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1、“成都”为建成都城之意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这一说法出现最早,流传甚广,但该说法并不为现代学者所认同,普遍认为周族迁岐的历史事件与成都无关。
2、“成都”为成功、成就之意
任乃强任乃强先生在《成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2期)一文中认为“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因为杜宇“认为建国功成,可垂久远,这个都城可以一成不变了,所以命名为成都”。但这一观点后来被任先生自己否定了。
3、“成都”由“成亭”、“成市”发展而来
徐中舒徐中舒先生在《成都是古代自由都市说》(《成都文物》,1983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国语·晋语一》有“狄之广漠,于晋为都”一句,“都”就是古代边境上没有城防建设的自由都市,“成都”之名是从“成亭”、“成市”逐渐成长起来的。
沈仲常、黄家祥与徐中舒的观点类似,沈仲常、黄家祥《从出土的战国漆器文字看“成都”的得名》(《巴蜀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一文中也认为“成都”是从“成亭”、“成市草”等发展而来的。《华阳国志·蜀志》、《史记·张仪列传》中载的张仪城成都,更筑新城“周回十二里,高七丈”,这样的自由都市就比战国或战国以前的“成草、亭、市”的范围更大了,加之蜀王开明曾建国定都于成都,故于战国晚期出现“成都”一词,汉代之后才逐渐流行。
4、“成都”是华夏语对蜀语的音译
温少峰温少峰《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3期)则认为“成都”二字“不过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蜀语‘成都’这两个音的一种对译罢了”,“成都之成是蜀人族称,其义为高原人”,“都”表示“地方”、“地域”。由此得出结论:“‘成都’的蜀语含义是成族人的地方,换言之,即蜀族人的地方。后任乃强先生也撰文认同这一说法。
5、“成都”为古蜀语对华夏语的音译
刘冠群刘冠群《“蜀”与“三都”得名管见》(《新都史志资料》,1983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成都”二字是蜀语音译的中原文字,然后,认为古蜀人“成都”这两个音节的实际语音相当于或接近于现代汉语的“dudu”,而蜀语“dudu”就是蜀都的意思;由于译名时蜀国已经灭亡,故不译为“蜀都”而译为“成都”;成都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的意思
6、“成都”得名于开明氏
孙华孙华《成都得名考》(《成都文物》,1991年3期)认为,蜀开明氏就是崇庸氏、庸成氏,因此,成都的“成”字,其含义应当与蜀开明氏的旧称“崇庸”或“庸成”相同,本意为“垣墉城郭”,后来抽象作族名或国名。“成都”二字的含义“就是成人聚居之地,也就是开明氏(即崇庸氏、庸成氏)聚居的地方,…也可进而解释作开明氏(即崇庸氏、庸成氏)蜀国的都城”。
7、“成都”为古族名或国名
李金彝、王家祐李金彝、王家祐《成都考》(《地名知识》1980年第4)一文认为,《山海经》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该山就是“成山”、“成侯之山”,得名自古蜀国的“成侯”,而成都就是古蜀国的成侯对自己居处的称呼;由蜀人由青藏高原逐渐东迁至成都平原,故成侯仍名其居处曰“成都”。
8、“成都”得名于建筑
谭继和谭继和在《蜀族演进与成都聚落的形成》(《成都志通讯》,1984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成都古代的居住形式是一种称作“笼”的巢居,成都的“成”字就是重叠的“笼”,“都”字本意是水泽汇聚之地,古成都地势低洼,池沼密布,故称为“都”。
我认为“成都”应该是战国中原人占领蜀地之后音译了蜀人对都城的说法。而且与成都载天没什么关系,都广之野没什么关系。
青邱堌堆遗址—
在菏泽城西南33里处,即马岭岗镇(原二郎庙乡)寺西范村村东有一突兀而起的大土丘,这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邱堌堆。过去其上有一座雕梁画栋、建造宏伟的大寺院,名曰“清邱寺”。
考古工作者曾在此进行过多次调查。堌堆现呈覆斗状,上部长、宽各有40米,下部边长各为50米,高达7米。北、西、东呈三级台阶状,南壁陡直。堌堆北半部灰褐土、质软,可采集到龙山、商、周时代的陶片,为文化堆积层。南壁土质硬,有夯筑痕迹,无包含物。据此,此堌堆是因某种需要依文化遗址而筑起的大台子,称为古遗迹更为确切,原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
地方志有关“清邱”记载甚多。《曹南文献录·古迹考》:“宣公十二年,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邱。”《菏泽县志·舆地志五》:“清邱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春秋晋宋盟于清邱,即此。”《新修菏泽县志·古迹》:清邱“在城西南三十里,即宋、齐会盟处。重要的是,堌堆上有一重修青丘寺碑记载:”春秋鲁僖公元年,齐桓公率诸侯同盟于葵丘。宣公十二年,齐人、宋人、曹人、卫人盟于青邱。青邱生即葵丘也。“这些文字把青邱的位置、作用做了一个极好的说明。又据文献资料,东周时,这里是齐、魏、曹、宋等国交界处。当时战争频繁,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要时常进行会盟。清邱地处商谈中心位置,自然是理想之地,因而此堌堆是为会盟而筑。
20世纪80年代,在青丘堌堆西北方向发现一地洞,向西稍偏北方向延伸。此前有传说此洞直通西北方向的龙王庙,但无据可考。
这是否就是青丘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