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池的由来,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早以前,在古印度(今尼泊尔)有一个名叫雅瓦地方的格瓦坚国王只有一个独生子叫太子须(据说是释迦牟尼的前世),生性喜善乐施。他将国库中的财宝毫不可惜地舍施给乞丐和穷人。周边国家的一些人也化装成乞丐和穷人前来乞讨。有一次,他将一头国王之珍宝—护国大象送给毗邻敌国的婆罗门人,因而激起了父王和群臣的不满和愤慨,决定将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太子流放到华夏西北名叫丹斗的原始森林中磨炼受苦十二载。太子领命,携带娇妻和一对儿女上路。一路上又将乘坐的车马舍施给乞丐了,只好背儿抱女,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青海丹斗地方,一家四口人住在丹斗附近的崖洞里。太子跟一位在这里修行的比丘阿曲达学法,修法,妻子去林中采撷野果,两个孩子与出没在这里的野兽戏玩。后来他们在丹斗央斗及冬日山(今孟达山)一带苦度日月。之后又将两个可爱的孩子送给两位来乞讨的婆罗门人,他俩带着孩子,一路乞讨,想用两个孩子兑换衣食享用,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顾主,也是天意,不知不觉又回到了雅瓦地方。被国王的一位近侍认得,报告给国王,国王用金银将孙儿孙女赎回。太子须夫妇没了儿女,日子更苦,每天泪水洗面,天长日久,他俩的泪水汇集成了一泓湖水。藏语称“措钦俄乌或玉措俄乌”。又因周围冬日山环抱,得名冬日玉措(意为螺山碧湖或千山碧湖)。太子夫妇在这里苦熬了12年后,留下了一些崖洞、脚印石、丨乳丨头石等圣迹遗物,后被丹斗等寺视为圣物奉安于寺内。太子须夫妇在来人的接迎下回国了。临国听说太子须夫妇安然无恙地返回,复将宝象送还,化敌为友,成为友好的临邦。也有人说流放到这里的是王子智美更登(藏戏人物之一),他和太子须的遭遇及故事情节一模一样。据传,夏秋季节,树叶草木飘落冬日玉措湖中,就被水鸟清理干净,碧绿的湖面上从不见一枝一叶飘浮。冬季结冰时,表面上形成许多呈八吉祥徽、佛塔、海法螺等吉祥图案。
自撒拉族从撒马儿罕迁徙到循化后,将冬日玉措湖名改为有象征意义的湖名—孟达天池。“孟达”撒拉语为“其孜”,因撒拉族先民迁至循化时,其中一部分人就留居在这里,“孟达”是“其孜”的汉译,也就是把当地叫做“孟达”,意为“在这里”。冬日山(孟达山)西侧的下面有一禅洞,据说也是刺杀赞普朗达玛的高僧拉隆·贝吉多杰隐居修行过的洞,今称神仙洞,这里常有佛教徒来顶礼膜拜。附近还有三世达赖来这里闭关修习胜乐的岩洞禅室,传说修禅期间亲眼看到胜乐金刚的圣容,信民们到这里煨桑祈祷祝福。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系“散鲁尔”的变音,简称“撒拉”。
据考证,“撒拉”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西突厥时期乌古斯部的撒鲁尔(salur)部落。撒鲁尔又译作“撒罗尔”或“撒卢尔”,为乌古斯汗6个儿子中五子塔黑(tag)之长子,撒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
汉文文献对“撒拉族”这一称谓记载有十几种之多,大部分是“撒拉尔”或“撒拉”的不同译名,如“撒剌”、“撒剌儿”、“沙剌”、“沙剌簇”、“萨拉儿”、“撒拉尔”、“撒喇”等,而邻近藏、汉、回等民族称之为“撒拉”,土族称之为“撒勒昆”。
撒拉族的族源,根据民间传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从土耳其来的,一说是从哈密来的,一说是从撒马尔罕来的。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撒拉族源自中亚撒马尔罕。
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来的历史,近年来被一些历史学家证实。其祖圣尕勒莽、阿哈莽的坟墓与《古兰经》手抄本仍在街子清真大寺内保存。一本土耳其文著作《回族源流考》中记载:“原住在撒拉克(今土库曼境内)的尕勒莽和阿哈莽兄弟二人,带领本族一百七十户,离开此地东行至西宁附近定居下来。”从民族习俗来看,过去撒拉人结婚时往往表演“骆驼舞”或“骆驼戏”,其内容就是追述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迁来的经过。
在撒拉族的主要成分究竟是以中亚哪个民族为主的问题上,学术界仍存在分歧,主要观点有:一是以“撒马尔罕人”为主说,认为“早在元代,经新疆迁入循化一带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族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影响,逐渐发展而形成。”
二是以“撒鲁克人”为主说,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认为“据民间传说,约在元代(13世纪)居住在今撒马尔罕的西突厥乌古斯部落撒鲁克人的一支。”三是以“撒鲁尔人”为主说,认为撒拉族形成过程中“不只是撒罗尔部唯一源泉组成新的民族而是逐渐融合了中亚各族以及周围民族。这个过程中撒鲁尔人占主导地位,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统一体。”芈一之认为“撒拉族的先民是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米娜瓦尔认为“撒拉族的先民属撒鲁尔人尕勒莽部”
。四是土库曼斯坦的马雷州说,认为撒拉族先民更有可能来自于土库曼斯坦的马雷州,而撒马尔罕则仅仅是其东迁时的必经之地。
从有人类起,迁徙是常态,定居是临时,除了因为海平面上升而隔绝的大陆外,各人人种的通婚太普遍了,数十万年一直如此,所以文化交流太正常了。
我这两想插叙一段表面上看与山海经无关的—一个被灭绝的种族—塔斯马尼亚人!
