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秦国终于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对付来自北方的野狼—赵国,具体的情形在后面的故事里很快便会讲到,有兴趣的朋友,敬请关注。

第二个理由:如果黄歇的示弱是为了争取发展时间,还情有可原,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他居楚国令尹高位二十五年,虽然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始终都在回避秦国这个楚国终究要面对的对手。

就在他“出身以徇其主”,帮和他一起在秦国为质十年的太子熊完归国即楚王位,自己也因此走上权力顶峰的两年后,秦国和赵国因本属于韩国的上党地区的归属问题在长平展开了对决,双方军力相当,都拼到了生死边缘。

此时,如果春申君能有前辈屈原的精神,不忘国耻,坚决出击,将有很大的机会收复楚国400年古都,甚至重创秦国,报仇雪恨,一改战国走向,避免楚国最终的覆灭,也为未可知。可惜他似乎全然忘了秦国曾带给楚国的屈辱,和其它诸侯一样,选择了作壁上观。

后来,秦军依靠略胜一筹的后勤补给和杀神白起的军事天才,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并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完成了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秦国统一天下和楚国的灭亡,从此便只是时间问题。

此事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记载如下:

春申君为楚相四年,秦破赵之长平军四十馀万。五年,围邯郸。邯郸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

这也是黄歇作为令尹,对秦国取得的唯一一次胜利,当然,作为楚国头号亲秦派,他一共也就进行了两次对秦战争,另一次则是: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一场联军作战的失败,我们当然不能将责任都推在黄歇身上,但熊完因此而疏远他,却很能说明问题—楚国王室对秦、楚之势不两立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亲秦,更多的是黄歇的个人选择。

在这种选择的驱使下,黄歇还做了一件让人非常不齿的事,《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如下:

客有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彊而君用之弱,其於英不然。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於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其许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於是去陈徙寿春;而秦徙卫野王,作置东郡。春申君由此就封於吴,行相事。

作为楚国国相,当自己的门客提醒楚国有潜在的危险,春申君的反应不是加强戒备,准备战斗,而是一溜烟的跑到了离危险最远的地方,虽然他在自己的地盘上干的不错,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用“申城”和“黄浦江”等名号来纪念这位开申之祖。但对于当时的楚国,这绝对称得上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唯一还算有点良心的是,他自己跑路的同时,撺掇着熊完也躲远了些。

春申君这畏秦如虎,避敌于千里之外的做派,也就是十八岁就被送到秦国当人质,身边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就是他,整天都被他用亲秦政策洗脑的熊完可以勉强接受,要是换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朝老朱家,黄歇别说什么“四大公子”,能不被大卸八块都算他祖上积德。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在战国时期,因为秦国的强大而对其采取亲善政策的大国可不止一个,最东边的齐国就几乎从来没有跟秦国翻过脸。这话当然不错,但楚国和齐国在秦国的问题上有三点显著的不同: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齐国和秦国之间可没有毁灭400年古都的不世之仇;

其次:齐国和秦国不接壤,直接冲突本来就少,抗秦远不如和秦国领土大面积接壤的楚国迫切。

再次:当秦国奏响统一天下的序曲时,齐国刚刚靠田单的天纵之才复国,无力争雄天下,此后不久,齐国权力又被一心只想护家护子的君王后把持。我们很难去要求那个时代的女人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和创痛后,还依然有一颗勇敢无畏的心。

可能还会有人说,就算黄歇想打,也不一定打得过。

黄歇打不打得过笔者确实不敢说,但楚国在当时绝对有跟秦国一战的潜在实力。这一点有三件事为证。

第一件:白起攻破郢都两年后的公元前276年,熊横曾组织十万大军收复了被秦国占领的江南城池十五座,这也是过去六年中,山东六国对秦作战的唯一一次胜利。

第二件:公元前225年,秦国在已经灭了韩国、赵国和魏国,基本上灭了燕国的情况下,以李信帅二十万大军伐楚,却被楚国以一己之力打败,楚将项燕因此役一战成名,秦国则遭受了统一路上最大的挫折。

第三件:公元前207年,在秦国统一天下十四年后,项燕之孙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率领数万楚军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主动向秦军发动进攻,诸侯各国义军随之蜂拥而上,最终全歼当年秦军灭楚主帅王翦之孙王离所率领的秦军精锐二十余万,并在八个月后迫使秦国末代名将章邯以二十万大军投降。

由此可见,楚国所拥有的资源和人才足够与秦国相抗衡,完全没有畏秦如虎的必要,作为一国之相,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里都未能扭转颓势,实在称不上贤能。

而称不上贤能的春申君之所以能和信陵君一起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则跟笔者要说的最后一个理由有莫大的关系。

第三个理由:春申君在抗秦图存这事儿上的表现差强人意,但在攫取个人财富和声名,巩固自身权势方面的努力却颇有成效。

这一点,同样有《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记载的三件事为证:

第一件: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後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於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如果说黄歇在初为楚相时推掉淮北十二县封地,自请封於江东就是为了躲避秦国,多少有冤枉他的可能。但与三位王族公子并称于世,辅国持权。则是毫无疑问的权臣做派。

第二件:

赵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赢稷他舅魏冉都带人打到家门口了,赵何他弟赵胜还在想着跟黄歇比簪子、配饰。最可悲的是,还没比赢。你让我说什么好呢?所谓的战国四公子,刨去信陵君魏无忌,跟如今的“京城四少”也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第三件:

於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於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馀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後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後,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於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多年以后,吕不韦将这一手“替主子播种”玩的人尽皆知,也让此后皇室对后宫的管理越来越谨慎,但有多少人知道,黄歇、李园和李园他妹才是这套玩法的版权所有者。

黄歇此举,不但导致自己被李园刺杀,身首异处,还让他一生中最不容质疑的功劳也蒙上了一层阴影—当年他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欺骗心狠手黑的嬴稷以帮助熊完归国继位,到底是为了自己的主子还是为了他自己呢?

综上所述,黄歇凭一封奴颜婢膝的信,给楚国带来了忍辱偷生的三十余年和平,但对于靠“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创下八百年基业的楚人来说,这实在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儿。称之为耻辱或灾难亦不为过。其最大的意义不过是成就了他个人的功名与财富。

那时楚国的处境和当今的中国何其相似,面对美国的霸权,科技发达,经济也发达的日本都可以选择妥协,甘为附庸,而一切都还在路上的中国却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的顶上去,因为我们的祖先传给我们的文化和疆域,要求我们必须像雄狮一样独立自强,而不可能如鬣狗般食腐为生。

资治通鉴——读懂此书,天下无书》小说在线阅读_第6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渔樵故纸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资治通鉴——读懂此书,天下无书第6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