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同理,吾人亦当“非乐”。《非乐上》云:

今天下士君子,请当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在乐之为物,将不可不禁而止也。

在墨子看来,乐之一物“亏夺民衣食之财”:制造、演奏音乐都需要大量劳力,不仅浪费财务,而且影响生产,且欣赏音乐时影响君子听政,干扰政务。于民毫无益处,故需“非”。盖因音乐为情感产物,故在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墨子眼中一文不值。

当然,墨子在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不仅仅是因为其铺张浪费,还因为这些无用之物影响了人民生产。《七患》云:“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子之所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了不节也。”若无生产,则“节”之一字毫无意义。在墨子看来,只有首先重视生产,而后做到“节”,则人民富庶之日可望也。

对于墨子的诸多观点,庄子虽说:“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却又不得不感叹:“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此评价可谓中肯之至。

这几节写的有些太过于艰涩难懂了。

田舍郎不是很满意。

但是有没有好的思路。

本来墨子这些思想,就比较难以理解。

后来有机会再重新写这一章吧。

在墨子晚年,儒墨齐名。

墨子死后,墨家弟子仍“充满天下”、“不可胜数”,故战国时期虽有诸子百家,但“儒墨显学”则是百家之首。

墨子一直是墨家的支柱,他像胶水一样凝聚着墨家,但人总有去世的那一天,当墨子死后,墨家的脊梁倒下后,如同很多集体一样,失去了核心人物,内部开始分化,关于墨家一分为三的事情,许多文献都有记载。

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他们都传习《墨子》,但有所不同,互相都攻击对方是“别墨”。

在今存的《墨子》中,每篇都有上、中、下三篇,大约就是墨家分裂为三派的证据。

插播一下,品茶论道。

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墨家非乐的始末,可能更加容易理解为什么墨家利以贯之的观点。

儒家崇尚礼乐,如孔子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是儒家教化人心的重要手段。

墨家反对礼乐,如墨子曾著《非乐》篇,公开批判儒家传习音乐。子墨子曰:“弦歌鼓瑟,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

但如果说,墨家专门为了与儒家对着干,儒家强调音乐重要,墨家就旗帜鲜明反对音乐,这种说法却也太过简单化。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其实首先要弄清楚,墨家所谓乐到底指的是什么?

乐,并不仅仅是指音乐。

墨家这里所指的乐,是广泛意义上的说法,泛指一切的“钟鼓琴瑟竽笙之乐”,还有豪华的建筑、雕塑、丰美的烹饪等所有的“奢侈品”。

春秋战国时期,想要享受音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制造不出现代的精致乐器,也没有扬声器扩音效果,想要将音乐之声传递远方,就要靠鼓、钟这样具有穿透力震撼音乐效果的大型设备。

例如,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大型悬挂编钟,由65枚大小编钟构成,最大的一枚重大203.6公斤,整组编钟总重达到2500公斤。

这样庞大的编钟,从采矿、冶炼、到铸造、打磨、调音,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音乐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奢侈品,是只有贵族才享受的奢侈品。

墨家当然明白爱美是人的本性,追求舒适生活是人的本性。

哪有人会一听到悦耳的音乐就呕吐?一看到美好的建筑和雕塑就头痛?

恐怕没有这样的人。

世俗中人,谁不喜欢吃可口的饭菜?谁不爱听动听的音乐?谁不喜欢住高档住宅?是不想看精美的艺术品?

即便墨子本人,恐怕也不敢这么说吧。

事实上,墨家所谓的非乐,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墨子本人及墨家学派,对时代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兼爱天下的宗教式情怀,这点我们在正文里讲过。

在春秋战国时期,分配严重不均,广大的贫苦百姓,经常饿了没有吃的,寒了没有衣穿,劳役后得不到休息。温饱尚且不足,鼓吹弹琴瑟、吹竽笙,舞干戚,难道不滑稽么?

更何况,此时的音乐演出,“以巨为美,以众为观”,正如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所言,之所以不动吹奏的人可以蒙混过关,是因为齐王听的是几百人的合奏。甚至有歌舞,需要数万名乐师共同表演。

这岂是一般老百姓能享受得起的?

正因为,真正有心情享受美好音乐的,始终是那些极少数的达官贵人。墨家代表的底层百姓的疾苦,当然要旗帜鲜明的反对音乐。

如果人民丰衣足食,社会安居乐业,官吏清明公正,墨子必定不会反对音乐!

诸子百家史话》小说在线阅读_第4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ty_田舍郎495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诸子百家史话第4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