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它们都制作的及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箭头出土后,北京理工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发现他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

秦军弓弩,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在战场上可以呼唤,进行重新拼装使用。

尽管按照现代工业标准来看,秦墨为秦军打造的这些兵器的标准化仍旧是比较粗糙和初步的,但在两千年前,秦墨执着于统一标准,保证了所有秦军将士使用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武器。

此外,秦军使用的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手工要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难度。某些天才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中出土的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

根据司马迁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及其复杂的武器系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强盛时期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

应该说,正是秦墨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确保了秦军在装备方面的绝对优势,从而使得秦军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墨子的故事,已经讲了大半。

但是田舍郎本人,并不满意,感觉自己也没有将墨子的故事讲出新意。

主要还是,墨子的事迹和思想流传于后世的不多,后世学者解读墨子思想也不多。

我本人其实看了很多关于墨子思想解读的书,这本身也是自己的学习,但是总的感觉,还是太过于晦涩,甚至有很多打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幌子,将墨子思想解读成了侠客之流,似乎墨子就是个四肢发达的赳赳武夫,甚至还有不少人,居然将墨家同恐怖组织联系到了一起,这简直就是匪夷所思、误人子弟。

受限于本人学识,墨子的故事,接下来还会继续完善。

现在,田舍郎向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墨家失传的原因。

墨家如何消亡,为何消亡,怎样消亡?

写墨家的故事,这三个问题很难回答,又不能不回答。

刚好利用周末好好捋捋思路。

儒、墨曾并列于先秦,但它们只在一起走过很短的路,走着走着,墨家就丢了,它丢的路口叫做秦朝—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的王朝。

公平正义,兼爱非攻,毫无疑问,这样的社会理想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堪称振聋发聩,不能不让人惊叹。

故此说一出,便立即风靡天下,成为与儒家并称显学,齐名于世。然而好景不长,生前越伟大,死后越寂寞,这话用来形容墨子及墨家学派,再恰当不过,风行一时的墨家思想,很快就销声匿迹,墨子死后150年,秦统一六国,墨子本人也被遗忘。司马迁的《史记》中,写孔子师徒,用了近一万五千字,写孟子永和二百四十余字,写墨子,用了二十四个字,其实也就是一句话:“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这话除了添乱,其实等于什么也没说。

事实上,墨学的逻辑严密、理论扎实、远景美好,曾同儒家并称当世显学,但为什么在战国之后,就没有人在读呢?为什么最终败给儒家,早早的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关于这一点,近代有很多知名学者有很多精辟的论断,比如梁启超先生主张的“非乐致败”说,胡适先生主张“儒家反对”说,钱穆先生提出的“自身矛盾”说等等。各有其道理,但其实,在田舍郎看来,首先“墨学灭亡”这一表述并不准确,墨学从来没有灭亡,将来也永远不会灭亡,只是处在不断盛衰交替的过程罢了。

历朝历代,虽然情况不一样,但有一种说法多少反映了历史的实际,即认为墨家力主损己以利天下,境界最高,但难以实现。

虽说,政治学和伦理学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理论。

仅仅理论上说得过去,讲得好听,是不行的,因为人们还会问:做得到吗?

这是田舍郎对与墨家学问,最初的看法。

但后来,又有了一些别样的想法。

还没有考虑太过于清楚,其实归结起来,就是这么一个问题:看似做不到的事情,就不应该去做么?

似乎并不是这样的。

不然,为什么会有虽千万人吾往矣?

为什么会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为什么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会选择浴血奋战?

评价一件事情,一门学问,是不是应该去做,去继承。

能不能做到,永远不是唯一的标准!

墨学由盛转衰的过程,且听田舍郎慢慢道来。

诸子百家史话》小说在线阅读_第4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ty_田舍郎495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诸子百家史话第49章

书籍
上一章
49/49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