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北山经:
敦薨之山—敦煌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吐火罗(tokhara)译音,而吐火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
敦煌在原始社会末期,传说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虽然不能肯定三苗人的迁徙是否存在,不过中原人往西北迁徙绝对不是什么稀奇之事。
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
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北山首经》大咸之山—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长蛇—长猪鬃的蛇,声音像敲梆子。
怀疑这种蛇就是响尾蛇,只是这种蛇可能身上的鳞片凸起像刺一样。
或者是一种树蝰蛇
还有一种奇特的蛇也延伸介绍下—角蝰蛇
抱歉了,老婆抢我电脑用,明天继续哈!
东山首经:
下面几座山基本找到—
又南三百里,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泺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犲山,其上无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予予之鱼。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沔,其中多?庸,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々,其鸣自詨。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于江,无草木,多瑶碧。激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
在这里首先确认的是泰山,这个泰山太著名了,以致于不许多介绍,不过有朋友会质疑为什么一定古泰山指的是今泰山?
先放一张华北平原的地图:
整个华北平原也就一个泰山山脉了。山东东部丘陵无法和泰山相比。
另外还有一个岳山—泺水
岳山基本定位于济南千佛山,
泺水就是济南趵突泉及其溪流。古今同名。
千佛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古称历山,因为古史称舜在历山耕田的缘故,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隋开皇年间(581年一600年),因佛教盛行,随山势雕刻了数千佛像,故称千佛山。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占地166.1公顷,距济南市中心2.5公里,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南部,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济南三大名胜,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6年9月5日,千佛山摩崖石像及碑刻群挂牌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当然本人是不会把舜的传说当成史实的,而且自古舜的历山所在争议颇多。不过据说甲骨文中就有泺水。而且泺水专指趵突泉及其溪流一说由来已久。2002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趵突泉(10张)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
趵突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五龙潭。趵突泉面积达158亩,是以泉为主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特色园林、国家首批重点公园。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
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也俗称为娥英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泺”“娥英水”都不是趵突泉的正式名字。而相对的,与趵突泉同时出现于《左传》一书的“华泉”,却有正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
竹山—錞于江,此江应是大汶河竹山应该是—徂徕山
徂徕山,又称龙徕山,驮来山,是泰山的姊妹山。地理坐标东经117°20′,北纬36°03′。位于泰安市高新区化马湾乡与徂徕镇境内。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横亘连绵29公里,总面积250平方公里。其主峰太平顶,海拔1027米,相对高度800多米,与泰山玉皇顶的直线距离为30公里。
早在2500多年前,《诗经·鲁颂》就歌颂了"徂徕之松"。
徂徕山:
徂徕山往西数十公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城南30公里处的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济南市东北20多公里的龙山镇又是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命名地
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附近,1965年发现。整个遗址南北约2000米,东西约1500米,由若干个遗址群组成,面积达300万平方米。
汶河—泰山—泺水一带是我国史前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我认可很多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意见,华夏文明多点起源,如多重花瓣,最终汇聚中原。
高氏之山—基本确认是鬲氏之山的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