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莫大于心死,痛莫过于家亡
魏无忌这边焦头烂额,以至言行失措,秦国那边也好不到哪儿去,他的存在让好不容易坐上王位的秦庄襄王嬴子楚和喜欢做大买卖的文信侯吕不韦很蛋疼。一项针对魏无忌的专项行动迅速展开。
在吕不韦的操作下,秦国有关部门以黄金万斤在魏国四处活动,搜求晋鄙门客,让他们在魏圉面前诋毁魏无忌:“公子出逃赵国已十年之久,今一朝为将,诸侯各国的将领都入了他的麾下,大家只知有信陵君,而不知有魏王。信陵君也有趁此机会南面称王的想法,诸侯慑于公子之威,正在准备共同立其为王。”
与此同时,吕不韦还利用魏国潜伏在秦国的间谍,多次施展反间计,假装向他们祝贺,并打听信陵君是否已得立为魏王。
本来对弟弟就心存戒备的魏圉,整天听到这些话,终于还是怕了,派人将魏无忌从上将军的位子上换了下来。
作为名震天下的信陵君,对魏无忌个人来说,做不做上将军其实并不重要,但哥哥因为谗言而不再让他领兵,还是让他万念俱灰。哀莫大于心死,魏无忌从此谢病不朝,与众宾客长夜痛饮,沉迷烈酒美妇,用堕落向哥哥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和赤胆忠心,就这样放浪形骸的过了四年,终因酗酒和纵欲过度与世长辞,同年,哥哥魏圉也随之而去。
兄弟俩走了以后,魏圉的儿子魏增继位,是为魏景湣王。
登基已四年的秦王嬴政和他的仲父吕不韦一起闻到了烂柿子的味道,再次派出蒙骜进攻魏国,毫无意外的拿下酸枣(今河南延津)、燕(今河南延津)、虚(今河南延津)、长平(今河南西华)、雍丘(今河南杞县)、山阳(今河南焦作)等二十余座城池,初置东郡。后来又一步步蚕食魏国。
十八年后,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倒灌大梁,城内军民死伤无数,魏圉的孙子魏假投降。
|老魏家八代人,历经两百余年努力,好不容易从老晋家分出来的一点基业,传了不足一百八十年,便落入嬴政手中。而魏无忌封信陵君后三十三年里发生的那些故事,两千多年来始终为人津津乐道。并且在他还在世时,就已吸引了一个超级小迷弟。
魏无忌率领五国联军将秦军逼入函谷关的那一年,小迷弟九岁,在他三观形成的关键几年里,耳边回荡的始终都是与信陵君有关的故事,但小迷弟又小又穷,名声也不太好,根本没有机会接近魏无忌,甚至连魏无忌手下的门客都沾不上边。只能在梦中向自己的偶像表达钦慕之情。
二十二年后,魏国覆灭,信陵君门客星散,其中一个叫张耳的人,落户到老丈人所在的外黄县(今河南民权县),和他曾经的主人一样广招宾客。
已过而立之年,在故乡的黑道上好歹混出些名声的小迷弟这才有机会和偶像产生一些间接的联系,时常翻越数百里的山水,去和张耳聊天,一呆就是几个月,混吃混喝之余无非是想多听听信陵君当年的轶事。
恍惚间又是十几年,风云际会,小迷弟年过半百,在秦末的乱世中一番摸爬滚打,闯下一番偌大的基业,但对信陵君的崇拜丝毫未减,每次经过大梁,都要到魏无忌墓前祭奠一番。直到五十四岁那年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登基做了皇帝,小迷弟心中依然对信陵君充满敬意,七年后,还特意为魏无忌置守冢五户,令其“世世以四时奉祠公子”。
很多人可能已经猜到,这个帝王级的小迷弟正是咱们的汉高祖刘邦。
刘邦这个人,是个做儿子不敬爹妈做父亲不顾儿女,生了病连医生都不服的顶级混不吝。大概因为当上开国皇帝的过程实在太玄幻,所以在他内心深处,真正相信的只有命运,于是,当他重病垂危之时,他没有像嬴政那样四处寻仙求药,反而大骂声称可以给他治病的医生说: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坚决不接受治疗。最终在几个月后病死于未央宫。
从布衣草莽,到开国帝王,刘邦应该一直都在思考这一切到底怎么回事,“天命论”只是他最后的答案,早在他登基之初,意气风发之时,他曾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会用人,的确算得上刘邦最大的优点,除此之外,后人为了在天命之外找到更多他之所以能“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的原因,还称赞他:喜施舍、善交游、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胸怀大志。
笔者无法判断上述特质是否足以让一介布衣成为千古帝王,但却很容易就能从这些优点里看到信陵君的影子—偶像的力量如此巨大,视世间礼法如粪土,当了皇帝依然不把自己性命当回事儿的刘邦对魏无忌的崇拜,并非止于仰慕,即使说信陵君深刻影响了汉高祖大半生亦不为过。
如果说刘邦对信陵君的崇拜源于一个出生低微者对生而高贵者天然的追慕,那么魏武帝曹操那个心高气傲的儿子曹植对魏无忌毫无保留且文辞极其华美的颂扬则似乎更让人心悦诚服。这个七步成诗的豪门天才曾写到:
若夫田文、无忌之畴,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飞仁扬义,腾跃道艺,游心无方,抗志云际,凌轹诸侯,驱驰当世,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霓。
区区五十六字,一个“俊公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让笔者恨不得将上面近万字的长篇赘叙一键删除,天才与庸夫的差距就是让人如此心塞。不过庸夫有时候也并不全然同意天才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