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灭宋之策
公元1266年秋天,大风起于汉水,落叶萧瑟了整个荆襄。随着枯藤老树之上,乌鸦的一声悲鸣,蒙古在襄阳东南十五里之外的鹿门山上的榷场宣告筑成。从此南来北往的商旅聚集于此,南北双方的边境贸易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
远在鄂州的吕文德看到这一幕很高兴,远在开平的忽必烈看到这一幕也很高兴。吕文德从中看到了商机,忽必烈从中看到了军机。
榷场的建成以及投入使用,带火了宋蒙之间的经济贸易,作为主场的荆襄,经济自然开始兴旺发达起来。这经济一发达,人口自然越汇集越多。人口一多,创造财富的人就越多。对于这一切,吕文德是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
这鄂州的吕文德是越看越高兴,而开平的忽必烈也没闲着。
三年前,当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处于上风之时,就曾经有一个叫郭侃的人向他提出过一套完整的灭宋方案,而这个方案首当其冲的指出灭宋当从荆襄开始。
向其进言的这个人虽然叫郭侃,但是此人可不是乱侃、瞎侃的人。
郭侃,祖籍陕西华县,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大唐名将郭子仪身上。但是到了他祖父郭宝玉这一代,这个名将家族便投了铁木真。从此郭宝玉便跟着铁木真西征花刺子模;在郭宝玉死后,其父郭德海继承郭宝玉的遗志,继续追随拔都西征东欧;作为“降三代”的郭侃,少年时代被史天泽看中,效命于史天泽帐下。在祖父和父亲去世之后,已至壮年的郭侃再次继承祖父、父亲的遗志,开始追随着旭烈兀远征波斯。
西征八年,郭侃引军转战波斯全境,灭国数十,拔城七百余座,破敌三十余万,被西亚人誉为东天将军,一代战神。公元1259年,宗王旭烈兀平定波斯全境,进军叙利亚大马士革,特遣郭侃东归钓鱼城下向大汗蒙哥报捷。郭侃行至钓鱼山下,恰逢蒙哥战死。郭侃再重返波斯,向宗王旭烈兀报丧。然而,得知忽必烈阿里不哥相继称汗,旭烈兀的东归之路止步于阿姆河。但郭侃却带领部下继续东进,回归于忽必烈帐下,助忽必烈争夺汗位。
公元1263年,在阿里不哥即将覆灭之前,忽必烈与众谋士有一次关于如何灭宋的闲聊。其中参与闲聊的人有郭侃,商挺,杜瑛,刘秉忠等人。
那一日,忽必烈召以上人员入帐谋划军情。其时阿里不哥灭亡已成定局,忽必烈又将话题延伸至南宋。鉴于阿里不哥的叛乱很快就要结束,忽必烈便有些许膨胀的问道:“今漠北将平,汗位终归我手,天下若定,江南该当如何?”
谋士商挺率先言道:“北方既平,当一鼓作气,肃清江南,成不世之功,大汗也可留万世之名!”
忽必烈满意的点了点头,笑道:“诸位也是这个意思吗?
众人附议道:“商挺兄嘴快,但也实在是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
忽必烈再次满意的点了点头道:“既然大家都觉得应该这么做,那诸位可有取江南之策?”
这次,谋士刘秉忠道:“襄阳乃吴、蜀要冲,宋之喉襟,得之可为他日取宋之基本。”
刘秉忠说完,谋士杜瑛又接着言道:“据荆襄上游,委戈下流,以捣乱宋廷其背,确可定大业。然臣以为,王者之师,唯有不嗜杀,方能一统天下。”
刘秉忠说完,谋士商挺又建言道:“蜀道险远,瘴疠时作,强征必劳师无功,取宋之策,唯荆襄与两淮之地不可!”
这个从开会一直没有发声的郭侃,听着眼前的众人说了这么一大堆,什么取襄阳、不嗜杀、破荆襄,征两淮。听得是直摇头。没等忽必烈发话,此时此刻的他打算有水平的在众人面前侃上一番。
只见郭侃低头,指着眼前地图上南宋所处的位置道:“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确为荆襄无疑。日后之计,当先克襄阳,置淮西庐州,淮东扬州等弹丸之地不问。于襄阳浮汉入江,顺江东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临安。临安既破,江淮、巴蜀将不攻自平。”
郭侃这一侃不要紧,侃完之后的他抬头却发现刘秉忠三人连带着忽必烈的眼睛都直勾勾的看着他。
咋一听,郭侃这牛皮吹的太大了。但忽必烈等四人仔细回味之后,又不得不承认郭侃这说的有可行性。至于能否顺利实行,还有待现实的考验。也正由于这次闲聊,取襄阳,趋临安的灭宋之策开始在忽必烈的心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所以,这才有了他在平定李璮和阿里不哥之后,便听从刘整的建言,在樊城鹿门山设置了榷场。
如今,灭宋的第一步—在襄阳府鹿门山设置据点的第一步已经完成,接下来,忽必烈便要开始为攻打襄阳,大举南侵做着最充足的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