塔斯马尼亚人(tasmanians)澳大利亚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岛的土著居民。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美拉尼西亚类型。语言系属不详,无文字。崇拜图腾、月亮、精灵,盛行巫术,禁忌甚多。其祖先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经美拉尼西亚迁入。
塔斯马尼亚岛的土著居民是约5—6万年前迁移到澳大利亚并最后扩展到整个澳大利亚大陆的人群的一支,当时正处于冰河时代,地球的气候比现在要寒冷干燥,海平面比现在低68—75米,那时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还是连接在一起的一块大陆。后来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最终在约1万年前,塔斯马尼亚岛与澳大利亚大陆分离,它们之间形成了巴斯海峡。有科学家认为,当时约有4000人被居住在岛上。由于缺乏渡过海峡的工具,这4000余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就与地球上其他人类完全隔绝了。
塔斯马尼亚人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生活了约1万年。在这1万年间,由于与世隔绝,他们的技术没有进步,而且还有所退步。通过后来对塔斯马尼亚人的研究,欧洲人发现,他们的技术极其原始,甚至比欧洲人眼中已经很原始的澳大利亚土著的技术还要原始,很多澳大利亚大陆上已有的技术如有倒钩的矛、各种骨器、回飞镖、打磨石器、有柄石器、鱼钩、渔网等等技术他们都不具备,塔斯马尼亚土著只有制作粗糙的石器(有的人认为其制造技术要落后于10000年前的欧洲克罗马农人的石器)和用削尖的木棍制成的长矛。有考古记录显示,很多塔斯马尼亚土著的祖先掌握的技术很早就失传了,比如制造各种骨器的技术。岛上土著一直以狩猎采集为生,宗教信仰也很原始,岛民没有部落这种组织。土著以血缘为纽带,几十人或十几人生活在一起,没有私有观念,也没有“战争”的概念。
1642年12月1日,荷兰航海家塔斯曼发现了该岛。“塔斯马尼亚”这个岛名就是由他而来的。荷兰人在发现这个岛后就离开了。后来法国人也到过塔斯马尼亚岛并于土著发生冲突,法国人开枪打死一名土著居民,打伤数人,但是法国人也没有在岛上殖民。随着1802年英国人的到来,塔斯马尼亚土著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当时岛上约有2万人。英国政府把这里当成是一个流放犯人的天然监狱,即使在设立了总督并迁来移民后很长一段时间,塔斯马尼亚岛仍然被当作流放犯人的地方。最初英国政府只是派船把犯人丢到岛上,给他们基本的生活用品就离开了,任由这些罪犯在岛上自生自灭。
这些被流放到岛上的罪犯被称为“丛林居民”,这些人到了岛上之后发现土著非常容易对付,于是他们就肆意杀戮土著居民,有时目的仅仅为了消遣。这些“丛林居民”经常抓捕土著男性,绑在树上射击,以此取乐,同时抓捕土著女性,让她们做奴隶供自己役使。曾经有一个被称为“红萝卜”的“丛林居民”杀死了一个土著男人,还抓住了这个土著男人的妻子。“红萝卜”把被害者的头割下来,挂在被害人妻子的脖子上,驱赶着她到自己的住处,让她做自己的奴隶,而每当要这个女人干活时,“红萝卜”就用燃烧的木棍烙在她的身上。比流放犯残杀更恐怖的是,以前塔斯马尼亚人从没遇到过的各种疾病被带到岛上,土著居民对这些疾病毫无抵抗力,大批居民患病死亡,使岛上土著人口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