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商旅和军队由南疆跨越东部天山进入北疆的多条可通行山路中车师古道是最方便的,比绕道乌鲁木齐缩短旅程170多公里,沿途驿站甚多,交通繁忙。清代仍有商贾、打短工的贫民络绎于途。现今,吐鲁番和吉木萨尔两地的牲畜转场依然经由该道,小商贩还偶有经古道贩卖农牧产品。

太行八陉—

陉,音xíng,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山西的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于是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晋郭缘生《述记征》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第一陉为轵关陉。主要为春秋战国时期,三晋等诸侯国连通都城洛阳的要道。轵,战国时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的轵城镇。轵关陉的起始在济源县西十一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轵关陉的最后一关为现侯马市南的铁铃关,形势险峻,自古为用兵之地。

第二陉是太行陉。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三十五华里处,陉阔三步,长四十华里。沿陉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晋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关名曰“太行关”。又称天井关,雄定关。形势雄峻,素称天险。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

第三陉白陉。在山西省陵川县东约三十公里处。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古马古道。如今栈道上还留存着多处马蹄印,古道总长五公里,宽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栈道两部分组成。据此陉可南渡黄河攻开封,东可向大名进击,北可窥安阳、邯郸,是个可攻可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第四陉为滏口陉。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沟通豫北安阳和河北邯郸与晋的孔道。古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

第五陉是井陉。井陉为古关名,又称土门关。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山上。井陉是连通晋冀鲁的要冲,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第六陉,飞狐陉,也称飞狐口。该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蜿蜓百余华里。古人云: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

第七陉是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有紫荆关,也称子庄关。宋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来始称紫荆关。其地峰峦峭峙,仄陉内通,是达山西大同的军事要隘。

第八陉即为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古名军都山,军都陉有关曰居庸关,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称军都关。北齐称纳款关,唐曰蓟门关。其地层峦叠嶂,形势雄伟,悬崖夹峙,巨涧中流,奇险天开,古称要隘。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萧关古道

萧关是历史著名关隘,为秦汉时期四大名关之一,它在“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四关之中称为“关中”。萧关是拱卫关中的门户,是控扼中原通往塞北乃至西域通道的雄关。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是“萧关”旧址,也称“驿藏关”,是汉唐以来雄踞西北地区的重要关隘之一,有险隘“铁瓦亭”之称。

(萧关)

萧关道的开通,安定郡的设置,为“河南地”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秦统一了萧关道上的义渠戎国后,萧关道畅通。同时,徙民数万家于河套,为边地的开垦和边防的加强起了积极的作用。西汉时期,汉武帝为进一步加强北地郡与陇西郡结合部的防御,于萧关道上设置安定郡,这成为大规模开发萧关道沿线区域的契机。后来汉朝又在边境增设亭、塞等军事设施,大规模开垦屯田,先后迁徙上百万人到西北边地屯垦戍边,使整个北方边境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秦岭古道

西安境内的秦岭山脉是中国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远在商周以前,山间已出现沟通南北的古代道路,周秦汉唐千余年间,秦岭驿道作为首都长安联结南方诸省的战略通道,在古代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遗留蕴涵丰富的历史积淀。包括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蓝武道等古道。

子午道系古代长安通往汉中、安康及巴蜀的驿道。因穿越子午谷,且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此道开辟于秦代,东汉王升《石门颂》称:“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秦末刘项相争,刘邦被迫前往汉中就任汉王,所行即子午道。秦汉魏晋时期,子午道的大致经行路线为:自古长安南下,经今西安南郊杜城村,入今长安县子午镇附近子午谷,溯谷而上至土地梁,越梁沿沣水支流至喂子坪附近沣水河谷,溯谷南行至关石(即子午关,又名石羊关);过关石后南行,越秦岭主脊到宁陕县沙沟街,循汉江支流旬河而下,经高关场、江口镇、沙坪街、大西沟,翻越月河梁至月河坪,南渡月河顺腰竹沟行,于古桑墩附近越腰竹岭进入汉江另一支流池河沿,循池河南下,经营盘、胭脂坝、新矿、龙王街、铁炉镇入石泉县境,经梧桐寺、迎风街、石佛寺、筷子铺、后营至池河镇,过马岭关绕汉江北侧九里十三湾至石泉县城;自石泉县城向西北,经古堰、绕峰街至西乡县子午镇,过子午河入洋县境,复经金水镇、酉水镇、龙亭进入汉江平原,过洋县、城固县城到达汉中。

骆谷道

骆谷道也系古代长安翻越秦岭通达汉中、四川的驿道。因自长安南下先经周至县西骆谷而得名;又因翻越秦岭后南面出口为汉江支流傥水河谷,故又名傥骆道。骆谷道于三国时期始见历史记载,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西南行,经户县至周至,西南行30里从西骆谷入秦岭,越骆谷关,逆黑河支流陈家河上游翻越老君岭,沿八斗河、大蟒河谷上行,溯黑河西源越秦岭至都督门,进入汉江支流胥河上源,再向西南翻越兴隆山至酉河上游的洋县华阳镇,沿酉河经茅坪过八里关,又越贯岭梁经白草驿,出傥谷口,循傥水河谷至洋县,沿汉江北岸渡胥水,经流王城、城固县城、柳林镇到达汉中。

褒斜道

褒斜道系古代长安穿越秦岭通达陕南、四川的又一驿道。因沿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北入口在眉县斜谷,南出口在汉中褒谷,故称褒斜道。此道历史最为悠远,褒斜道开辟于史前时期。《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五帝。《读史方舆记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有周文王“伐蜀”记载。后周幽王征伐褒国得美女褒姒。甲骨文记载周文王“伐蜀”虽未指明具体路线,但褒斜道的入口斜谷口就在周原以南,因此,周文王当和周幽王一样,都是经褒斜道向陕南进军。春秋时期,“秦文、(孝)[德]、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史记·货殖列传》),秦蜀间经褒斜道多有贸易往来。至秦昭襄王时(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将褒斜道的山谷道路凿筑为栈道,使之“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成为战国时期秦蜀间的交通干道。

山海经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小说在线阅读_第9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格林强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山海经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第9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