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世人所知的是秦王朝的强盛,但秦人的来源、早期的生活以及向东发展的历史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历史谜团。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的先祖大骆非子所居的“西犬丘”及早期秦都邑、西周秦人的中心活动区域,就在今甘肃东南部的陇南及天水一带。20世纪20年代,礼县盐关-罗家堡一带出土了著名的“秦公簋”;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青铜重器百余件,多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铸用壶”、“秦公作宝簋”等铭文;199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确认该墓地为秦公西陲陵墓区;2001年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再看看汉代的地图—马王堆汉墓地图
马王堆地图是中国早期测绘技术和地图制作技术的杰出代表。它是指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三幅绘于帛上的地图,分别为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推测绘图时间在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前。
地形图为正方形,边长96cm,上南下北,图中主要区域是当时的长沙国南部,也就是现在湘江上游的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及其附近地区。图上绘有河流、山脉、居民点、道路等,内容丰富、笔法熟练、符号设计具有一定原则,体现出很好的绘制技术。
驻军图长98cm,宽78cm,上南下北,其中军事内容用红色表示,其他要素用黑、青二色表示,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地图,图中主要区域位于今湖南南部宁远九嶷山与南岭之间,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图中着重标出9支军队的驻地、防区、军事设施和行动路线。汉高祖吕后末年,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向长沙国南部发起进攻,朝廷及长沙国随即派兵征剿,驻军图可能就是此次征战时使用的一幅地图。
城邑图残破严重,长48cm,残存部分宽约48cm,据推测图中内容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城邑和墓茔。
地形图和驻军图所绘的南岭地区地形复杂,步测无法测出地物间的水平直线距离,但图中主要区域的图形轮廓、河流分布与现代地图均大体接近,因而推测这两幅图均在实地勘测的基础上测绘而成,地形图也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实测地图。据文献记载,同时代的罗马也出现了实测的土地勘测图,但是没有保存下来。
西汉以前,古人已经掌握了“准、绳、规、矩”四种测绘工具,并使用司南测定方位,再应用《周髀算经》中的“重差法”和“日高术”,便可获得测量数据,再依据分率(比例尺),使用统一的图例,将测绘数据绘制于帛上,便可成图。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100年前帛画地图曾标注有汉代南平城故址,但该城址究竟位于何处?是什么模样?一直是未解之谜。直到考古专家在清理发掘湖南省蓝山县五里坪古墓群时找到了答案:墓群南侧不足1公里处即为汉南平城故址。
五里坪古墓群位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城东北,距县城约1.5公里。墓葬密集分布于方圆约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墓群,且很多墓葬封土堆在地表清晰可见。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赵亚锋介绍,位于墓群南侧不足1公里处的南平古城主体城址呈南北向长方形。目前,整个城址区域皆已为居民房屋所压,但城址区域地势明显比周围略高。另城址外围有一周护城河,除南侧因被压于公路下,已不可见,其他三面或被辟为水田,或被隔为池塘,皆仍可看出护城河形状。城址主体南北长约260米,东西宽约210米,护城河宽度在12—20米间。
史料记载,西汉时,南平城曾为汉王朝对付南越国的军事堡垒。考古专家在此区域调查时,发现了大量可早至周代的遗址,判断此城的始建年代可早至春秋战国时期。
另据了解,在1973年12月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了3幅画在绢帛上的地图,即后来被简称为《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的古地图。这些地图画在长宽各96厘米的正方形绢上,根据与该图同时出土的一件木牍上“十二年二月乙已朔戊辰”的字样,可知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所以成图时间在2100多年之前。图以详略程度分为主区与邻区。主区描述的是汉初长沙国桂阳郡的中部地区,相当于今湖南潇水的中上游流域,与今日的湖南南部地形图区别不大。
在宋代我国的地图已经基本和现在类似了—《禹迹图》
《禹跡圖》之鎮江版的复原图
禹迹图》是指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版地图。于刘豫阜昌七年四月(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5月)上石,现存陕西省博物馆。
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版地图。于刘豫阜昌七年四月(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5月)上石,现存陕西省博物馆。图纵79厘米,横77厘米。石的背面刻《华夷图》。根据图上无元丰三年(1080)以后建置的行政区名以及在绍兴十二年(1142)镇江府府学教授俞箎立石的《禹迹图》(此图现存镇江博物馆,它与现存陕西省博物馆的《禹迹图》几乎完全一致)图上有“元符三年正月依长安本刊”等字,说明《禹迹图》的绘制时间不会早于元丰三年,不会晚于元符三年(1100),当在1081~1100年间。它是目前所见中国古代地图上最早出现画方的图。纵73方,横70方,共计5110方(并注记“每方折地百里”。图上无山脉符号,而海岸线、山东半岛、雷州半岛、长江三角洲以及黄河、长江等轮廓都比较准确。所绘黄河出自积石,长江源为岷江,是受《尚书·禹贡》“导河积石”、“岷山导江”之说的影响。值得称道的是,图上所绘长江水系的上游金沙江大体正确。《禹迹图》和《华夷图》都是当时供教学用的地图。
今天的结尾说一种神奇的动物—钝尾双头蛇
钝尾两头蛇(学名:calamariaseptentrionalis)为游蛇科两头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双头蛇、越王蛇、两头蛇、枳首蛇。它是无毒蛇类。因有较大价值,被中国国家林业局收录为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之一。
钝尾两头蛇体全长约35厘米。无鼻间鳞、颊鳞和颞鳞。上唇鳞4片,下唇鳞5片,眼前鳞1片,眼后鳞1片。背鳞平滑。通体13行。肛鳞完整。尾下鳞两列。尾部粗钝,有黄色斑纹;尾部形状、粗细、花纹与头部相似,且有相似的黄色斑,初看很像两端都是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