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当时周成王还是个孩子,管理不了国家,于是周武王的另外一个亲兄弟周公旦(就是被后人奉为圣人的周公)主动站出来帮助侄儿管理国家,代替周天子发号施令。这样一来矛盾就出来了—虽然有一部分人支持周公旦,可蔡国的蔡叔度、管国(今郑州)的管叔鲜、霍国(山西霍州)的霍叔处坚决反对周公旦。蔡叔度等人认为周公旦是想篡权,他们向全国发布公告,号召诸侯国和朝中大臣一起讨伐周公旦,武庚一听说蔡叔度等人要讨伐周公旦,马上起兵响应。就因为周公旦摄政的事,“三叔”和武庚一起发动了叛乱,刚刚建立的周王朝又陷入了混乱,这就是所谓的“三监之乱”。

蔡国故城遗址

蔡叔是蔡国第一位国君。《史记·管蔡世家》上说,蔡叔是“周文王子而武王弟”。武王灭殷商,封叔度于蔡。蔡叔与兄管叔“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由于武王病逝,成王诵年幼继位,周公“专王室”,引发朝野议论纷纷及“群弟流言于国”(《尚书·金滕》)。周公以成王命发布《大诰》之谕,决定东征,“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史记·鲁周公世家))。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管蔡世家》)“迁之”迁到哪里?《尚书·蔡仲之命》上有个说法:“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显而易见,对周天子给蔡叔的车乘数量有两种说法:一是司马迁认定的“十乘”;二是《蔡仲之命》上说的“七乘”。《左传》定公四年上说,“王于是杀管叔而蔡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左传》与《蔡仲之命》的说法相同。杨宽在《中国断代史系列·西周史》中明确指出:“蔡叔所封的蔡,原来应该在祭”3。郭邻是迁往的目的地,当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也是后来蔡叔之子胡的封地。

1.定都祭城

蔡叔所封之地在祭(今河南荥阳西北)。“祭”、“蔡”古音同,通用。祭在管(今河南郑州)的西北,在敖山以南,靠近大河,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管、蔡疑周公摄政“不利于成王”,挟武庚并联合淮夷、徐夷等部落作乱。今按《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中牟县下有管城,又有蔡亭”,可知蔡与管是两个邻国,易同时作乱,初封之蔡当在河南中牟县附近。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蔡叔食邑疑即今大名府长垣县之祭城,其后成王改封蔡仲于上蔡,今汝州上蔡县地。”据考证,今存《尚书》上的《蔡仲之命》等25篇“晚书”为伪书,《蔡仲之命》称蔡叔所迁之地为“郭邻”而不说在“上蔡”,意在求真,也许伪作者已知“郭邻”之所,可按时间推算,因当时尚无“上蔡”之名,故以“郭邻”而名之。

2.定都上蔡

蔡叔之子胡,是蔡国的第二位国君,史称蔡仲。面对“管蔡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胡乃改行,率德训善。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史记·管蔡世家》)蔡仲所定之都“上蔡”,乃蔡叔所迁之地,因“祭”在蔡叔离开之后就被封给周公之子,只好永远告别父辈原来的封地。对周公“举胡以为鲁卿士”,历史上有争议。南宋黄善夫刻本《史记》[索引]:《尚书》说胡克庸祗德,周公以之为卿士,并无仕鲁之文,对司马迁的这句话有疑问。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蔡仲之命》上的这句册命之辞给后世影响很大,以至恩泽蔡国数辈国君安享太平,并闪耀出光环。公元前977年,据《吕氏春秋·音初》载,陪同周昭王伐楚的蔡公,从楚回来,过汉水因桥断而与周昭王一并落水。《史记·周本纪》称周昭王因溺水“卒于江上”,蔡公想必一命呜呼。蔡公是谁,史书上对此虽没有说明,但能陪同周天子出巡或征讨,很可能是一位蔡侯。按时间推算,此事发生在蔡伯荒抑或宫侯在位期间。周室东迁,秦始皇始列为诸侯。共侯在位期间,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平王东迁,蛮遂侵暴上国。晋文侯辅政,乃率蔡共侯击破之。”这是蔡史上第一个打败蛮夷的记载。

3.定都新蔡

蔡平侯是蔡国第十九位国君。《史记·管蔡世家》上说,“楚灭蔡三岁,楚公乃求蔡景侯少子庐,立之,是为平侯。”今观蔡国第一次被灭,究其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楚建章华台,蔡没去道贺。据《伍举论台美而楚殆》载,楚證hong王建“匏居之台”不烦官府,不废时务,“问谁赞事,则陈侯、蔡侯、许男、顿子,其大夫侍之。”楚灵王建齐章华台,“愿得诸侯与始升焉,诸侯皆距无有至者。而后使太宰启疆请于鲁侯,惧之以蜀之役,而仅得以来。”(《国语·楚国上》)先君證hong王建匏居台时蔡侯不仅出资赞助宴会事宜,而且派大夫来陪侍,这次却没来,自然让高傲自大的灵王很没面子。二是楚想攻打吴、越借道于蔡。据《夫差伐齐不听申胥之谏》载,“罢弊楚国,以闲陈、蔡。不修方城之内,逾诸夏而图东国,三岁于沮、汾以服吴、越。”(《国语·楚语上》)一旦灭掉陈、蔡,纳为己有,可为攻吴、越创造出良好的地缘条件。

