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三:文王/武王徙郢在何处?自楚武王至楚昭王年间的郢都究竟在何处?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在今湖北江陵的纪南城。始都郢的地址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家意见是不一致的。自杜注为湖北江陵北纪南城起,一直成为流行的说法,也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近人根据史籍与考古发掘材料,进一步考证了郢都的地址问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襄阳籍石泉认为:春秋、战国的楚郢都及秦汉江陵城应在当时的沮漳二水间(今蛮河流域下游)、汉水以西不远处。今楚皇城遗址(指今湖北宜城西。)应即楚郢都及其后继城市秦汉江陵城故址。对于春秋春秋时期的郢都在什么地方?我们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郢都的地理位置,因为荆州市境内没有大型春秋时期的楚墓。但《左传》中有一段几段话可以给我们一个参考:一、楚武王时期莫敖屈瑕兵败自杀于“荒古”(今江陵);二、楚国兵败屈瑕自杀,诸将自囚于冶父(今沙市);三、楚昭王说过“楚国之望,祭祀不过江、汉、睢、漳”,就是说楚国的地望在长江、汉江、睢水、漳河之间,结合楚国曾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的典故看,纪南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绝佳的,因为纪南城南临长江,西滨睢水和漳河,北方在汉江之南有纪山屏卫一马平川的纪南城,东临云梦泽,有古夏水直通章华台,这样的地理位置是理所当然国都之地。事实上,战国时的郢都及秦汉时期的“江陵城”,就没有迁徙过,考古成果“荆州纪南城遗址、凤凰山汉墓(汉文帝时期)、松柏(汉武帝时期)及张家山(秦末汉初)出土文献都有明确记载,其中荆州凤凰山男尸随葬《吿地书》记载大意是:江陵丞转告地下丞,江陵县西里五夫遂少言(男尸),不幸于文帝十三年5月13日去世,望地下丞给予他在阳间的待遇;无论是地点、时间点、主持官员等,还是丧葬风俗均明确提及“江陵”,古人有“叶落归根”的俗,就连不再江陵任职的安都丞去世了,也迁回江陵安葬,这无疑是具有“合法证明”江陵城位置的证明,所以楚国及秦汉时期的江陵城的位置,与襄阳方面的石泉教授所谓的“楚国及秦汉时期江陵城在宜城楚皇城”说法是不同的,这些文物与历代史书基本吻合,对于江陵城及前身郢都具有定位性的历史依据和权威价。而且,张家山(秦末汉初时代)汉墓出土《二年律令·轶律》、荆州松柏汉墓(墓主周偃,汉武帝时期)出土文献“南郡免赋薄”均没有“宜城”县,却有“宜成”县;而且南郡最近的县是江陵,与江陵县最近的“显陵”,显陵是临江王的守邑,临江王的国都就是江陵县;另外,南郡文书传到各县均是由近及远相传阅的,唯独江陵县是“另书以邮驿相传”,秦汉时期五里一邮十里一亭,可见江陵与南郡仅一邮之。而荆州境内有纪南城、郢城和荆州城,这三座城池均符合“邮距”。更具近四十年的考古依据,纪南城起于春秋中叶,以纪南城为中心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群多达七个,墓葬封土堆直径规模超过100米多达数百冢,其中荆州龙山(今八岭山)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就有大型楚墓(熊家冢类型的超级大墓)接近500冢,这其中包含春秋中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的,为什么没有春秋早期的呢?早期楚墓随着时间推移,有的可能被“占用”,或与早期并不富裕所以没有大兴土木有关。当然,宜城作为楚国腹地,有一些楚国早期墓葬与纪南城作为楚国都城及秦汉江陵城的地理位置并不冲突,要知道纪南城巅峰时期人口总数多达40万,16平方千米的纪南城有这样大的人口基数,墓葬需求明显比宜城要大得多,而以纪南城为中心的周边20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几乎是楚国墓地,这一数据绝对绝冠先秦,这是客观事实。
从历史记述看,中次八经的范围全部在,汉江西南岸沮漳河流域。
一个佐证:熊家冢墓地遗址
熊家冢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西北方位,距荆州古城约45公里,地处川店镇宗北村与张场村,其规模与陕西发现的罗家坑秦公墓相比更宏大,是目前(2012年)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园分布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属省级重点保护古墓。
