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图腾
很多人,信口说来“图腾”,“中华民族图腾”,“华夏族图腾”,“蜀人图腾”
我们先一起看看—图腾一词的起源: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图腾一词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
这根本就是一个外来语。
这个词似乎用族徽更好
我们有族徽吗?
中华民族的图腾“龙”
元青花云龙纹盖盒,2002年河北沧州南皮县出土,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藏
明宣德青花龙纹天球瓶,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帝vs清康熙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
唐代龙纹金饰片,1970年陕西省乾县临平公社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西汉龙纹瓦当,咸阳博物馆藏
在秦汉之前,龙也只是神兽中的一种,四象之一。
《荀子·赋》:“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
东汉王充《论衡》曰:“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
东汉班固《汉书》:“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事实上,我认为“龙”是皇权的象征,在民国之前的皇权时代,除了皇族以外是不允许使用龙的,否则是僭越,在明清甚至要杀头的。
我认为中华民族最早的族徽就是汉字。
商周的族徽
当然;良渚文化,高庙文化,大汶口文化,甚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都有图案化的族徽,不过我认为,中华文化圈,主体的族徽还是文字。也就是自己的“姓”
在研究《山海经》我一直未提到一个民族—高山族
实际上,高山族是我们汉族对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区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民族的一种统称,其内部实际还有很多小的部族。通过语言大体可分为泰雅、邹、排湾三种语群民族。
台湾地区有不少歌手、演员都属于高山族中的某个族群,或者具有较大比重的高山族某族群的血统。著名者包括:张惠妹、动力火车、张震岳、萧敬腾、罗志祥、周渝民、高金素梅、徐若瑄等。
张惠妹—卑南族
张震岳—阿美族人
徐若瑄—母亲是母亲张琇雅是泰雅人
在高山族可以听到“卵生”的神话。但每个神话又都带有本地区的特色。如排湾人关于祖先的传说就有两种以上的说法。在混沌初开之际,从浩渺无际的苍穹,徐徐飘落黄、绿两颗印体。它们相继落在烟云缭绕的玻洛峨兹山,黄色卵像一颗晶莹透彻的黄色玻璃球,发出耀眼的光芒,它一触地就变成魁梧俊美的男子;绿色卵,苍翠犹如一颗巧夺天工的绿宝石,那么柔和、诱人,它一落地就化成了婀娜多姿的女子。后来,他们结合在一起,哺育了聪明的排湾人。
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又与“蛇生”、“竹生’始祖的母题相融合,逐渐衍生“蛇孵卵”和“竹育卵”等的神话。在遥远的古代,太阳生下了一颗黄色的卵和一颗绿色的卵,飘落在台湾的太武山上,两条蛇孵化了这两颗卵。黄卵中生出了男子洛莫兹,绿卵中生出了女子基宁,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排湾人。直到现在排湾人的“五年祭”中还有从太武山迎祭远祖的仪式。
黥面(雕题)凿齿的风俗在高山族旧时期也盛行
早期高山族—布农人有黥面(身体刺黑)和缺齿的风俗。这些行为都是社会组织团体标记;也是成年过程的—种符号。女子从10余岁月经初来之日开始刺墨,以为结婚做准备。男子除了将花纹刺在脸部外,也有的在胸部和胳臂黥刺,当做—种护身符。缺齿是拔去左右两颗门齿,也有的拔去侧门齿各一枚或犬齿各两枚。这种特殊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变迁,已经消失了。
高山族—阿美人黥面
高山族—阿美族人的盛装,似乎有良渚文化的影子。
对比看一下良渚人复原图
怀疑这羽人,卵人,似乎都是这一族系的文化!
又有成山,甘水穷焉。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
同是《大荒南经》“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黄蛇,名曰蜮人。”
《竹书纪年》记载:“周惠王二年,王子颓乱,王出居郑,郑人入王府多取玉,玉化为蜮射人。
日治时期原住民捕捉雪山次高山鳟(樱花钩吻鲑)。图/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搜藏品
射水鱼
形态
射水鱼体色呈淡黄色,略带绿色。背鳍以前通常扁平,头尖、口大,背鳍后位与臀鳍对称,形状相似,呈半圆形,后端紧靠尾柄。尾柄短。尾鳍平截近似三角形。背鳍、臀鳍均有黑色宽边斑。体色银白鲜艳,有的呈淡黄色,略带绿色,体侧有六条黑色的垂直条纹,其中第一条过眼部,第二条在鳃盖上,第三条于鳃盖后由背至胸,第四条由背鳍起点处至腹部,第五条始于背鳍至体侧,第六条环绕尾柄。[3]
射水鱼是一种小型的观赏鱼类。嘴比较大,可以伸缩。下颌突出,眼睛也非常大,在头的前半部,它们身体颜色搭配非常美丽,身体呈橄榄绿色,有几条粗的石青色条纹横在背部,尾部淡黄色,是一种欣赏价值很高的鱼类。[4]
体色
总体该鱼种的身体白色,但有些具银色或金色。背侧是绿褐色,胸鳍的颜色为无色或“昏暗。腹鳍暗色素重。沿背侧通常有六、七个黑色斑点,长短交替。有一个黑暗的斑点在尾鳍根部。这些斑点的颜色会在一天中有所变化,应环境和压力而变深或变浅。幼鱼的斑点比年长的鱼较深。惊吓或强光也会使鱼的颜色明暗。在阴天会看到水中的鱼可能是完全白色的。射水鱼还有自然黄化的品种,俗称黄金高射炮。[1]
构造
射水鱼捕食方法全靠它的一张嘴。它用舌头抵住口腔顶部的一个特殊凹槽形成管道,就像玩具水枪的枪管一样。当鳃盖突然合上的时候,一道强劲的水柱就会沿着管道被推向前方,射程可达1米。这时,舌尖起到了活阀的作用,使射水鱼朝着正确的方向喷射水柱。[3]
射水鱼的眼睛偏向前方,双目并用可以帮助它们准确地判断猎物的位置。此外,它们的眼睛还可以转动,紧紧盯住猎物。射水鱼的背部平坦,这就意味着它们能够尽可能的贴近水面。依靠特殊的鳍,它们还能够在水中盘旋。
大多生活在印度洋到太平洋一带的热带沿海以及江河中,栖息于河口、红树林和近岸浅海环境。是一种咸淡水鱼,既能生活于咸水,也能生活于淡水,通常游息于近表层。[1]
一般生活在25-30°c温度范围内,也被记录在温度高达36°c的鳄鱼河区和低至20.5°c的伯德河区,这些被认为是其可承受的上限和下限,主要聚居地在咸水红树林沼泽,但在淡水河流和溪流也有发现。生活在西澳大利亚的金伯利河流,在澳大利亚北领地和阿纳姆地的卡卡杜地区的区域也有分布。湄公河流域,泰国北部和老挝有发现。还发现存在伯德河的上游,不知何故已经克服了伯德瀑布。射水鱼在澳大利亚东部分布比较广,但数量不太丰富。
射水鱼通常栖息在植被丰富的荫蔽区,通常是在水面的表层活动。它们只在有完整河岸的区域生活,因为这里是食物的主要来源。通常不会在快速流动的水域活动。
广泛分布于亚洲及大洋洲热带地区的沿海河口地区,原产地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印度、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瓦努阿图。已经作为观赏鱼而被世界各地养殖。
怀疑这类文化成为—射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