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夏朝的一个贤臣靡逃到有鬲氏(今山东德州附近)部落。为了继续打击夏人的势力,寒浞又让浇用兵,灭了夏的同盟部落斟寻氏(雷学淇考订在河南伊洛间)和斟灌氏,封浇于过,封豷于戈。靡自有鬲氏帅兵,收二国之余民,灭寒浞而立太康的后代少康。少康于是恢复夏朝,

有鬲氏曾是夏商和西周初期很强大的部落,但是自从周公灭鬲国后,有鬲氏的下落就鲜为人知了。在古代,对战败国往往有三种处置方式,一是将其国贵族和民众流放到偏远荒蛮之地,二是让战败国沦为子国,向其臣服纳贡,三是灭国分割其土地财产,将其贵族集中到京师附近直接监控或贬为奴隶,其国民皆为奴隶。第三种处置方式最为残酷,也是由于该国对战胜国危害最大,有鬲氏等诸国当年的叛乱直接威胁周王朝的统治地位,破坏力很大,周的统治者非常痛恨,所以可能对有鬲氏采取了第三种方式。《逸周书·作雏解》中记载了有鬲氏在周公平叛战争中被俘的情况。“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殷,殷大震溃,降辟三叔,王子禄父北奔,管叔经而卒,乃囚蔡叔于郭凌。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俘殷献民,迁于九毕。”这里的“俘殷献民”,可能包括被俘虏的有鬲氏。鬲、民鬲,汉代古文字家称之为“民献”,今文字家称之为“民仪”。仪、鬲古韵同入歌部,故两字相通。古文字家因读了别字,所以,把鬲字当作献字。学者晓桐提出,《逸周书》中的“俘殷献民”的献字,大概也和古文学家把“鬲”当作“献”一样,读了别字。此“献”字当是“鬲”,即有鬲氏。“九毕”是指镐京周围的地方,包括今陕西临潼、长安一带,也是西周天子陵寝区,多为安置战败国贵族,周王朝派官监督管理,使其为王室服役。周王朝为了防止有鬲氏再次聚众叛乱,就将有鬲氏的王室由山东迁往周的京师镐京附近。据《临潼县志》记载,在夏商时期,临潼一带很落后,人口也就几千人,到西周后,人口突然剧增到2万多人,想其原因,应该是周公将战败国有鬲氏等部落贵族迁到此地的原因吧。由于有鬲氏全部被贬为种族奴隶,除了王室被集中到临潼外,其他子民们就被发配各地为奴了。数量在当时应该是很大的,以至于“人鬲”成了奴隶的重要组成,有的考古学者认为“鬲”是从事做饭的奴仆,有的认为就是普通奴隶,或者是奴隶的一个等级。西周初期的“矢令簋”、“大盂鼎”两器的铭文,把有鬲氏作为奴隶的代称。《矢令簋》“姜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大盂鼎》“锡汝邦伯司四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九夫。锡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甭千又五十夫”。这里的“鬲百人”之鬲以及“人鬲”,就是有鬲氏的子民。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讲到“鬲和人鬲就是古书上的民仪与黎民,仪、黎、鬲(历)是同音字,鬲是后来的鼎锅,推想用鬲字来称呼这种自驭至于庶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取其黑色,在日下劳作的人被晒黑了,也就如鼎锅被火烟熏黑了的一样。”

同时还有一个禹城市—禹城,山东省德州市下辖县级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省会济南的卫星城,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为追念先王之恩德,将黄帝后裔分封到祝(现禹城、齐河、长清一带),名曰“祝国”,城址现长清县东北30里济南西郊的古城村。后郡称祝柯,春秋时诸侯“盟于祝柯”就在此地,自此出了名。

