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胡亥生于秦王政十八年,当时,他的祖母帝太后赵姬还在(十九年去世),赵姬是赵国人,这可能是胡亥与赵国关系密切的因素之一。不过,在胡亥与赵姬之间还有一位人物,这就是胡亥的母亲。胡亥的母亲,或许出身于赵国?她的赵国出身,正可以将赵姬、胡亥、赵高等赵国元素连接起来,为扑朔迷离的历史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胡亥及其他秦公子似乎都没有扶苏的理由和机会去四处巡游秦国的广袤疆土,

所以从时间,从机会,从理由,从可能性上看,山海经与扶苏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当然只是我的推理和揣测而已!

北次三经的碣石之山

最早记载碣石之名的是《尚书·禹贡》。其中有三条:其一“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其二“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第三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我们知道《禹贡》是战国时期借大禹之名记录山川地理土壤物产的古典文献。第一条“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是说相对于中原地区的边远的东夷人向天子进贡的物品和路线。皮就是东夷地区特产贵重动物毛皮,这是东夷人进贡的最好物品。沿什么路线呢?就是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及渤海、东海诸岛广大地区夷人,沿渤海湾西岸,南行到达靠近碣石的古黄河入海口(今黄骅港附近大口河口)进入黄河航道,逆行上溯到达京城(今河南陕西一带)。碣石在黄河的右边,也就是南岸,即所谓“夹右碣石入于河”。第二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第三条“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是说大禹治理黄河的方位流向。翻过太行山脉,向东北进入华北平原,分九条入海。这九河分别是: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鬴河、胡苏河、简河、挈河、钩盘河和鬲津河。“九河”合而为一,名为“逆河”。这句话应该指的就是黄河在华北平原分为九支,后重新汇成一条黄河,又称逆河。孔传:“同合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於渤海”蔡沉集传:“意以海水逆潮而得名。”。逆河,在碣石山流入大海。

以上记载我们得知,碣石一个要素是在海边,另一个要素是在“河的”南岸。而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称。所以碣石一定在黄河入海口的南岸。那么我们就考察一下,什么样的山具备这样的条件呢?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我们不难发现。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秦汉时期黄河入海口几经迁移,但范围在鲁西北和天津之间。但主要干道常常是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和与之时分时合的无棣水(现名无棣沟,今大部分已淹没淤积)。自夏商周三代至今4000多年,渤海地区除了海岸线向里推进数十里以外,没有巨大的地壳变动,也就是说燕山山脉和泰山之间,在渤海岸边只有两座山,一是大山(马谷山)今无棣县境,二是小山(马骝山)今海兴县境。而在河南岸的只有大山。

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山东肇域志》载:“《禹贡》: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又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是其在九河之末,入海之口,明矣。”

民国著名方志家,盐山县志主编贾恩绂在《碣石辨》上、下篇中指出“由是言之,济南以北,天津以南,沿海三四百里,非有足为海道表识之山,不足当碣石之目。乃济、津之间平衍广斥,舍马谷、马骝二孤山外,实无一丘之可指。马谷距海口十余里,矗立无偶,草木不生,适居鬲津南岸。河在其北,则南为右;海在其东,则西为右。山适在河海之间,经所由号为夹右欤”

他又进一步指出:“此山在唐虞则号碣石,在春秋则号无棣,在魏晋隋则号盐山,在唐宋则号马谷,在元明清则号大山。”

由此观之。其实,大山就是碣石山,只是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罢了。碣石山,在现今山东省无棣县境,漳卫新河(古黄河入海口)南侧,属古齐地无棣邑境内。无棣,春秋时期就是一处古邑,隶属齐国。《左传·僖公四年》有记云:管仲谓:周召公奭曾赐齐先君之履,让他“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也就是说,无棣位于古黄河之南岸,是齐国的北境。碣石、无棣、盐山、马谷山、大山只是五种不同称谓,都是指禹贡所谓碣石。

碣石一地在以后历代文献中常常提到。《史记苏秦列传第九》中有苏秦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也”首先肯定雁门在燕之西南,碣石在燕之东南。此时的碣石正是齐燕两国的边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其实就是把齐国北境的齐长城毁掉浚通,一是便于河水畅通,二是去掉旧国关防,便于统一。现在在盐山县境中部还存有碣石山一直向西偏南连绵数十公里的齐国长城,现叫齐堤。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一七,云:“厌次县:相传以秦始皇东游厌(ya)气,至碣石,次舍于此,因名之。”厌次县在古无棣邑,说明碣石也在无棣邑。随后秦二世元年春天,李斯从二世胡亥“至碣石,并海,南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胡亥从京城直达碣石,大概是走得黄河水路。《汉书·武帝纪》:“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汉武帝的行程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泰山离碣石山不远。

碣石和秦皇汉武魏王曹操有着数不清的渊源,碣石和无棣、泰山、黄河、渤海常常同时出现,这从多个角度佐证,禹贡碣石就是渤海西岸、黄河口边、离泰山不远的无棣碣石山。

顾炎武在《肇域志》里称:“济南府海丰县(明清无棣县称海丰)有马谷山,即古碣石。”《盐山县志》载:“唐尧时,此山距海口十余里,为导航标识之山,人称碣石山。”。大山,唐虞称碣石,春秋名无棣山,魏晋时称盐山,唐宋称马谷山,明清俗称大山。春秋以前碣石几更其名,仅大山之称已有七百年之久。

在这里我们引入一个话题。始皇三十七年,是徐巿和秦皇的最后会面。秦始皇沿渤海南岸,在碣石山处的黄河入海口,进入黄河河道。沿河上行到离碣石山40公里的饶安邑,筑千童城,训练童男女。在千童城送别徐巿泛海东渡之后,返程途中,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病重,暴卒于沙丘平台(河北邢台)。所以说,徐福秦皇两不知:徐福不知秦皇死,因此在惶惶不可终日中止王不归,移民海外,留下千古之谜;始皇也不知徐福逃亡,在盼望长生的依依不舍中命丧西天,留下万世笑谈。徐福最后一次成功东渡的入海口,应该是碣石山之阴的鬲津河口(今大口河口),也即是现在的黄骅港。

山海经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小说在线阅读_第10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格林强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山海经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第10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