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三个地方,书上没有明确的坐标或者特点,我脑洞开一下,完全没有依据哦!
大荒西经—
有玄丹之山。有五色之鸟,人面有发。爰有青鴍、黄鷔,青鸟、黄鸟,其所集者其国亡。
有池,名孟翼之攻颛顼之池。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玄丹之山—阿克吐别克雅丹地貌
鏖鏊钜—是阿尔泰山的友谊峰这里引出一个突厥民族
《周书》,认为,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后被邻国所灭,当时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士兵见他年小,没忍心杀死他,便将他砍去双脚扔到荒草中。后来,小孩被一只母狼救去,长大以后与狼结合,邻国国王听说这小孩已长大,怕有后患,便派人将他杀了,杀他的人,见他身旁有一条狼,也想一起杀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边的山洞里。在那个山洞里,狼生下10个小男孩,他们逐渐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后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阿尔泰山形似作战时的头盔,当地人称其为突厥,所以他们就以突厥为族号了。
突厥一词最早是在南北朝末期隋代出现的。但其先民会有相当长的发展史。
孟翼之攻颛顼之池—会不会是友谊峰南麓喀纳斯湖
—建木—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郭璞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
《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
《吕氏春秋·有始》:“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淮南子·墬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
这建木我推荐—中华特产“香果树”
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oliv.)属茜草科下的一种植物。特产于中国,为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灰褐色。起源于距今约1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最初发现于湖北西部的宜昌地区海拔670—1340米的森林中。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eh.wilson)在他的“华西植物志”中,把香果树誉为“中国森林中最美丽动人的树”。中国已把它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茜草科落叶大乔木,古老孑遗植物,中国特有单种属珍稀树种,曾分布于中国很多地方。
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海拔850米的板仓乡电站后,生长着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棵香果树,树龄400余年、树高35米、胸径2米,枝下高4米,树冠覆盖面积达2000平方米。它那庞大的树冠有如一把巨伞,山风刮过,巨伞轻轻摇动,在蓝天白云下优哉游哉,好不逍遥自在。大树粗大的茎杆上,生长着许多槲寄生植物,叶片苍翠欲滴,根上长满青苔,显出了大树的古老。
说这种树是建木除了因为外形方面类似,更因为这树自然环境下没有虫害。高大健壮。
花朵
果实
大荒南经《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山海经晋人郭璞在为《山海经》“甘渊”作注时说:“水积则成渊也。”珂案: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据宋本改)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经文“东南海之外”,北堂书抄卷一四九引无南字,无南字是也。大荒南经此节疑亦本当在此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之下,乃简策错乱,误脱于彼也。此经甘渊实当即大荒南经羲和浴日之甘渊,其地乃汤谷扶桑也。
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鸟国建都之地。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於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谓此也。则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
尚书尧典据《尚书.尧典》记载,羲和浴日的汤谷(旸谷)在一个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孔安国注云:“东夷之地称嵎夷。”嵎夷在中国东方的青州。《尚书.禹贡》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
日照天台山-汤谷
禹所积石之山:
《海外北经》、《海内西经》、《大荒北经》所载“禹所积石之山”、“禹所导积石山”、“禹所积石”与《尚书·禹贡》所记积石山当为同一山,是最初传说与禹治理洪水相混合衍变来的,其当在黄河从内蒙古托克托南流至陕西华阴的某个地方。早期先民对河水上游认识不会超过河套的大曲折处。
《禹贡》记载四列:
1、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2、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3、导山番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4、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禹贡》叙述以列举山名的方式由西而东,走向或偏东或偏东南,奇怪的是竟然没有提到赫赫有名的积石山。
蓝1为积石山所在,黄河穿山而过。
实际上,夏禹自积石导河的传说,本来出自古老的“河出积石”说。可是,数千年来,河源之迷久悬不决,人们对积石山的地理位置各有其见,讫今莫衷一是。有说在昆仑之西千有余者里;有说在黄河第一曲处者;也有分大小两积石者,不一而足。其中,据杜佑《通典》所云:积石山“今乐都县龙支县(今民和县)界山是也”,按诸家言积石者,多以此为小积石山,别有大积石距此尚千里,其说善本于汉书、西域传:“其实,禹施功之始即此积石,更无所谓大积石也”。按其所述,积石山只有一座,这就是今甘肃、青海两省在循化县交界处的那座积石山,其北面恰与今民和县相界。
积石山拔地摩天,笔立森竖,好似刀削一般,险峻雄伟。而积石峡谷之中的滔滔黄河,好似一股巨大的潜流,从谷低深处缓缓流出,看上去河水好象不是从峡谷中流出,而是从两山之间的地心中突然喷出来的一样。
—孟达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