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的定义,同理心(empathy),又被译为“神入”、“感情移入”、“设身处地理解”、“共感”、“共情”等。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简单的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
但触龙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以看似突兀的为小儿子求职,不着痕迹的在抛出杀手锏之前让赵威后自觉的将心比心了一回。这一“求”可谓神来之笔,乃此次劝谏的重中之中,如果说“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是杀手锏,那么为小儿子求职的行为则可称得上是那只抛出杀手锏的手。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我们以“同理心”将自己代入赵威后当时的处境和心理状态,就不难理解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自己的“小家”里,赵威后跟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子女,但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作为实际主政赵国的最高领导,她又是怎么看待赵国这个“大家”的呢?幸运的是,同样被收入《战国策》和《古文观止》的还有赵威后的另外一个故事。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曾派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未拆开,赵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今年的收成还好吧?百姓的日子还过得去吧?齐王也还好吧?”
齐国使者也不知是欺负赵威后是个女人,还是天生性格就比较杠,居然当场就不乐意了,反问到:“我奉齐王之命来问候太后,太后您不先问候齐王,却先问收成和老百姓,难道那些贱民们比齐王更重要吗?”
“这你就不懂了,如果收成不好,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咱们这些人还能去当谁的王?我既然问你,又岂能舍本逐末?”赵威后并未因使者的无礼而生气,笑着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接着问:
“我听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这个人,不管你有粮无粮,他都愿意给你粮食吃;也不管你有衣无衣,他都给你衣服穿。还有叶阳子,他现在怎么样了?我听说他同情鳏夫寡妇,体恤孤儿和没有子女的人,救济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两个人可以说都是在帮齐王养育和照顾他的子民,齐王为何至今还不让他们做官?
还有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她摘掉首饰,到老不嫁,以奉养父母,是个可以引导百姓尽孝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让她上朝以弘扬她的孝行?两个贤士没有一官半职,一个孝女也得不到朝廷的认可,齐王准备靠什么统治齐国,抚育万民呢?
对了,还有於陵的子仲,他还活着吗?这个人上不向君王称臣,下不管好自己的小家,中不求结交诸侯,是个会影响百姓让他们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不杀了他?还准备留着他过几个年?”
在这个名为《赵威后问齐使》的故事里,对赵威后抛出的一系列问题稍加梳理你就会发现,它们几乎涵盖了儒家,更准确的说是孟子最主要的几个主张:
其一、民为贵,君为轻。也就是所谓的民本思想。
其二、作为君王,应该给贤才以当官的机会,让他们带领百姓过好日子,同时也要管理好自己的小家。
其三、孝顺很重要。
其四、道家很坏,宣扬道家无为思想的人应该剁了喂狗。
赵威后为何会如此推崇孟子的治国理念并排斥道家思想,在笔者看来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赵威后深受孟子影响,用现在的话说,被孟子老先生洗了脑。
但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这故事本身就是儒家子弟自己编出来安到赵威后头上的。之所以这么说,笔者有四个理由。
第一、民贵君轻的思想虽然先进,但在战国时代还很没有市场,战国七雄就没有一个认可孟子这一套的,赵国更是从来没有以儒家理论改革国家的记录。赵威后就算个人认可孟子的理论也不太可能公开说这样不符合国情的话。
第二、正史记载的赵国官场里,多是肥义、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这般致力于改革强国,依法治军的经世之才,几乎没有有靠慈善事业当上大官的。自己不用慈善家,却要求他国起用叶阳等人,这更像是儒家的理想而不太像战国当政者可能说的话。
第三、孝顺这事儿,在宗室政变频发的赵国,特别是在赵威后她老公赵惠文王赵何身上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敏感话题,要知道当年赵何可是活活把他爹赵武灵王赵雍饿死在了沙丘宫中,赵威后公开聊孝道,会不会有点打老公的脸。
第四、儒道之争在战国之世还仅限于学术争论,因为这两套理论,在那个以死相争的时代基本上都属于那种可以拿出来聊一聊以显博学,但拿来治国还是算了吧的级别。
道家思想真正走上政治舞台还要等到近百年后的汉文帝时期,而儒家更是到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那会儿才开始绽放光芒。位高权重的赵威后对它国一个并没有太大影响力的无为之士厌恶到直欲杀之而后快,实在不太合理也不符合她的身份。
而“修”史或“编”史以推广自家的思想,正是儒家从祖师爷那儿传下来的看家本领之一,编出这样的故事一点儿都不会让人觉得奇怪。
|但无论是赵威后真说过上面那些话,还是儒家编了个故事安到她头上,都至少可以说明,赵威后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关心自己孩子的母亲,她同时还是一个关心国家未来和百姓生活的执政者。否则,她那里有资格支撑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当田法章要求赵威后把小儿子送到齐国为质才肯出兵救赵时,她内心所承受的煎熬。
作为母亲,她不忍心将爱子置于险境;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当政者,她也不可能对国家面临的危难无动于衷。大臣们变着法的来对她进行爱国教育,她虽然狂躁的扬言要吐他们一脸口水,但实际上内心和大臣们一样焦急。
那些日子,她独自在宫中思考这不可调和的矛盾,很可能不止一次的怀疑甚至自责,是不是因为自己是个女人,才会如此优柔寡断,不识大体。所以当触龙突然提出要她帮忙给小儿子安排个工作,赵威后不但没有不高兴,反而产生了一种原来大家都一样的释怀感,因此才会脱口而出—男子汉大丈夫也会心疼小儿子吗?笔者相信,她在说这句话时,已经卸下了所有的身份和戒备,完全把触龙看作有着共同情感的自己人。
触龙则抓住时机,聊起赵威后女儿出嫁前后,赵威后看似矛盾的反应,让她肯定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个核心观点。然后进一步用事实说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的结果很可能是“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至此,“为小儿子好”和“为赵国好”这对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居然神奇的统一起来—把儿子送到齐国为质,既可以解除赵国眼前的危机,也可以让小儿子挣得未来在赵国立足的资本。艰难的选择瞬间变成了一举两得。剩下的事,不用触龙说,赵威后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触龙看似漫不经心的聊天,几乎称得上是字字珠玑,步步为营。除非赵威后鼠目寸光,心无社稷,否则几乎不可能不被说服。
然而,这个故事真正让笔者动容之处,并不是触龙神乎其技的沟通技巧。而是赵威后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穿越了数千年时光,却几乎不曾有丝毫改变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良苦用心。
直到今天,每一个正在接受磨砺和学习的孩子背后,依然会有一个为之默默心酸甚至流泪的母亲,她们都和赵威后一样深深的明白,无论留给孩子什么,都不如让孩子磨炼出一颗坚强而勇敢的心和一身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独自生存下去的本领。而这种相通的人性和情感,正是笔者希望诸位在历史故事中可以体会到的最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