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故事会之六十:威后护子欲唾众臣左师触龙为计深远
《资治通鉴》卷五周纪五周赧王姬延五十年(丙申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5年,即位不到一年的赵孝成王赵丹迎来了他为王的第一个考验,在远交近攻战略指导下的秦国占领了赵国三座城池,并有继续推进的迹象。由于赵丹刚刚即位,年纪又小,这个考验最终毫无意外的落到他老妈赵威后的头上。
尚在丧夫之痛中的赵威后强打精神,为年幼的儿子走上了遍地狼烟的舞台,向东方的齐国派出使者求救。使者很快带回了齐襄王田法章的答复:出兵可以,但贵国必须派长安君过来做人质。
长安君是赵威后最小的儿子,赵威后一向最疼他,当众表示绝不可能。
|触龙说赵太后
齐军不出,秦军不退,赵国危在旦夕,好日子眼看就要到头,赵国的大臣们急了眼,纷纷跑到赵威后这儿苦口婆心的劝她,无非是家国为大,切莫困于儿女私情之类。赵威后心想:站着说话不腰疼,姓田的要的又不是你们的儿子。老赵家花着大把的钱粮养着你们这一帮文武大臣,到头来还得靠自己的子孙去退敌,你们还能要点脸吗?
于是公开对左右之人说:“谁敢再来劝我让长安君去做人质,别怪老妇我吐他一脸口水。”虽然自称老妇的赵威后此时最多不过四十岁,但被太后啐一脸始终不是什么好玩的事,赵国的大臣们因此消停了很多。
然而,秦国的威胁并不会因为赵国大臣的沉默而消失。为了解除赵国危机,领着虚职在家养老的左师触龙表示希望和赵威后见一面。赵威后在宫里板着脸等他进来,想看看这老同志要玩些什么花样。
触龙慢吞吞的走进宫,自顾自地坐下,嘴里念叨着:“老臣腿脚不好,走快点都难受,所以很久没来看望太后,总是在心里安慰自己说,我年纪大了,不常去拜望太后,想来太后也不会见怪,但又实在担心您身体有恙,所以今天还是来了。”
“老妇基本都是乘辇(注:用人拉的车)出行。”赵威后随口应付了一句,脸上仍如冰霜一般。
“食欲还好吧?”触龙又问。
“每天也就喝点粥。”老公不在,儿子又小,如今秦军压境,大臣们吵吵着要把小儿子送到齐国做人质,赵威后难免心烦意乱,寝食难安,于是摇了摇头说。
“老臣如今特别不愿意吃东西,就强迫自己走路,每天走个三四里地,胃口好点,身上也舒服。”
“这些我做不到。”见触龙拉起家常,赵威后脸色稍微缓和了些。
触龙见状,犹豫了一下,面带难色的看着赵威后,接着说:“我有个儿子叫舒祺,年纪最小又不成器,我老来得子,私下里最疼爱他,老臣冒昧的请求,希望太后您能让他入宫做个黑衣卫士,一来护卫王宫,二来也有个稳定的衣食。”
赵威后万万没想到老触龙这时候来找她居然是给儿子跑关系的,奇怪的是她居然一点都不抵触,甚至隐隐产生了一种亲切感,连简历都没要,直接就答应了,只是顺便问了一句:“孩子多大了?”
“今年十五岁了,虽然年纪还小,但我想趁着我这把老骨头还没入土,给他做个安排。”触龙笑着说。
“男子汉大丈夫也会心疼小儿子吗?”赵威后也笑了。
“比女人还疼呢,哈哈!”
“还是女人更心疼咯!”赵威后也难得的大笑起来。
“啊?老臣还以为你更疼爱燕后(注:赵威后嫁到燕国做王后的女儿)呢。”触龙故作惊讶的说。
“左师你这回看走了眼,实话说,我喜欢女儿远不如我的小儿子。”提到小儿子,赵威后脸上又有了些许愁云。
“我们做父母的,疼爱子女就会为他们的将来做打算。我至今还记得当年太后您送燕后出嫁,因为女儿要远嫁他乡,您心里难过,抓着她的脚后跟不停的掉眼泪。燕后离开之后,您还是日夜都念着她,但每逢祭祀你却总是许愿说:‘我的女儿可千万别回来。’这难道不是为了她的长远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
“当然是啊。”赵威后也不知是想起了女儿还是猜到触龙想说什么,脸色又难看起来。
“太后您说啊,从咱们这一辈推到三代以前,直到赵国刚建立的时候,赵王之子孙被封侯的,还有继承人仍在位的吗?”触龙莫名其妙的问。
“恐怕没有了哦。”赵威后如实回答。
“也不光是赵国,算上其他诸侯国君,他们被封侯的子孙还有后人继续在位的吗?”
“好像也没听说过。”
“就是啊,近的,祸及自身,远的,殃及子孙。难道王子王孙就注定不成气吗?当然不是,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没有功劳却地位尊贵,未历艰辛而俸禄丰厚,并且拥有大量的宝物。如今太后您让长安君拥有尊贵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赐给他许多珍宝,却不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恕臣斗胆直言,太后您有没有想过,一旦那天您不在了,长安君还能靠什么在赵国立足?”也不知道是不是怕赵威后给他赶出去,老触龙竹筒倒豆子似的,一口气说完了所有的话。
沉默,空气似乎和赵威后的脸一起凝固了。她远眺着宫门之外,很久没有说一句话。触龙也没有再开口,静静的坐在那里,等待着整个赵国的命运。
“好吧,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也不知过了多久,赵威后终于开了口,声音里满是疲惫与无奈,似乎在刚才沉默的时光里,她已走过了万水千山。触龙依旧没有说话,低着头行着礼静静地退出了宫门之外。
此后的第二天起,整个邯郸城似乎都忙碌了起来,赵国置办了整整一百车财货随长安君一起远赴齐国。田法章亦信守诺言,发兵救赵。秦国见赵、齐联手,遂班师回朝。
这个充满智慧与柔情的故事,最初被刘向等人编到《战国策》中,后来又被吴楚才、吴调侯叔侄选入《古文观止》,可谓辞理俱佳,发人深省。一直以来,我们都被触龙高超的说服技巧所折服。而有了心理学这个工具以后,我们不难发现,在他和赵威后看似拉家常的简短对话里,触龙完美的运用了“自己人效应”和“同理心”两个心理学概念,能够最终说服赵威后,也就不奇怪了。
首先,我们来说说“自己人效应”。
心理学认为,在沟通与交流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观点。在影响观点能否被接纳的各种因素中,有时候双方关系是否融洽甚至比观点本身的对错好坏更重要。这一点,我相信每一个在被称为“人情社会”的中国浸淫日久的国人都深有体会。
做为臣属的触龙进宫后,面对顶头上司赵威后,不但不行礼,还跟在自己家似的直接就坐下了;然后看似自言自语的说话;问些出行吃饭的细节;甚至非常突兀的给儿子求职;以及回忆起燕后出嫁的往事,所有的一切都无不让人觉得这是两个多年挚友的闲话家常,而不是一次事关国家安危的君臣对话。
在这精心营造的亲密氛围中,原本高度警惕的赵威后逐渐放松下来,从一个爱子心切,听不进任何道理的母亲,变成了一个可以为了孩子的未来做出艰难决定的家长。而触龙则抓住时机,利用“同理心”抛出了杀手锏—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
此处,我们再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