童贯有些能耐,可他怎么用刘延庆这样一头蠢猪做大将呢?”
耶律大石说:“南朝重文轻武,虽经济文化发达,但军事并不强大。南朝其实就是虚胖,真正有本事的人并没有几个。”
这时,有斥候跑来报告说:“在南蟒庄一带,发现有宋军在集结。”
萧幹和耶律大石一听,有些出乎意料。耶律大石说:“难道退兵有诈?也不太像。”
萧幹说:“不管怎样,都要马上追击。我从正面追,你绕道涿州包抄,两军在白沟北岸会师。”
南蟒庄很近,萧幹很快便率军冲了过来。
刘光世在此集结了数千人马,他手下本来有两万多人,现在大部分都跑散了。刘光世没料到辽军这么快就冲来了,而且全都是骑兵。骑兵队伍奔驰起来,就像风暴一样,步兵根本无法阻挡。刘光世的数千人马很快被冲的七零八落,四散而逃。
萧幹一路追击,在白沟河北岸不远处,追上了宋军大队人马,双方激战,宋军大败,刘延庆率残军败将逃入雄州城。
宋军这场大溃退,可谓一溃千里。“捐弃一切军须之计,相继百余里。”这场大溃退,将北宋熙丰变法以来所积蓄的军用物资丧失殆尽。燕京人闻听宋军溃退如此狼狈,有人作歌,有人作赋,嘲讽刘延庆。在燕京城中,刘延庆已经成为一个笑话,广泛流传。
这场大溃退,让刘延庆声名扫地,暴露了宋军战斗力的软弱与无能。更为严重的是,丢尽了大宋王朝的脸面,损害了大宋王朝的尊严,让金太祖及其金军将领们看透了宋军的底细。从此,宋朝在金人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宋徽宗对这次溃退的真相是清楚的,因为,北伐军中有他安插的耳线。这人是一个内侍,名叫李沧。早在童贯第一次率军出发之际,这人就“微服于童贯军中”,暗中打探军中情况。
宋徽宗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宋徽宗知道童贯胆子太大,有时隐匿实情不报。虽然宋徽宗已派蔡攸担任副宣抚使监督童贯,但他还不放心,又秘密做了这样一个安排。
对于出兵北伐,宋徽宗可以说是处心积虑。燕京城得而复失,军队在河北大溃退,刚刚收复的几个州县,又重新被辽军占领,河北百姓东奔西窜。这些情况,宋徽宗都知道,这都是李沧密奏给宋徽宗的。
朝中大臣对北伐军溃退一事,也是议论纷纷。李邦彦一直反对出兵北伐,他对宋徽宗说:“我早就说过,出兵北伐是冒险之举,就不该出兵。现在,童贯与刘延庆丧师辱国,大臣们都认为,不可不行军法。”
如何处置童贯、蔡攸和刘延庆?下一步该怎么办?宋徽宗心绪有些烦乱。他不想就此停止收复燕京的军事行动,他要等着赵良嗣从奉圣州回来后再做决定。
不过,宋徽宗这次对童贯实在是太失望了,他提笔给童贯写下一份手札:“今而后,不复信汝矣。”
梁师成自告奋勇,愿意亲自去一趟雄州,将这份手札当面交给童贯。
童贯与梁师成都是宦官。童贯是武宦官,担任检校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粱师成是文宦官,担任检校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他们都是宋徽宗比较看重又比较信任的人。童贯级别比梁师成高两级,中间隔着一个检校太尉,但他们都享受宰相待遇。人们私下里,称童贯为“媪相”,称梁师成为“隐相”。
梁师成每天活动在宋徽宗身旁,对外影响力很大,连童贯也不敢小瞧他。
这天,童贯闻听梁师成来到雄州,颇感震惊,连忙与蔡攸出门迎接。梁师成阴沉着脸,走到童贯身旁,说:“童宣抚,你这回可麻大烦了。”
童贯一愣,不知如何回答。梁师成把宋徽宗的手札拿出来,说:“童宣抚接旨吧。”
童贯接过手札一看,上面就写了一句话:“今而后,不复信汝矣。”
这句话犹如一个晴天霹雳,震得童贯头皮发麻。童贯追随宋徽宗二十多年,还是第一次接到以这种语气写下的手札。
这份手札,很明显表现出了宋徽宗对童贯的失望。一个大臣或者一个宦官,如果不被皇上信任了,而且还被明确告知,这将意味着什么?童贯大惧,额头不知不觉地冒出了一层冷汗。
蔡攸站在一旁,虽然没看见手札内容,但从童贯铁青冷峻的脸色上,已经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肯定是皇上已经知道大军溃败之事,大发雷霆。蔡攸不禁也紧张起来。
童贯下意识地摸了摸脖子,对梁师成说:“梁太傅,你得帮帮我。你最了解陛下的心思,你看陛下的意思是.”
梁师成朝童贯招了招手,让他靠近些,童贯赶紧走过来附耳倾听。梁师成小声说:“现在,只有一条路可以救你。”
童贯眼睛一亮,问:“哪条路?请梁太傅明示。”
梁师成说:“你现在必须想办法收复燕京,这是唯一能救你的一条路。陛下现在满脑子想的就是这件事,如果你不能收复燕京,恐怕.”
童贯连忙表态回答说:“请梁太傅回朝禀报陛下,老臣定当赴汤蹈火收复燕京,以不负圣望。”
梁师成笑了笑,说:“这就对了。其实,陛下给你写这份手札,也是在用激将法。”
梁师成走后,童贯将宋徽宗手札递给蔡攸,说:“现在官家很生气。我们必须想办法收复燕京。不然,我们都会遭到弹劾,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然而,蔡攸并不担心,他相信皇上不会把自己怎么样。他说:“官家生气也是应该的,这都是刘延庆指挥无能造成的。以我看,要想收复燕京,还是要等赵良嗣从奉圣州回来后再说。”
童贯觉得也只好如此,别无他法。可是,一连等了好几天,还是没有赵良嗣的消息,童贯有些烦躁不安。
这时,宣抚司幕僚王环向童贯献计说:“属下建议,直接派人去奉圣州拜见金国皇帝,请他们遵守盟约,派军入关,夹击燕京,这样肯定就能将燕京一举收复。”
王环是登州知州王师中的儿子,他曾以副使身份与赵良嗣一起跨海去东北出使金国,而且见过金太祖。
蔡攸觉得有道理:“我看可以。现在赵良嗣迟迟不回,也不知谈判情况怎样。咱不能就这样被动地等下去,必须寻求主动。”
童贯想了想,说:“也好。王环你曾去过金国,见过金国皇帝,那就再辛苦你一次。你马上去奉圣州,请金国皇帝择定日期,发兵东进,与我军一起夹攻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