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71、国和家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官本位思想逐步在中国确立。尤其是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以官为教以吏为师的思维便传播到中国政权统治的每一个角落。这套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就是:无条件的忠君爱国。

从此之后,中国人就把皇帝、朝廷、国家是为一体,爱皇上就是爱国,爱朝廷就是爱国。这套体系一确立,秦始皇带头玩国不知有民,那没用多久,民就不知道有国,全国上下纷纷揭竿而起,最终埋葬了大秦帝国。后世王朝当中,这个现象一直在被重复,只不过周期长短不同。两千年来,鲁迅先生对国人做出了精准的总结:中国人重乡土而轻家国。

正是因为如此,明朝以来的成功军事家们诸如戚继光、袁崇焕、孙传庭等无一不利用国人这个特点,组织军队的时候就招同乡入伍,军队战斗力瞬间提高了一个档次。以戚继光为例,带着朝廷的正规军平倭,大军跟倭寇一照面,马上就撤出战场。这帮人是不会打仗吗?当然不是,这帮逃兵都是职业军人,当然会打仗。只不过这些兵油子知道战争的残酷,而且不明白自己为谁而战。要想给他们灌输为国而战的思想,那等于对牛弹琴,国家是皇上的,关咱们爷们什么事。所以戚继光解散这支部队,重新招募当地乡亲们入伍。这支后来被称为戚家军的部队一成立,压根不用什么战前动员,也不用指导员、政委来讲话。打起仗来士兵们绝不退缩,为啥呢?二大爷还没退呢,我能撤吗?再说撤能撤哪去?回到家乡怎么面对四婶?四叔还在前线呢。万一部队有了伤亡,那更是群情激愤。小鬼子你敢伤我大侄子,老子弄死你!这份国仇家恨,绝对比小鬼子伤了班长来的强烈。自打元朝就一再骚扰中国沿海的倭患,戚继光就靠着这样的部队给肃清了。所以对于一名士兵来说,只要被占领的土地不是他的家乡,绝不会激起他杀敌报国的高尚情操。哪个将军死了远不及他家亲戚被杀仇恨来的直接。

回到《封神演义》里边,临潼关之战,满满的都是国和家的挣扎。临潼关是保卫朝歌的最后一关,守关总兵欧阳淳那是压力山大。欧阳淳人在体制中,干的这个活大有清末鼎鼎大名“六不总督”叶名琛的既视感。你说要打吧,打不过。要降吧,属于叛国,一时半会还下不了这个决心。要跑吧,还真没地方跑。要和吧,欧阳总兵还没这个权限。要不就死吧,那还真有点舍不得。不行就守吧,欧阳淳自己都没信心,也没那么多兵力。

所以人在体制下,面对强敌,都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总督一点辙没有,只好挂起吕洞宾的神像祈祷,这是多尴尬的无奈啊。欧阳淳更惨,求神仙是没有用的,因为神仙都帮姜子牙。看看前辈们走过的道路,韩荣被逼自杀,徐盖投降被边缘,徐芳被杀,余家全家团灭,算上丘引和胡升,凡是跟姜子牙作对或者合作的,都没好下场。

欧阳淳和众将开会,都说说吧,拿个章程出来。大家一琢磨,肯定没辙啊。看看这几位总兵大人吧,论法术青龙关最强,论资历汜水关最老,论战斗力潼关最猛。临潼关要啥没啥,只能象征性的打一仗,假如胜了,就乘胜议和,让姜子牙踏踏实实体体面面的走。如果输了,那就把实情上奏朝歌,让朝廷拿主意。

得来,那就试试吧。总之这一战,欧阳淳是象征性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本身临潼关就不是边关,欧阳淳没想过有一天战火能烧到这里,更不会想着要跟国家共存亡。主将这样想,底下人也是这么琢磨的。只不过每个人的命运有所不同,先锋官卞金龙就是个命运不济的人,本想出城秀一圈就回去,没想到这出戏黄飞虎演的太认真,一枪就给卞金龙刺死了。

欧阳淳大惊,没想到黄飞虎不按剧本演,打架真下死手啊。那就准备b计划吧,把卞金龙阵亡的消息上奏朝歌,让朝廷拿主意吧。

就在这个时候,国仇就显得不如家很重要了。卞金龙之子卞吉,本来根本不管兵临城下的事,国家兴亡,关他鸟事。关外都开打了,这位卞少爷还在卞府后院玩呢。消息传来,卞金龙关外战死,卞吉当场民族仇阶级恨爆棚,抄家伙就找欧阳淳请战。欧阳淳一琢磨,这拦着人家不合适,小卞报仇,合情合理。

你看这小卞,也是学习左道出身,有个白骨幡,能吸人魂魄。你说你有这宝贝,早拿出来报国啊。结果敌人打到家门口,这位小爷还在家玩呢。直到爹死了,小卞来精神了,把白骨幡往关下一戳,先捉南宫适,二捉黄飞虎,三战捉黄明,四捉雷震子。你看有这实力,小卞为啥不早拿出来?这就是国仇不如家很,在国和家之间,临潼关上下没有人把国当回事。

欧阳淳乐的鼻灯泡差点没冒出来,这怎么话说的,连罪恶源泉黄飞虎都给拿了。小卞很激动,要斩了黄飞虎报仇。欧阳淳赶紧拦住,直接上奏章说姜子牙杀到了临潼关,朝廷肯定不信。之前就有这例子,报事官到朝歌上奏,就被斩首了。现在抓了战俘,朝廷不能不信吧。所以黄飞虎线不能杀。欧阳淳赶紧上奏朝廷,明着是告急,实际上是表功,你看抓了这么多人,这是多爽的事。

