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称关中南往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经户县折西过周至、眉县,由斜谷口入秦岭,沿斜水东侧南行,经鹦鹉嘴、下寺湾,越老爷岭入桃川谷,西过灵丹庙、杜家坪,登五里坡,进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红岩河上游(今太白县城所在地嘴头镇),再折向西南行,经两河口、关山街、古迹街、西江口镇、孔雀台、马道镇、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经褒城到达汉中。
多说几句褒斜道褒斜道有大量路段时栈道
栈道,又称栈阁之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发明、世界交通史上的一大奇迹。先民们为了缩短行路里程,降低翻山涉水的行路强度,同时也出于军事需要,在下有急流的山崖绝壁上,用器物开凿凌空铺架道路的孔穴,孔穴内插入石桩或木桩,在桩的上方铺上木板、木棒或石板,可以行人、行车,谓之栈。为了防止这些木桩、木板、木棒因风雨侵蚀而腐烂,又在栈道上端建起房亭(亦称廊亭),谓之“阁”,“栈阁道”即以此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保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
《尚书禹贡》载:“历汉川至褒水,逾褒而暨于衙岭之南,溪灌于斜川,届于武功而北以入渭。”
《汉书·地理志》载:“斜水出衙岭山,北至眉入渭;褒水亦出衙岭山,至南郑(今汉中)入沔。”
《水经注·沔水条》载:“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
《水经注·渭水条》载:“斜水,西南出衙岭山,灌于斜川,属于武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即指此而言。同上书《河渠书》载:“其后有人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天子(汉武帝)以为然,…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汉武帝大加修凿褒斜道500余里,从而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第二次出山即取道褒斜道。
由上可见,褒斜道在夏代纪元时期即有小路相通。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就有了铲石凿孔的能力,为修凿栈道提供了条件。因此战国和秦时期,对褒斜道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凿,汉朝时全线贯通。南为褒水(今红岩河),北为斜水(今石头河),褒斜二水的分水岭就是今太白县城以东十公里的五里坡。有的史料亦称“褒谷道”、“斜谷道”或“褒谷阁道”、“斜谷阁道”等,指的也是这条道路。
陈仓道
陈仓道系关中西侧穿越秦岭通往陕南、四川的驿道。以道路北端入山处为秦汉时陈仓县而得名;因秦岭北侧有散关扼控,又名散关道;又因途中沿嘉陵江上源故道水而行,秦时设置故道县,又名故道。此道开辟于先秦时期,秦末汉初已成为沟通关中与巴蜀的惯行路线,刘项相争时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由此道北伐关中。唐代辟为驿道,逐渐替代其他栈道,成为长安通往巴蜀的主要驿道。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长安循陇关道西行,至凤翔折南至陈仓(今宝鸡东),西南行入秦岭至玉女潭,穿越散关翻越黄牛岭至黄花川,沿故道水行至凤县,入故道川,经马岭寨、两当县、固镇、河池县、长举县至兴州治所顺政县,复东南行经兴城关、分水岭后渡沮水至西县(今勉县西),折西南经百牢关至金牛县(今宁强县金牛镇),再沿金牛道入蜀或经褒城至汉中。
蓝武道
蓝武道系古代长安翻越秦岭,东南向通往南阳、荆襄以至江南、岭南的驿道。因途经蓝田关、武关,故名蓝武道或武关道;又因自长安先到达商州(今商县),唐时又名商山路。蓝武道开辟于商末周初,荆楚部族首领鬻熊受封为楚子,在率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时开辟此道。周秦汉唐时在诸驿道中地位仅次于潼关道。唐代此道大致经行路线为:自唐长安城东行,过灞桥后折向东南,经蓝田坡底村上七盘岭,绕芦山南侧过蓝桥到蓝桥镇,溯蓝桥河而上,经牧护关(唐时称蓝田关)翻越秦岭梁,顺丹水支流七盘河下至黑龙口,折东行经商州、丹凤县后出武关,又东经商南县富水镇出今陕西省境,经西峡县、内乡县至南阳。
库谷道、义谷道、锡谷道
库谷道、义谷道、锡谷道均系自古代长安翻越秦岭,南向通往金州(今安康)的驿道,各以入口秦岭山谷得名。唐宋时已有山间小径,元代正式辟为驿路。库谷为河支流库峪河自秦岭而出的山谷,位于今蓝田与长安两县交界处。库谷道经行路线大致为:从长安东出,经引驾回折南入库谷(库峪口),溯库峪河而上翻越秦岭,经十八里小岭、阴沟口、阎王沟、黄家店、石湾铺、拦马河、表德铺至镇安县,循乾佑河而下,经今长哨、东坪、青铜至两河关进入旬水谷道,又经赵湾、甘溪至旬阳县,折西沿汉江北岸到达金州。义谷即今长安县东南60里的大峪口。锡谷即今长安县东南的小峪口。义谷道、锡谷道是到达镇安县之前的另两条驿路,至镇安后与库谷道相合。
武关道—
武关道开辟于商末周初。荆楚部族首领鬻熊受封为楚子,在率领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的民族迁徙过程中开拓此道。“周公奔楚”亦自武关道经蓝田去丹阳(今商州市)。
武关道利用秦岭北侧灞水河谷和秦岭南侧丹水河谷连接开辟而成。由长安东出,溯灞河西侧南行,经今蓝田县城,过灞河至坡底村,上七盘岭,绕芦山北侧,经六郎关、大坡垴过蓝桥镇,溯蓝桥水而上至新店子,经牧护关翻越秦岭,顺丹江支流七盘河而下至黑龙口,沿丹江河谷而下,经麻街抵商州,又东南经丹凤县,穿越丹江北侧丘陵,过桃花铺、铁峪铺到达武关。
春秋战国时期,秦楚等国多次兵出武关道进行征战。秦穆公二十五年(前635)、二十八年(前622),先后两次出兵攻打并占领位于秦楚邻界处的鄀国[28]。
武关道
秦康公十年(前611),出兵荆襄助楚攻灭庸国。秦哀公三十一年(前506),派子蒲、子虎率兵车500乘沿武关道南去救楚。战国时期,楚数次伐秦,与秦军战于蓝田。周赧王十六年(前299),楚怀王在武关被秦劫持,囚于咸阳。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二十八年(前279),秦大将白起先后出兵武关道,夺取了楚国宛城以及郢、邓5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派大将王翦率兵10万,出武关道,攻入楚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4次出巡东方,其中2次通过武关道。
秦末汉初,刘邦领兵西至丹水(在今河南淅川老城),破武关,战蓝田,兵至灞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在今西安市东郊)旁,秦亡。刘邦由汉中北攻三秦取得胜利后,立即命令大将薛欧、王吸出武关,攻河南,迎接太公和吕后。
西汉时期,武关道主要用作经济、文化的沟通往来。王莽地皇四年(23),绿林军申屠建、李松率兵攻武关,入长安,灭新莽。不久,赤眉农民起义军又分兵武关道讨伐刘玄,进据长安。《后汉书》记有东汉建武三年(27)、初平四年(193),东汉政府利用武关道镇压地方反抗势力。《三国志·魏书·华歆传》记,汉献帝初年,华歆为避西京之乱,“求出为下邽令,病不行,遂从蓝田至南阳”。即东汉末年,武关道仍为长安东南去之大道。
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遗迹位于河南省陕县硖石乡车壕村西南约2000米,距三门峡市36公里,为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是东至洛阳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
春秋时期著名的秦晋之战在此鏖兵,唐代大诗人杜甫夜宿于此,目睹官兵抓人、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写下了著名诗篇《石壕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