蔡平侯迁都于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对迁都新蔡之君,历史上有异议。《汉书·地理》称新蔡是“蔡平候自蔡徙此,后二世徙下蔡。”宋刻本《史记》[集释]上,宋忠认为是蔡仲徙新蔡。据白寿彝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三卷《交通、道路、都会》一文称,从古交通的角度对蔡仲迁都新蔡之说是不赞成的。文中指出,齐桓公伐蔡、楚,“蔡未被攻而先溃,而转而伐楚。师次于进陉,遂与楚人有召陵之盟。蔡国为今河南上蔡县。召陵在今河南漯河市东北,陉则在召陵之南。召陵和陉实皆在蔡国之北。齐师于蔡国既溃之后,若欲伐楚,自可挥鞭乘胜南驱,奈何又迫旆北行,次之于陉?盖蔡国于方城稍偏东南,距南行大道稍远,不能不稍稍回师。当楚国屈完面告齐桓公,

谓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国也就适可而止,不在南下。后来晋、楚湛阪之役,晋国本来是取方城一路向南进取的。湛阪在今河南叶县,正在方城之北。方城为楚国的厄塞,是难以攻取的。当时的军事行动因之也就不能不谋取他途。晋、楚绕角之战,晋军的目的也就在方城。因绕角在今河南鲁山县东,正在方城之外。楚军既退之后,晋军转而侵蔡,为楚军御于桑隧。其时蔡尚未迁国,仍在今河南上蔡县。”4从中可推知,蔡仲并没迁都。

4.定都下蔡

蔡迁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史称之为“下蔡”。对迁州来之君有争议。《左传》等先秦典籍称是蔡昭侯迁都州来(下蔡),《汉书·地理》称下蔡是在平侯“后二世”而迁居之地,与《左传》等一脉相承。南宋刻本《史记》[集释]上说,“宋忠曰:‘平侯徙下蔡’”,不知以何为据。蔡昭侯迁都,其动因在于摆脱楚的牵制。蔡昭侯十年,蔡“朝楚,以丧故留。”(《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蔡昭侯十二年,“蔡昭侯为两佩与两裘,以如楚,献一佩一裘于昭王。昭王服之,以享蔡侯。蔡侯亦服其一。子常欲之,弗与。三年止之。…蔡人闻之,故请而献佩于子常。子常朝,见蔡侯之徒,命有司曰:‘蔡君之久也,官不共也。明日,礼不毕,将死。’蔡侯归,及汉,执玉而沉,曰:‘余所有济汉而南者,有若大川。’蔡侯如晋,以其子元与大夫之子为质焉,而请伐楚。”(《左传》定公三年)蔡昭侯十三年,“四年春三月,刘文公合诸侯于召陵,谋伐楚也。晋荀寅求货于蔡侯,弗得。言于范献子曰:‘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水潦方降,疾疟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吾自方城以来,楚未可以得志,只取勤焉。’乃辞蔡侯”;“及皋鼬,将长蔡于卫”,卫不依,“乃长卫侯于盟”;“沈人不会于召陵,晋人使蔡伐之。夏,蔡灭沈。秋,楚为沈故,围蔡”。蔡投靠吴,“以其子乾与其大夫之子为质于吴”;“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左传》定公四年)

吴以蔡唐为前导,进攻楚国。通过小别山、大别山(今湖北省光山、英山之间)到达柏举(今湖北省麻城),与楚军相遇。楚囊瓦根本无心作战,一触即败,便自行逃到郑国。吴军接着又在雍澨(今湖北省京山西南)等地五次大胜楚军,进而直攻郢都。吴军进入郢都,大肆烧杀破坏。楚昭王逃到随地,在随及秦、越等的支持下,才算免除了灭国之险。蔡昭侯十四年(即鲁定公五年),“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夏,归粟于蔡,以周亟,矜无资。”(《左传》定公五年)蔡昭侯二十五年(鲁哀公元年),“元年春,楚子围蔡,报柏举也。里而栽,广丈,高倍。夫屯昼夜九日,如子西之素。蔡人男女以辨,使疆于江、汝之间而还。蔡于是请迁于吴。”(《左传》哀公二年)并得到吴的许可。蔡昭侯二十六年,“吴泄庸如蔡纳聘,而梢纳师。师毕入,众知之。蔡侯告大夫,杀公子驷以说,哭而迁墓。冬,蔡迁于州来。”(《左传》哀公二年)

这三次迁都,一次是基于复封号,一次是基于复国,一次是请求庇护。一而再地南迁,与“管蔡之乱”及受楚欺压有关。

沈国故城

沈国故城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是春秋至汉代时期的古城。沈国曾是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的封国。故城南有沈子嘉墓、拉龙沟、斩龙台等遗址。出土有鼎、簋、剑、戟、戈削等青铜器,以及骨币、钱范等。城垣遗址基本清晰,文化层的厚度为1-5米,在遗址中起土行为得到制止,现保存完好。这些为该故城系春秋沈国故城骸其沿革关系提供了实物根据。所以从历史学考古学的位置看,沈国故城有很高的保护价值。1983年11月7日,平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海经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小说在线阅读_第11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格林强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山海经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第11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