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中山八次经之—宜诸之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宜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洈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其中多白玉。”

这处宜诸之山,应该是在长江北岸,不过我没有很好的理由去定位一座山是宜诸之山。不过在长江南我找到了“洈水”,虽然我不认为这是山海经的“洈水”,但我还是介绍一下:

洈水国家森林公园

洈水源头

洈水水库

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荆州松滋市西南部。处于长江三峡、武陵源、荆州古城三个著名旅游区的中心部位,距荆州市区90公里。森林公园整体面积28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52平方公里。属山水湖泊溶洞型自然风景区。20世纪60年代,在洈水河出山口修筑了一条高90米,长8968米的混凝土双曲拱坝,从而形成了一座大型人工水库。

洈水水库水面辽阔,面积37平方公里,总库容量5.98亿立方米,库区岛屿众多,港汊密布,共有岛屿159个,港汊850余处,半岛500个,泛舟其间,宛如进入了一个天然的水上迷宫。

水库大坝是亚洲第一大人工大坝。库区林木茂盛,气候宜人,具有与区域明显不同的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堪称度假和疗养胜地。水库北侧的寒武系地层中,发育大量岩溶洞穴,具有旅游、科考和探险等综合价值。景区修有旅游公路和旅游码头,配置了豪华游艇、快艇等交通游览工具;先后开发了新神洞、桃花岛、颜将军洞地下湖、滨湖公园等十多个景区景点,修建了碧岛山庄、洈水宾馆、卓家山庄等疗养度假设施。景区主要游览项目有:湖泊、溶洞观光、溶洞探险、科考、温泉疗养、洈河漂流、水上娱乐、垂钓、狩猎、森林氧吧等。洈水国家森林公园每年举办桃花节、垂钓、狩猎大赛、民间传统灯会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洈水湖:湖面广阔,湖中分布大小岛屿数百个,港汊蜿蜒交错,形成“水上迷宫”。秀丽的湖水、宜人的气候、多姿的岛屿和变化莫测的水道,使洈水湖成为集娱乐、度假和疗养多功能的旅游胜地。

颜将军洞地下湖:由地下湖水洞及旱洞组成,全长2168米,内分地下湖、将军洞、通天峡三大景区

中山八次经之—光山陆陒(gui)之山衡山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信阳市中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北枕淮河水,南依大别山,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人口86万。是中央办公厅定点扶贫县。

《通典》卷一百八十一“州郡”十一载:“光山,春秋弦国之地。”

弦国,周代一个较弱小的诸侯国,在楚国东北方向,与楚国,黄国,英国、息国、江国、蒋国等国接壤。国君为嬴姓(一说隗姓),公元前655年亡于楚国。

弦国国君据传说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后裔,西周时在豫南建国,爵位为子爵。公元655年楚国北上开疆拓土时顺手灭弦。弦国都城遗址在汉代轪县和西阳两县之间,即今天光山县西北部。弦国北为息国,西北为江国,东为黄国,弦国的建立体现出周天子分封方国的战略。

弦国族源有两种传说:1是嬴姓,2是隗姓,我采信后者,具体原因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我只是将“隗姓”多说一些。

关于隗姓的来源,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们原本是北方狄人的一支,为古老炎帝部族的后裔之国。《国语·周语中》云:“狄,隗姓也。”韦昭说:“隗姓,赤狄也。”《国语·郑语》又载史伯语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国、甫、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国、泉、徐、蒲。”韦昭曰:“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汉人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说:“隗姓赤狄,姮姓白狄,此皆太古之姓。”可见从先秦到汉代的史料中,都认为隗姓源于北狄。而名之为“赤狄”的隗姓正是炎帝一脉。

何光岳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北狄来源复杂,但皆属炎黄族系,如匈奴乃系夏桀之后,白狄、长狄乃黄帝之裔,赤狄隗姓为炎帝之裔。炎、黄二族原是从西部东迁而来的,后来当两个部族的重心又从河北、山西向南转移之后,他们留在北方的余部保存着较多的原始部族特征,在后来的文献中统称之为北狄。北狄在夏、两朝得以壮大,在商的时期,隗姓的赤狄则为商代西北部强大的“鬼方国”[3](323)。经常威胁商王朝的安全,这在甲骨文中多有记载。

