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后英国在岛上建立了永久定居点,派驻了总督和军队并迁来了大量英国移民,但这并没有使塔斯马尼亚土著过上好日子,反而使他们的生活地更悲惨。英国移民将土地开垦为农田和牧场,大量放牧牛群,这使以前土著狩猎的动物数量大量减少,由于食物短缺,土著人口进一步减少。英国殖民者还大规模地围捕驱逐土著居民,以便腾出土地用于放牧耕种和维护殖民者的“安全”。在当时的英国人的观念中,没有把塔斯马尼亚土著当作人类看待,而是认为他们是低于人类的一种生物,所以对待土著极其残忍。
任何人种在内,如果没有法律,都是极其残忍的!
面对这苦难的生活,很多土著居民绝望了,幸存的土著居民最后干脆不再生孩子,以免孩子到这个世界受苦。在发动注定失败的的抵抗前,一些土著居民也会杀死自己的孩子。这些行为使土著人口数量又大幅减少。
到了1832年,一些英国基督徒将幸存的220名土著运到了离塔斯马尼亚不远的既荒凉又寒冷的弗林德岛。这些土著可以在岸边看到他们的故乡塔斯马尼亚岛,据说很多人因为得思乡病而死。最后只有16名土著居民被送回塔斯马尼亚岛。
1869年,最后一个纯血统的塔斯马尼亚土著男人金。比利因饮酒过量中毒而死。一个英国外科医生砍下他的头并将头皮剥下来放在另一个头颅上,随后将这颗头颅运回英国,其他医生将金。比利的手割下来,最后连整个尸体也从坟墓中盗走了。
最后一个纯血统的土著女人叫楚佳妮妮,她死于1876年。死后她的骨骸被放在塔斯马尼亚岛上的霍巴特博物馆展示。
目前塔斯马尼亚岛上仍然有数千名具有塔斯马尼亚土著血统的混血后代,这些人的母系祖先有塔斯马尼亚土著,但是他们在外观上已经看不出土著居民的特征,而且其原来文化习俗和语言也几乎全部失传。
—巫咸国:
海外西经: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巫咸,上古名医、商王戊辅佐。一作巫戊,卜辞称咸戊。据说他长于占星巫咸术,又发明筮卜,当是神权统治的代表人物。以巫祝之方法愈疾,反映当时巫术与医道结合于一身的情况。从太甲至太戊,中经七世,国势渐衰。他与伊陟协力,整饰政事,治国有绩,使商朝一度中兴。巫是担任上帝与下帝之间媒介任务的人。最早见于《列子》云:黄帝时“有神巫自齐来,处于郑命巫咸。”《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楚辞》记有“巫咸将夕降兮”。王逸注为“巫咸,古神巫也”。在古代,巫是一个崇高的职业。相传黄帝出战时,要请巫咸作筮。据说巫峡之名便来源于巫师巫咸。关于巫咸其人,还有其它传说。例如,中国民间传说他是鼓的发明者;据说他是用筮(一种草)占卜的创始人;也有传说他测定过恒星,是个占星家,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
1、瑶台山又称巫咸山,位于山西省夏县境内,海拔约700米。被公认为中国“巫文化”的源流。著名景点瑶台,是夏县八景之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县城2公里的中条山前沿,孤峰峭拔,苍翠摩空,一衣带水,景色宜人,为夏县古八景之首。
2、常熟-也有传说巫咸是商王太戊,他的儿子辅佐商王祖乙。
至于把巫山说是巫咸山,我觉得这是后人的杜撰,巫山壮美,让人敬畏。
十巫上灵山恐怕就是药农采药吧!
成都载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蛇,右手操青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欲追日影,与日逐走,逮之于禺谷,入日。渴欲得饮,赴引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引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我觉得这段的分段有问题:应该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蛇,右手操青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欲追日影,与日逐走,逮之于禺谷,入日。渴欲得饮,赴引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引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这应该是两段话
都广之野—
《山海经·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
很多民间人士认为,成都载天和都广之野就是现在的“成都”,其实根本没有充足的证据,只是因为有“成都”或者“都”字。
我觉得真没法这么武断。比如—我国商周时期有个—郕国
郕国,史书亦作“成”、“盛”,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郕叔武。公元前408年被齐国所灭。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发现成伯孙父鬲,可以肯定,在武王克殷之前,叔武已经受封郕国于西周畿内。
成伯孙父鬲:
西周初期,在周成王东征之后被封在太行山以东的中原一带,位置大致在今山东省鄄城县与郓城县之间,古雷泽北岸有成都与成阳二城,其中成阳故城已经发掘,认定为先秦成国故城。
春秋时期,齐鲁灭郕,瓜分了成国大部分土地,成国迁移到汶上西北的郕国城,此时郕国只在今汶上,宁阳北境还有夫钟,郕圭等邑,因为国力已经弱小,所以被称郕子国。
《山东通志》载:“成都故城在成阳北三十里”山东省荷泽市牡丹区在其辖区胡集乡探测到成阳故城遗址(见《菏泽日报》2007年4月1日)
成阳故城,山东省菏泽市胡集镇地下成阳故城,经文物部门认定为先秦古城。
这一代有一个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尧王寺遗址
尧王寺遗址位于胡集古城西北部约1公里处的尧王寺村.当地相传为尧王陵所在。经勘探为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堌堆遗址,完全埋于地下。为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开探沟试掘。掘出土的遗物分析,最早当属龙山文化(尚未发现文化层).延续至商周、汉、金、明、清。
帝尧陵,帝尧陵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尧王寺,现牡丹区胡集镇古成阳遗址。
牡丹区胡集镇地下故城,经文物部门认定为西周成国故都成阳,秦汉魏晋之济阴郡成阳县城,北齐废,后完全淤埋地下;成阳故城西二里尧王寺村面积达七万平方米的龙山至汉文化遗址,系文献中的尧陵遗址。
成都并不只有一个。
现在成都的名字由来诸多说法罗列—
早期文献所见“成都”
1、(战国)《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2、(战国)《庄子》:“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十有万家。”
3、(战国)《吕氏春秋》:“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4、(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5、(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战国至秦考古出土“成都”相关铭文
1、战国·成都矛
雅安荥经县同心村船棺葬出土。弧形窄刃,刺身呈柳叶状,圆弧形脊,中空至尖,弓形双耳间骹面铸饰浅浮雕虎像,一面铸虎的头顶和前驱,另一面铸虎头的下颚。虎首前端的骹面阴刻铭文“成都”二字,刺身脊上另阴刻一“公”字。
2、战国·吕不韦戈
广元青川县白水区出土,正面为刻铭:“九年相邦吕不韦造蜀守金东工守文居戈三成都”;背面铸文:“蜀东工”
3、秦·睡虎地秦墓竹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发现有“成都”墨迹。摘录如下:“…令吏徒将传及恒书一封诣令史,可受代吏徒,以县次传诣成都,成都上恒书太守处,以律食。
4、战国至秦有“成亭”、“成市草”铭文的漆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