消息传到了朝歌,微子启不敢大意,赶紧报告纣王大事不好。纣王开朝会研究,这事该怎没解决。上次开朝会,还是洪锦投降那时候的事呢。这次再开会,议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次开会,大家议的话题是怎么灭了西周。上大夫飞廉推荐孔宣,说没准能灭了西周。这次开会,人家都打到临潼关了,没人再研究怎么灭了西周,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怎么挡住西周。上大夫李通研究半天,说邓昆、芮吉两位侯爷忠肝义胆,在朝歌没有人比他们更忠心了,让他俩去吧。

这就成就了邓昆、芮吉两位侯爷,奉命前往临潼关。那么说这俩侯爷真的是赤心为国,跟闻仲一样忠心吗?那就是扯。李通作为上大夫,早就是个人精。他为啥推荐邓昆、芮吉?因为这俩侯爷在朝中是边缘人,比如这次重要的御前会议,俩侯爷压根没资格参与。上大夫李通这会儿推荐谁,那就是害谁。害别人不合适,惹不起别人。至于邓昆、芮吉,那还是惹得起的,毕竟这俩人在朝中没啥根基。

俩侯爷一直是朝中被打击的对象,指望他俩赤心为国,那还不如让纣王戒酒戒色呢。俩侯爷晃晃悠悠上了前线,这两位虽然互相之间没商量,但是都各自合计着前途。邓昆一到临潼关,发现问题了,欧阳淳很开心的汇报自己的辉煌战绩,说捉了黄飞虎。那黄飞虎是邓昆的姨夫,抓了邓昆的姨夫在邓昆面前邀功。在国仇和家很之间,邓昆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家恨,得救姨夫。为啥要救姨夫呢?原因很简单,为啥胡升投降被杀?为啥韩荣投降不被接纳?为啥徐盖被边缘化?关键是因为这几位在西周没根基。邓昆琢磨着如果救了这位武成王,有当王爷的姨夫举荐,那将来最起码是条出路。

邓昆琢磨投降的时候,芮吉也在冥思苦想,他也想投降,不想跟着殷商陪葬。关键是怎么投降才能在西歧占据一席之地,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打铁还得自身硬,不是谁都有晁雷、晁田那么好的机遇。芮吉没有当王爷的姨夫,所以他把目光瞄向了让周军头疼的白骨幡。想提高身价还不容易么,就拿白骨幡做投名状。

邓昆和芮吉奉旨协助守关,所以这哥俩可以不考虑欧阳淳,但是这哥俩之间,还是要互相通个气。俩人进密室一聊,对投降这事一拍即合。

邓昆、芮吉定下投降的计划之后,芮吉表现的比邓昆积极多了。门有门路,就只能靠自身努力了。芮吉先表示对卞吉不满,弄个破幡放在关外,虽然周军不敢靠近,但是商军也不敢靠近,只有卞吉和卞吉的家将能从此幡之下过。芮吉表示不满,自己堂堂钦差大臣,连正门都不敢出,像什么话,得把白骨幡拆了。卞吉当然舍不得,于是道出了事情,只要用了他的符印,自然不怕白骨幡,这就是为什么卞吉的家将可以从幡下走过。

当初邓昆和芮吉在密室研究投降的时候,正好被土行孙在地下听到,两位侯爷顺势跟土行孙剖明了心意。这次二侯也是通过土行孙,把卞吉的符印这样的国家机密交给了姜子牙。

姜子牙怎么说也是名牌大学的科班出身,一看这道符印,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于是姜子牙彻夜仿制,让周军不再惧怕白骨幡。次日决战,卞吉战败回关,让芮吉可逮着理了,硬是给卞吉安了个通敌卖国的罪名,不经审讯就给斩了。卞吉死的比岳飞都冤。

冤案就是冤案,岳飞被杀之后,天下人都知道岳飞冤枉。卞吉之死,整个临潼关也都知道卞吉冤枉。卞吉跟西周有杀父之仇,你说他投敌,就好比说哑巴告诉了姜子牙作战方案,瞎子看见了欧阳淳的作战图,聋子窃听军事机密瘸子飞奔下关传递情报。欧阳淳第一时间明白了,这俩孙子是要闹革命的节奏。然后,欧阳淳计上心头。打不过姜子牙还打不过芮吉么,趁这个机会拿下邓昆、芮吉,连同黄飞虎、黄明、南宫适、雷震子一起押送朝歌,自然能离开临潼关这个鬼地方。欧阳淳拔出腰刀就要去杀芮吉,可惜的是这哥们手艺不行,被邓昆和芮吉联手杀死。邓昆和芮吉再无阻力,释放战俘,开关投降,姜子牙得到了临潼关。

事实证明,不怕姜子牙这样的对手,就怕邓昆、芮吉这样的队友,卞吉为了家事选择了死战,邓昆、芮吉为了家事,选择了投敌。纵然是临潼关上下国家观念薄弱,这里面到底是邓昆、芮吉的责任更大,还是纣王的责任更大呢?临潼关之战,纣王在错误的时间听了错的人话,重用了错误的人。纵然是当时商朝人才凋敝,但绝不至于惨到要用邓昆、芮吉的份上,比如说下边出场的这位张奎,就是个很厉害的高人。有关张奎的故事,请看下节。

揭开脸谱看封神------解读封神演义》小说在线阅读_第8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klingkun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揭开脸谱看封神------解读封神演义第8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