至周代,周王室为了安抚狄人,大肆分封北狄的各支为诸侯国。如《国语》中所提到的潞、洛、泉、徐、蒲等均为隗姓的赤狄方国。

陆陒(gui)山—我怀疑是今罗山县一带

罗山县在西周:区域在周宣王之前属谢国,周宣王之后属申国。

据《世本》等古籍的记载推测,谢国立国较早,地域比较广阔,但国力较弱,所以经历夏、商两朝及周初而不见史书记载,至西周后期,周宣王徙封其舅以加强对南方的统治时,谢国才首次在《诗经》中出现,谢国灭亡于周宣王即位初期,周宣王派召伯(即召穆公,名虎)等大臣灭掉了谢国之后,周宣王移封申伯于谢,谢国疆土被申国占领,并在谢国的旧都上修建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首都。

申国,指西周初年受封的姜姓诸侯国,为申伯国。周宣王时增封,仍留于宗周以西的申国势力成为申侯之国,一说其地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因位于宗周以西,故别称为“西申”。后申侯之女成为周平王之母。

申国除西申国外,还有南申国、东申国之分,彼此关系及地理位置存在一定争议。一说由西申国增封而有南申国,南申国为楚所灭后形成东申国作为楚的附庸国;一说西申国增封后形成东申国,并无所谓南申国。

周初受封

申人的祖先为姜姓四岳之后。关于其姓,《左传·隐公元年》曾记载:"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国语·周语中》:"齐、许、申、吕由大姜。"韦昭:"四国皆姜姓。"申人在西周历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厉凡九王,均为周人镇守西部边陲之方伯;其居于周都丰、镐以西,并与秦国相邻,活动区域大致在今甘、陕交界的小陇山南麓地区。

联姻王族

西周后期,申国在周王室中任要职,如周厉王大臣"申季";且周厉王娶申女为后。按史籍《竹书纪年》中的记载,由于申侯具有经营宗周边陲的政治基础,和与周王室世为婚姻的政治地位,因此具有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

宣王改封

周宣王时期,将申伯从郿迁封于谢,事见《诗经·崧高》与《诗经·黍苗》。此举一方面免除西申国在宗周以西的威胁,另一方面使申伯以天子之亲及辅国大臣的身份坐镇南藩,加强了周王朝对南方的经营。尽管如此,其支庶之族仍留于原封地,其君以申侯称之。

灭亡西周

在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姬宫涅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太子姬宜臼被废,其母亲携之逃奔西申以求哥哥申侯之助时,申侯联合鄫国、犬戎进攻西周王室并杀了周幽王,灭了西周王朝。

衡山

中山八次经的衡山,我认为不是今天的衡山。而是秦代的衡山。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后,设衡山郡,郡治邾县(今湖北黄冈市北)。郡以今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秦时名衡山为名,汉改天柱山。相当今鄂、豫、皖交界大别山脉周围一带。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西部,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万岁山、万山等。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余脉)。一般指潜山市境内以其主峰天柱峰为中心的山地,有时也指其主峰。据1980年航空测定,主峰海拔为1488.4米,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为82.46平方公里,中心位置(天柱峰)地理坐标东经116°27′,北纬30°43′。

天柱山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早在汉武帝时就封为“南岳”,历代都有人文活动。建国后开发为风景名胜区,景区获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等称号,并于2011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天柱山走向

天柱山风景—

古皖国:

春秋之前就已经出现,今潜山市为主以及周边一部的所在地,首都就是现今潜山市。通往潜山火车站的路,目前还叫皖国路。《安徽省志》记载:今名梅城镇(潜山市区),是三代时古皖国都邑,汉晋的皖县城。传说远古时期,这里为蛮夷和淮夷南下的交融地区,主要部落为物质文明较高的淮夷种族中的群舒部族,尤其是伯益部落活动的重要场所。伯益部族在启建家天下后,退居今大别山东部建立了六、英、皖等部族方国。今潜山市境属古皖方国。由于它具有高度的文明,成为江北地区的大国,与中央王朝保持亲善关系。

皖公山又名潜山、天柱山。

山海经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小说在线阅读_第8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格林强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山海经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第8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