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讲古代道路的发展历史
我们现在还能看见先秦时期的道路吗?
当然!很多道路现在还在用,不过经过不断的翻修可能已经被现代的沥青道路所取代。
原汁原味的先秦时期的古道很难寻觅了,这里我说一个—漫萨古道
一听这个名估计很多朋友们会以为这条古道在偏远的西南地区,我开始也以为是那里,不过请跟我一起来山东,这条周代的古道就在山东—青州。
青州北道村有一条古道,为西周时期所修建,目前被称为漫萨古道。
此路从临朐西北而来,经付家峪,王坟滴泉村,进入曼萨,而后一分为二,其一去杨集岸青,辗转至博山周村;其一经石头沟到孙王,辗转到青州县城。这是漫萨古道的基本路线。
漫萨在历史上是渺无人烟的蛮荒之地,历来被周边的百姓称为无人区,既使是现在,这里也是人烟稀少。漫萨地形复杂,山地势构造颇为独特,它由一个个山顶盆地构成,山顶盆地呈南北走向,两边险峰对峙,中间形成一道道宽阔的大峡谷,一座座东西相向的山麓抵足交错,犹如一道道风景屏障。谷中怪石嶙峋,灌木葱茏,具有奇、特、美的风韵,堪称旅游探险的绝佳之地。关于“漫萨”之名,当地也较“漫散”,具体哪两个字最佳,附近的山民也不清楚。而所谓漫萨古道,就是指途经这片古代无人区域的山道,它是一条从杨集至临朐的东西交通线,在古代承担着桑蚕农贸的运输、官道和兵道的混搭作用,与杨集向北到庙子,胡林古向北到青州等几条南北交通线形成交通网格。从留存的遗迹来看,漫萨古道自漫萨开始,应有一个三岔口,即:一路从杨集走王坟、石头沟、孙旺,直到五里入青州城,另一路则从杨集直向北走白羊口,钓鱼台,付家峪领西岭到临朐。剩下的那一路便是向西过黄巢关去淄博了。
漫萨古道最初修建的原因,恐怕就是因为桑农运输和丝绸贸易而诞生的,又是一条古代齐国运送物资、投送兵力的官道和兵道,它和齐长城一样构成了齐国防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和名满天下的茶马古道比起来,漫萨古道似乎没有多大的名气,但这条古道在历史上的作用,却一点也不比茶马古道差,如果茶马古道是以贩运茶和盐为主要特色的话,那么这条位于付家峪的曼萨古道,就是以运输蚕茧和丝绸为主要特色了这也就说,它实际上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桑蚕古道。当然了,这条漫萨古道的功用还远不止此,它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以齐国都成临淄为核心的兵道和官道,在齐国覆灭以后,曼萨古道的核心,又转移到了青州,在两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又续写了青州古道传奇,成为贯通山东和江苏南北交通的主干道。
漫萨古道上传说的驿站
再说一个秦代的古道—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约30公里梅岭顶部,梅岭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命名的。
战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堪,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翻山越岭来到大庾岭上,被岭南风光吸引,在梅岭一带安营扎寨,他们发扬了越人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传统,艰苦创业,使这带迅速兴盛起来。因为梅绢是首率队的拓荒者,后来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王封为十万户侯,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
梅岭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道,积极开发岭南。
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后来横浦关为战争所毁。
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此项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开通了大庾岭古道。在古道庾岭新路口南山脚下古道上的六祖庙和有座“夫人庙”,它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当中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南雄历代州、县均有修葺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梅关古道从梅岭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像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
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岭下可见古人用来喂马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3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现存已不多。
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使当时的百里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据史料记载,梅岭古道“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
梅关古道的重要作用,使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不断对古道进行修建,工程较大的要算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用石砌古道,并在道旁补植松梅。
随着粤汉铁路、雄余公路的开通,梅岭古道完成了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历史使命。
车师古道
车师古道跨越天山南北,是一条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道,西域早期重要的交通干线,也是我国气候垂直带和植被垂直带最有代表性的一条路线。全长200公里,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西州图经》残卷对其路线有叙述。
车师古道由今新疆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大龙口南越天山至吐鲁番市交河故城,全长200公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西汉时期,西域的车师国分为前后国,跨山而居,随着商贸交易、信息传递、消夏越冬,逐渐形成了车师古道。
东汉时期,著名战将耿恭守卫疏勒城,最后通车师古道而行撤回玉门关。公元126年,班勇在车师后国威震南北,走的就是这条古道。到了唐代,分别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在车师后国设立北庭都护府,两地经由车师古道连通,比绕道乌鲁木齐少走170余公里的路程,其重要地位及价值可见一斑。
回鹘高昌狮子王冬住高昌,夏赴北庭避暑,来往穿行在车师山道上;宋王朝使臣王延德出使高昌,前往北庭也是走的车师古道。古道到清代仍有商贾往来。
然而随着交通业的发展,古道行人逐步减少,古道开始被废弃。但到了盛夏时节,仍不时有牧民赶着成群的羊群转场到天山以北,这种南畜北食的习惯还是经由该道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