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虽然生气,但也知道叔叔的话不无道理,于是又派人叫来另一位叔叔平原君赵胜和宗室重臣赵禹,想听听他们的意见。结果二人几乎异口同声的说:“经年用兵,也没能拿下一座城池,如今坐而得城,这是好事啊!”
赵丹见两人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喜出望外,本着一事不烦二主的原则,当即安排赵胜前去接收上党。
赵胜到达上党后说:“我们的大王通过太守的使者知道了大家的心意,特意派我过来转告大家:以三万户赐封上党太守冯亭为华阳君,以千户赐封各县县令为侯,所有的官吏进爵三级,百姓有能把人聚起来的,每家赐六金。”
“我现在已落入了三不义气的境地:守土有责而不能为之战死疆场还把它送给了别人,这是一不义;韩王要我把土地献给秦国,我却违抗了他的命令,这是二不义;出卖韩王的土地使自己得以封君食邑,这是三不义。”冯亭得知赵王的赐封后,低着头满脸泪水的说。
于是,冯亭辞去了所有的封赏,拒绝和赵胜见面,回到韩国向韩然汇报:“赵国得知韩国守不住上党,已出兵将上党占领。”韩然虽然明白他在扯蛋,但也只能按他的意思转告了赢稷。
赢稷听到这消息后暴跳如雷,当即命公孙起和王龁(音:和)兵临长平,要和赵国一决高下。
最终,赵国四十万青壮埋骨长平,秦国亦战死二十余万人,但成功的扫清了东出路上最大的障碍,此后不久又占领了周赧王姬延最后的容身之地,逼的年过七十的周天子临死又搬了一回家。司马文正公在此战之后,直接开始了《秦纪》,秦国统一天下,从此只是时间问题。
因为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后世许多历史学家和爱好者都认为赵丹贪图土地,接收上党是引火烧身。而每当看到这样的论调,笔者都会有些诧异,就算在当时看清事情的本质确实有些困难,那么在秦国横扫六国,吞并天下之后,做一个事后诸葛亮难道也这么难吗?
|在此事已尘埃落定两千余年后的今天,以上帝视角回望这段历史,笔者非常肯定的说,无论赵丹接收上党是因为他看清了事情的根本还是因为他年轻气盛,这个决定本身的正确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在解释这个观点之前,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先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赵丹接收上党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其理由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冯亭将韩国已经守不住的上党移交给赵国,既不是因为上党百姓真的乐于做赵国子民,也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嫁祸赵国,给奄奄一息的韩国争取更好的生存环境。当然,他的心思未能躲过赵豹犀利的眼神。
但从结果看,冯亭的做法极其有效。上党移交后,韩、赵结盟,虽长平之战导致赵国一蹶不振,韩国也搭进了一座城池,但秦国同样损失惨重,直到近五年后才有力量再次对韩国举起屠刀。这对此前虽小心翼翼,仍三天两头就被嬴稷蹂躏的韩国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冯亭毫无疑问是韩国的英雄。
二、以赵国当时的综合国力,确实难以与秦国抗衡:
这一点除了有长平大败这个铁证外,赵豹在此前的分析也很能说明问题:
首先,秦国以水牛耕田,在生产方式上比赵国更先进,这意味着更丰厚的粮食储备;
其次,秦国以水路运输辎重,比赵国补给更容易,这将进一步放大双方在战略储备上的差距;
赵国最终败于物资匮乏和补给线被切断,也很好的佐证了赵豹的观点。
再次,秦军法令严明,赏罚有据,指挥顺畅,这代表着高效的执行力和强悍的战斗力。
三、当时的国际局势对赵国相当不利:
从前面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战国七雄中,韩、魏两国此前已被秦国打的失魂落魄,几乎完全丧失了抵抗意志,如果不是被冯亭自作主张逼到墙角,韩然是绝对没有勇气与秦国为敌的;
而燕国刚刚被赵国侵略过,不趁火打劫就已经算是仁至义尽;
齐国和秦国因为不接壤,几乎从来没有直接冲突,君王后带着年幼的田建主政齐国,面对两强相争的局面和秦国的拉拢,作壁上观无论从个人需要还是国家战略上看似乎都是不二之选。
对赵国来说,似乎只有楚国是可以争取的对象,因为楚国不但有与秦国对抗的实力和地理上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它与秦国有着囚禁熊完他爷爷至死以及毁灭四百年古郢都的深仇大恨,于情于理都是绝佳的战略合作伙伴。
可惜的是,将个人利益置于国恨家仇之上的黄歇和被黄歇洗脑了数十年的熊完却是两个铁杆亲秦派。别说是趁着长平之战秦、赵相持之际主动出兵报仇雪恨;就是战后邯郸被围,也是因为毛遂的一通臭骂和以死相逼,熊完才和信陵君魏无忌一起出兵救赵。南蛮楚国“不服周”的骄傲在这对软骨君臣身上找不到半点影子。