战国古城遗址北距怀仁镇古城村1公里,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麦丘邑、汉代的鬲城遗址。据《韩诗外传》及《新序.杂事》载,齐桓公曾出猎于麦丘。遗址占地约9万平方米,今城墙、院落及大型建筑遗迹清晰可辩。城中间略低,东西有高出地面2米的城墙,长百余米,高2.7米,最宽处10多米。西面有南北大道,相传为跑马道。南面有高2.7米的点将台。遗址周围多次发现陶盆、石磨、石夯、陶罐、陶瓦当及陶豆、陶鬲残片。还曾挖出一堵较完好的墙壁,埋入地下0.5米处。墙壁用青砖白灰垒制。砖长0.5米,宽0.3米。临近老农迄今仍以“城海子”“城东”“城南”“杀场”等旧名区分周围地块。198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明麦丘邑也在该遗址方位,可见东周、东汉至北宋,此地均为城邑。经专家考证,古城遗址为战国遗址,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考古所研究员张学海先生在《虞夏时期禹城历史探索》一文中阐述道:“文献与考古资料相互参证,可知有虞不在豫东虞城县,而在鲁西阳谷、梁山一带;有鬲不在德州市德城区而在南面不远的禹城、齐河、济阳一带。…在徒骇河上中游地区,有三个相互毗邻的龙山文化聚落群,自西南而东北依次为阳谷、梁山聚落群,茌平、东阿聚落群和禹城、济阳聚落群。…上述三群的前两群是两个龙山古国已很清楚,禹城、济阳聚落的聚落层级目前虽还不清楚,但群体年代属龙山文化晚期,从龙山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考察,也可以初步确定是个龙山古国。阳谷、梁山聚落群是有虞氏,禹城、济阳聚落群是有鬲氏,茌平、东阿聚落群国号未祥。”。这样,有关鬲国存在的年代及活动区域也就基本明了,就是在禹城、齐河、济阳一带,而禹城又是有鬲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1100年间。

同时—鬲也是史前的重要生活器物和丧葬陪葬品。

史海陈钩,难觅仙踪。维留一瞥惊鸿。

继续东山首经

食水—东山重要的一条大河,我认为是海河流域中的大河

当然古今海河流域变化巨大,4000年前黄河曾在海河河道入海。由于黄河泥沙冲积作用,很难在华北平原复原2000~3000~4000年前的地貌,加上人工运河的开凿古时的河流已经不知所踪。在这里我介绍两个疑似东山首经的小山,两个曾经的火山。

1、沧州唯一一座山丘—马骝山又名小山,它形成于2-3万年第四纪晚期火山喷发,为高于地面7-36米的穹形火山锥(堆积山丘)。小山其势自南而北又折向西,东西宽约1.5公里,南北长约7公里。马骝山马骝山是中国东部沿海大平原仅有的两个第四纪晚期火山遗迹之一。其典型性、多样性和自然性,实属平原地区独有、国内罕见,是极具重大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地质遗迹。小山南望齐鲁,东临渤海,北倚京津距沧州大港20公里,它不仅为沧州的最高点,又是九河下梢入海处及九河文化的交汇点。小山源远流长的历史、积存丰厚的人文景观、富饶多样的自然物产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滨海黄金旅游带的枢纽。小山虽不比五岳之险峻雄伟,但其独特之处却堪称一绝。现已被河北省政府批准省级火山地区遗址—自然保护区,同时又被沧州市人大列为全市重点旅游项目。马骝山,位于海兴县城东5公里,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绝妙去处。

我觉得可能是—栒状之山,山形类似栒子果实。

栒子也称铺地蜈蚣,起这个名字可能是缘于它们的枝条有些像蜈蚣并且植株不高甚至贴在地面或岩石上匍匐生长。它们约有50多种,属于蔷薇科植物,产于欧洲和亚洲温带地区。我国有许多品种,大都生长在西南地区。铺地蜈蚣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因而被广泛种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绿化园林植物。

栒状之山往南是—勃齐之山

山海经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小说在线阅读_第8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格林强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山海经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第8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