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一段哈!目前鉴于关注本帖子基本无人关注,插一段《海内东经》写作时间的考证—
泾水出长城北山,山在郁郅长垣北,北入渭。戏北。.白水出蜀,而东南注江,入江州城下。沅水山出像郡镡城西,入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肄水出临晋西南,而东南注海,入番禺西。
请各位看看这几个名词:
1、长城
2、郁郅
3、江州
4、象郡
5、洞庭
6、番禺
先上一张战国时期的地图
再上一张秦朝48郡地图
下面开始一一论证这几个名词的区间
插一段哈!目前鉴于关注本帖子基本无人关注,插一段《海内东经》写作时间的考证—
泾水出长城北山,山在郁郅长垣北,北入渭。戏北。.白水出蜀,而东南注江,入江州城下。沅水山出像郡镡城西,入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肄水出临晋西南,而东南注海,入番禺西。
请各位看看这几个名词:
1、长城
2、郁郅
3、江州
4、象郡
5、洞庭
6、番禺
先上一张战国时期的地图
再上一张秦朝48郡地图
下面开始一一论证这几个名词的区间
1、长城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丨潮丨,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长城一词的区间西周—当代
2、郁郅
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灭义渠后所置,属北地郡,故治在今甘肃庆城县。东汉末年,羌胡入侵时废。
郁郅一词的区间公元前271年—东汉末年
3、江州
江州,重庆主城在公元前316年-公元548年期间的名称,巴郡郡治所在地,最初指今重庆江北区江北嘴至刘家台一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江州”。南朝梁太清中(548年)为了跟长江下游的江州(今九江市)区分,改江州为巴县(同时还改巴郡为楚州)。隋开皇初又废巴郡改渝州。唐天宝初又改南平郡。宋初曰渝州南平县。宋徽宗崇宁元年,为避讳“渝变叛乱”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
江州一词的区间:公元前316年-公元548年
4、象郡
象郡是秦朝的郡级行政区,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之一,初设于公元前214年,是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的三郡之一。
汉曰南郡,即象郡。这种说法,见于《汉书·地理志》。班固于南郡下自注说:“故秦象郡,元鼎六年开,更名。”班固根据《秦地图》、《舆地图》十分可靠的志书而说。班固之后至唐代数百年间,各正史和志书,都因袭班说,指汉的南郡即秦的象郡,在今越南境内。(摘自黄现璠撰《回忆中国历史学会及越裳、象郡位置的讨论》,载《顾颉刚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06年7月初版)
象郡一词的区间公元前214年—公元前211年
5、洞庭
洞庭湖的名称的历来,有许多的说法。在《史记》、《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云梦"的记载。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漭"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汉阳志》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洞庭一词的区间战国末期—今
6、番禺
番禺为秦置古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岭南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番禺是南海郡的首县,并为郡治所在地。番禺建县自此始。
番禺一词区间公元前214年—今
从上述6个名词看海内东经的写作时间就是在公元前214年至公元前211年之间,只能下限下移,上限却封顶在公元前214年了
《海内西经》创作时间的上限用高柳就可划定
高柳—西汉置,治所在今山西阳高。东汉末废。北魏复置,孝昌后废。西汉代郡西部都尉、东汉代郡皆治此,为军事要地。
《海内西经》创作时间就在东汉时期
《海内南径》创作时间的上限用匈奴一词基本也可也划定,早不过秦汉时期。
这四经基本可以断定就是汉代人的作品,当然肯定有更早时期的作品或者传说的影子,但,确实是汉代作者整理记录的,更早的原始起源在哪?目前证据来看这四经的作者只能是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