如果六国最终覆灭的责任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在笔者看来,他们本不该是和秦国无怨无仇,大多数时候想抗秦都够不着的君王后和田建母子;而是与秦国有血海深仇却做了缩头乌龟的熊完和黄歇二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懦弱和私心导致楚国错失一雪前耻的机会,也让秦国得以重挫赵国,击溃了统一路上最顽强的对手,而山东六国则再也无力扭转乾坤。
四、赵国决策机构组成单一,年轻的赵丹领导能力堪忧:
在赵丹的爷爷赵武灵王赵雍的时代,赵国敢于将肥义和楼缓这些外姓人置于宗族势力之上,推行胡服骑射这样震惊天下的大变革;
到了他爹赵惠文王赵何这里,虽然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宗族势力开始抬头,但廉颇、蔺相如这些外臣依然在决策时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而到赵丹执政时,面对是否应该接受上党这样事关国家兴衰的大事,赵丹的咨询范围也仅限于赵氏宗亲,而且对于叔叔赵豹的反对意见,他似乎也不太能听得进去。这肯定跟他摄政时间过短,尚未培养出值得信任的团队,只能依赖血缘关系带来的天然信任有关,但同时也证明,赵国此时领导集团的成分单一和不够成熟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内政、外交和战略储备等各个方面,赵国与秦国相比都明显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接收上党,激怒秦国似乎真的是一个愚蠢的行为。那笔者又为什么说这个决定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呢?
其根源就在于,很多人都因为接收上党和长平之战的先后发生而理所当然的认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继而觉得如果赵丹拒绝接收上党,长平之战就不会发生。但笔者完全不这么看。
|在所有结果都摆在眼前的今天,我们其实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论:无论赵国是否接收上党,秦、赵之间都必有一场血战,除非秦国发生足以改变其基本国策的大动荡大变革,否则,这一战避无可避。
笔者之所以这么说,有两个理由:
首先:秦国上下的征伐之心是由制度驱动的,别说是赵丹,就是嬴稷也无力停下这架已经开动的战争机器。
从商鞅变法到长平之战,秦国的耕战政策至此已执行了近百年,可谓深入人心。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的目标,然后通过努力实现梦想,整个秦国也因此爆发出势不可挡的力量。而这个政策的基础正是无尽的战争和不断扩张的土地,所以说,除非秦国被六国群起而灭之,否则它就不可能停下征伐的脚步。这一点,甚至不以任何一位秦王的意志为转移,也是导致秦国统一天下后迅速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在消除了西部隐患并完成内部权力交接之后,秦国的战略已经走到了与大国争锋的阶段。
在嬴稷他老妈芈月的操作下,秦国彻底占领了义渠国,并成功设置郡县,西部边陲,从此高枕无忧;
同样是因为芈月的爱与智慧,嬴稷又得以平稳掌控秦国的所有权力;
再加上魏、韩二国在白起的持续打击下彻底丧失抵抗之心,秦国这架战争机器已经走到了必须和楚、赵争锋的关键时刻。
由于黄歇在认怂这件事儿上占得先机,轮到赵丹时,可以说连认怂的机会都没有了,当秦军逼近上党,留给他的路,除了像韩国和魏国那样不断割地求和就只剩下死战这一条。而不断割地对“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赵国和年轻气盛的赵丹来说,显然都是不可接受的。
认清了秦、赵此时必有一战的这个基本事实之后,我们再回头看接收上党这件事,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积极意义。
其一、全部拥有上党高地后,赵国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腾挪空间,这是实实在在的地利;
其二、接收上党这一主动又强硬的行为,可以有效的鼓舞赵国军民的士气,直接提升军队战斗力;
其三、接收上党可以迫使韩国在秦、赵对抗中不得不站在赵国这一方,间接加强赵国综合实力。
这一切就是笔者为什么如此坚定的认为纵然长平之战赵国明摆着胜算微渺,但冯亭献上党而赵国受之仍不失为正确的选择的根本原因。
国家命运其实有时候跟个人命运并无二致,不是每一件事都有得选,面对那些无可逃避的威胁或艰难险阻,你闭上眼睛或者低下头都无济于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殊死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