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之水:雁门水指的就是现在的南阳河,《水经注》日:“雁门水出雁门山,东南流经髙柳县故城北,又东北入阳门山东省,谓之阳门水。”古雁门水,源出自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东北,南流入山西,经阳髙县,纳马邑、白登两条河,东流经天镇,入河北怀安县,汇合于东阳河。
或者干脆就是穿云门山而过的黑水河
《水经注·卷十三》:“敦水又东,□水注之,水出东阜下,西北流径故城北,俗谓之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乱流东北注雁门水。故《山海经》曰:少咸之山,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郭景纯曰:水出雁门山。”少咸之山即今采凉山,
大泽、大泽:察哈尔右旗的黄旗海,或者凉城县岱海,我认为前者可能性更大。
多说一点:应龙氏、晏龙氏似乎是一族,古封地会不会在朔州应县?平顶山发现的是周代应国墓地,应县似乎是夏商时期应国所在。
从地图上看,自黄旗海往被至乌兰察布市区至集宁,有很多湖泊、水域、和海子的名称,而且这一片区域为盆地,所以以前黄旗海的面积要大的多,至少沼泽面积要大的多,以乌兰察布市区中心百泉山为盆区的一个高点,那么帝都之山就有可能是百泉山、老虎山、卧虎山一带,这里在古代很可能是一个被水环绕的大岛,或者半岛。
北三次经: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c152]。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朋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这个錞于毋逢是个音译,如果泰泽对那么錞于毋逢之山最有可能是大青山!
参考:乌兰察布市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明显。因大青山横亘中部的分隔,形成了前山地区比较温暖,雨量较多,后山地区是多风的特殊气候。
因大青山是阴山余脉,因此推论西望幽都之山是阴山某山,鸡号之山是大青山北部阴山山脉之山。
北岳之山—
五岳之中古北岳恒山,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内,即今天河北省保定市的大茂山。明末清初时才被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玄武山)。
北魏郦道元所作《水经注》载“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岭下,东北流出峡,峡右山侧,有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丹盘虹梁,长津泛澜,萦带其下。东北流注于滱”。通过滱水和恒水可以确定古恒山位置。(滱水即今唐河,恒水即今横河)
北宋沈括所作《梦溪笔谈》载“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
《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明,自春秋时期起到明朝早期,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曲阳和涞源之间,也曾称常山、大茂山;明朝后期和清朝,恒山才标注在山西浑源。
《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指出,北岳恒山在曲阳西北,也名常山,自虞舜帝以下历代王朝皆祀北岳于曲阳,明代始以山西浑源的玄岳为北岳恒山,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移祀北岳于浑源。
《舜典》:岁十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
北岳恒山早之名最就见于〈尚书·禹贡〉《禹贡》:太行,恒山。
孔子编定的《尚书》中“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月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
战国成书的《周礼》中首次提到五岳《周礼·职方》中,并州,其山镇曰常山(恒山)。
司马迁著《史记·封禅书》中也提到五岳。汉武帝时正式创立五岳制度。
《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诏,确定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大茂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尔雅》:恒山为北岳祠典,五岳之一也。
插叙(关于北山经相关素材)
山西8大河流
1、汾河
汾河是山西省第一大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养育了山西近41%的人民。汾河,从北流到南,贯穿忻州、太原、吕梁、晋中、临汾、运城。
汾河支流众多,较大的如潇河、文峪河、浍河等,其中还包括了许多著名的大泉水,兰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郭庄泉、广胜寺泉、龙子祠泉、古堆泉等。汾河水利资源丰富,经济地位重要,在全省共建有8座大型水库(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汾河流域即有3座(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文峪河水库),其他中小型水库、灌区、机电泵站更是星罗棋布。
2、涑水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其流域位于山西省南部的运城地区境内,发源于绛县的横岭关陈村峪。涑水河向西南流经闻喜县、夏县、运城市区、临猗县至永济市伍姓湖,在弘道园村附近汇入黄河,途径6个县(市区),全长196公里。《水经》:“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注曰:“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以为清襄山也
3、沁河又名沁水,古称洎水,是山西境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条大河,也是山西的一条母亲河。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也有说法表示沁河的发源地是山西省沁源县西北太岳山东麓的二郎神沟。
沁河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在山西省境内长360公里,流域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沁河自北向南流经沁洛高原的沁原、安泽、沁水等县。于阳城县润成镇进入太行山区,东南流入河南省境,至济源县五龙口出山后,流入平原,在武陟县城南方陵村注入黄河。
沁河流域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传说。沁河流域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孵化器,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过渡带;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这里就有了灿烂的“下川文化”。
4、三川河
是晋西汇入黄河北干流左岸诸多支流中第二大支流,河道全长176公里,流域面积4161平方公里。三川河由北川、东川、南川汇流而成,故名三川河。
三川河干流在山西省离石市以上称北川,发源于吕梁山北段西麓方山县的赤坚岭,流经方山县城,在离石区接支流东川后,再经离石到的交口镇王家塔与南川河,称三川河,三川河流经柳林县城。于石西乡西河口村注入黄河左岸。东川有两个源头,偏北的一支叫小东川,发源于吕梁山脉的骨脊山,流向为东北西南向。偏南的一条叫大东川,发源于吕梁山西麓的神林沟,经吴城镇,以东南西北流向在车家湾汇合小东川后由东向西流经田家会,在离石市汇入三川河左岸。南川发源于吕梁山西麓,山西省中阳县刘家坪乡凤尾村界牌岭,以北偏西方向流经中阳县城,在离石交口镇汇入三川河左岸。
三川河流域由于水利条件较好水量充足,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三川河流域矿藏资源丰富,主要矿藏品种有煤、铁、石棉、铝矾土、硫磺、石膏等
5、昕水河、
古称蒲川水、斤水、薄水、昕水,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蒲县黑龙关镇火石凹豹子梁东侧,西流经蒲县,至隰县午城镇纳东川河、紫川河,从下胡城村入大宁县境,西流至县城南纳义亭河,再西流经曲峨镇、徐家垛乡,在古镇村西北注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