熊家冢出土现场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墓地不断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包括生产建设的破坏、水土流失的影响、盗墓犯罪的威胁等等),为了有效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1979年到2001年,荆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对该墓地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古调查和勘探。1981年,熊家冢楚墓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市文物部门分别于1979年、1995年、2001年对该墓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勘查。2005年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熊家冢墓地车马坑和部分殉葬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但主冢等挖掘时间待定。2006年8月,荆州考古工作者对墓地开始有计划的发掘,近半年的时间开探方282个,面积共28200平方米。
熊家冢封土
熊家冢殉葬坑
熊家冢车马坑
熊家冢殉马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
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玉印岩
3、百某搜索女几山,真还有结果,女几山又名花果山,距宜阳县城50公里,距九朝古都洛阳90公里,传说是《西游记》中孙悟空成圣之处,被古人喻为仙山。古地理书中将它与江西庐山、湖北武当山、河南嵩山并称为七十二福地,历史悠久,素负盛名。
《故连昌宫》
作者:邵雍
洛水来西南,昌水来西北。
二水合流处,宫墙有遗壁。
行人徒想像,往事皆陈迹。
空余女几山,正对三乡驿。
连昌宫又名兰昌宫、玉阳宫,是唐代皇家最大的行宫之一,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一说建于高宗显庆三年),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县治在今河南宜阳县福昌村)西十九里,也就是现今的宜阳县三乡镇,也就是诗鬼李贺的故乡。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都曾到此游玩。从隋朝大业年间初创,到唐代肃宗年间废置,连昌宫见证了约150年的历史变迁,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张云容兰昌逢春的故事,就是在这里演绎出的人鬼爱情传奇。
张云容兰昌逢春的故事
张云容何许人也?她原是杨贵妃的一个侍儿。杨贵妃死了,侍儿张云容也跟着同赴黄泉。不过,张云容死前服了一粒绛雪丹。这粒仙丹是一个名叫申天师的人送给她的,申天师同时还叮嘱她:死后要做一个大棺材,埋葬在洞穴相通的墓中。百年后,只要活人与她“亲热”,张云容不仅能获得新生,还能成为地仙。她死后,家人按申天师的吩咐把她埋葬在兰昌宫。
百年之后,有个名叫薛昭的金陵人,因做县尉时意气用事,私放了一名囚犯,结果自己被流放他乡。流放途中路过三乡时,薛昭趁着夜色逃跑了,在兰昌宫一座破旧的大殿附近躲起来。此等荒凉之地,是上演人鬼故事的好舞台,于是就有3个漂亮女子翩翩而来。“落难公子”薛昭眼前一亮,皎皎明月下,簇簇野花香,相会当然别有一番情趣。倾诉衷肠之后,薛昭才知道缘分到了。3个女子都是杨贵妃的侍儿,一个是与他有缘分的张云容,另两个是萧凤台和刘兰翘。她们都葬在兰昌宫,等他已经等了百年!
“英雄救美”结下美好姻缘后,萧凤台和刘兰翘当即为新人举办了婚礼。虽然没有乐队助兴,但凤台和兰翘载歌载舞,把婚礼推向了高丨潮丨。恩爱数日后,张云容对薛昭说:“我的身体已经复苏了,请开棺吧!”就这样,薛昭带着复活的张云容,一起回到金陵老家,过上了幸福恩爱的日子。
古往今来,人与鬼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色彩!
《全唐诗》中收录的4首《与薛昭合婚诗》,吟唱的就是这个故事。
女几山看样有可能也是错排到了中次八经。
岐山—
老老实实的说,中次八经的岐山,我真不好说是哪里。
我在这里就把岐山(不管是哪里的岐山)聊一聊!
第一座岐山的故事从唐朝末年讲起—
黄巢起义,唐帝国摇摇欲坠,盗贼蜂起,杀人越货,开坟掘墓,盗取钱财,有盗贼发一大穴,十八片石板做椁上面覆盖六块石板做盖。敲开盖板,人骨已经腐朽,但是椁板、盖板内侧却刻有文字,盗贼以为是兵书,搬到外面看了看又看不懂,就弃之不顾散去。
到了后唐时期,有萧姓文人,读懂其上内容为南齐南齐·褚澄所编的医学著作。并印刷出版,最终此书在宋代被大规模印刷发行,并终广为天下知。
《褚氏遗书》
《褚氏遗书》载:“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这又引出一个皇帝时代的医学家—岐伯,
岐伯之名、生平事迹鲜见史册。且黄帝时代已经有尊卑贵贱的划分,岐伯为黄帝之臣,后世却称“岐黄之术”,很有意味。
岐伯住在岐山下,这个岐山—普遍被认为是—凤鸣岐山的陕西岐山县岐山
也有说岐伯是岐舌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