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no.51

和狗屎运冲天的刘义真相比,那些被俘晋军将领的命运可就惨多了。

猛将傅弘之本有活命的机会—赫连勃勃对勇冠三军的他颇为欣赏,极力想招降他,但傅弘之不仅坚决不降,还叫骂不停,最后惹得勃勃恼羞成怒,下令剥光他的衣服,将其赤身裸体置于雪地之中活活冻死!

漫漫风雪中,傅弘之的体温越来越低,呼吸越来越困难,意识越来越模糊,身体越来越僵硬,但他至死都没有倒下!

同时被俘的蒯恩也不屈被杀。

除此以外,赫连勃勃还将晋军的死难将士全都砍下头颅,堆积成山,号称骷髅台,以炫耀自己的武功。

而晋军的悲剧到此还没有结束。

接下来轮到的是代替刘义真接管长安的朱龄石。

朱龄石本来还想力挽狂澜,尽力守住关中,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

纸一旦被揉皱了就再也无法恢复到原先的平整,百姓对晋军的信任一旦被破坏了也再也无法恢复到原先那种鱼水深情。

由于刘义真一伙之前的所作所为对百姓的伤害实在太大,因此虽然朱龄石一再表示自己和他不一样,但根本没用,长安百姓早已对晋军恨之入骨,不断发起暴动。

朱龄石兵微将寡,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浪潮,就如小舢板面对海啸一样—完全无力应付。

既然无法拯救危局,那就拯救自己吧!

无奈,朱龄石只好率军退出长安,向潼关方向突围。

然而此时潼关已经被夏军攻陷,他无处可去,只好移军向北,投奔驻守在曹公垒(按《水经注》的记载,此地在黄河以南,是当年曹操讨伐马超时所筑)的另一名晋将王敬先,正在蒲坂的朱超石听说哥哥在曹公垒,也赶来与他会合。

但朱氏兄弟屁股还没坐热,胡夏大将赫连昌(赫连勃勃第三子)已经率大军赶到了。

他将曹公垒团团包围,并切断其水源。

饥渴难耐的晋军很快就失去了战斗力—成天喝不到水,哪能迈得动腿?

加上他们的人数本就远远少于胡夏军,曹公垒没过多久就失陷了。

城破之前,朱龄石对弟弟说:如果我们兄弟俩都死在异乡,家中的父母会何等伤心!你快从小路逃走,这样我就算死也无憾了!

朱超石泪如雨下,坚决不肯:人谁能不死,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弃你而去?

最终,两人一起被俘,随后遇害。

整个关中就此落入了胡夏之手。

进入长安的赫连勃勃大宴宾客,席间,他举杯对王买德大加赞赏:爱卿你往日所言,仅仅一年就应验了,真可谓算无遗策!

随后,他在长安正式称帝。

群臣都劝他定都长安,但赫连勃勃坚决不从,还是回到了旧都统万城。

西边日出东边雨。

这边的赫连勃勃意气风发,那边的刘裕却是意乱如麻。

此时他正在北伐的大本营彭城,得知关中大败、爱子刘义真生死未卜的消息后,刘裕大为震怒,不顾一切地下令克期再次北伐。

谢晦连忙提醒他:现在士卒疲惫,还是等以后再说吧。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的官员)郑鲜之则说得更为具体:今年江南各州水灾频发,饥馑遍地,士庶百姓都翘首盼望刘公您早日还朝,如果听到您又要北征,恐怕民心就要不稳了!

在他们的竭力劝说下,刘裕的头脑逐渐冷静了下来。

是啊,再好的车也需要保养,再强的军队也需要休整,在目前的情况下再次发动像去年那样大规模的北伐绝非易事!

正好这时传来了刘义真安全返回的消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刘裕最终还是放弃了北征的念头。

他登上城楼,遥望北方。

想到好不容易得来的关中瞬间丢失,想到跟随自己多年的将士葬身异乡,想到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王镇恶、沈田子、朱龄石、朱超石、傅弘之、蒯恩…

他忍不住悲从中来,泪如雨下。

no.52

之后,已经56岁、自感身体大不如前的刘裕开始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了禅代大业上。

公元418年六月,他接受了此前推辞多次的九锡,并被封为宋公。

十二月,他又根据“昌明(晋安帝司马德宗之父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文,派人趁白痴皇帝司马德宗独处的时候将其勒死,随后拥立司马德宗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德文为新任皇帝,是为晋恭帝。

司马德文比哥哥的智商高多了—他是个正常人,因而对自己此时面临的处境非常清楚—他只是刘裕因为谶文而用来凑数的道具而已,要想全身而退,只有全力为刘裕服务!

刚继位没几天,他就按照历朝禅代的套路,加封刘裕为宋王。

刘裕当然也按照套路坚决推辞,直到半年后的公元419年七月,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一任命。

接下来,就只差关键的最后一步了。

虽然刘裕篡位的意图早已如黑人口中的白牙一样明显,但由于他之前的每一步都走得十分缓慢—从赞拜不名到受九锡用了整整三年,从受九锡到受封宋王也间隔了一年多的时间,因此朝臣们大都认为他不会那么急于称帝,也就暂时没有人劝进。

但刘裕却有些等不及了。

心机深沉的他当然不会明说。

公元420年年正月,刘裕在自己位于寿阳(今安徽寿县)的宋王府中大摆宴席,宴请手下官员。

就在酒席上高丨潮丨迭起之际,刘裕突然发表了一段和当时的欢乐气氛很不搭的言论:当年桓玄篡位,颠覆国家,我首倡大义,兴复晋室,之后又南征北战,平定四海,于是得蒙皇上恩赐九锡。如今我年纪已经很大了,地位也已经达到了人臣之极,花开全满之后就谢了,月至全圆之后就缺了,世间万物,都不可过于满盈,否则不能长久。因此,我打算辞掉所有职务,然后回到京城,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颐养天年…

一向锐意进取的刘裕突然主动请退,这就仿佛一向滚滚东流的长江突然改向西流一样是让人很难理解的,在场的人一时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只能本着“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的原则拼命地歌功颂德。

直到曲终人散之后,才有一个人悟出了刘裕话中的弦外之音。

此人名叫傅亮,是西晋名臣傅咸的曾孙,时任宋国中书令。

正在回家路上的他立即调转马头,叩响了宋王府的大门,求见刘裕。

两人见面后的对话总共只有短短的十八个字。

傅亮:我想回京城一趟。

刘裕:需多少人护送?

傅亮:数十人足矣。

周围的人听上去似乎云里雾里,但他们彼此却洞若明镜。

真正的好食材是无需多放料的,原汁原味就够了。

真正的美少女是无需多装饰的,清汤挂面就够了。

真正的聪明人是无需多言语的,心有灵犀就够了。

傅亮回京后,改朝换代之事便走上了快车道。

当年四月,刘裕受诏入京辅政。

随后傅亮入宫,给晋恭帝送上了一份早已拟好的禅位诏书,让他照着抄写一遍。

晋恭帝司马德文对这一天早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因而他没有丝毫犹豫就“欣然”提笔,同时还以一种“巨额债务终还清”的口吻对左右说:本来晋朝在桓玄之乱的时候就已经失掉了天下,幸赖刘公之力才又延续了近二十年,把天下交还给刘公,我当然是心甘情愿的!

公元420年六月十四日,58岁的刘裕在建康南郊正式登上了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南朝宋或刘宋。

随后他追尊父亲刘翘为孝穆皇帝,母亲赵安宗为孝穆皇后,尊继母萧文寿为皇太后。

年仅15岁的长子刘义符则被立为太子。

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小说在线阅读_第3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云淡心远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第3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