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八月,雨季到了,大雨接连不断下了十多天,汉水泛滥,平地暴涨五六丈,于禁的三万大军全部被淹!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说于禁失败,完全是天意,而关羽没什么功劳。
如果这么说的话,笔者就想引用演义中诸葛亮说过的一句话,“为将者,不知天文,不识地理,乃庸才也”!
带兵为将的人,不知道研究天文,观察地理,确实是庸才。
孟子早在先秦时代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子兵法》中还将地形单列为一篇而加以讲述,难道于禁都不知道?
既然在长江流域打仗,那么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搞清楚战争地的天气状况、地理状况,毕竟曹操在赤壁大战时就吃过一次大亏了,身为曹操爱将的于禁怎么能不长记性呢?
就算于禁不了解这里的天气、地理,曹仁驻守了这么多年,总该知道吧?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曹仁也不知道,那么大雨都下了十多天了,你于禁还没反应过来汉水会涨吗?还没想到自己会被淹吗?
所以,将战败责任归结于上天的人,还是多思考一下,尽人事才听天意,自己的事情没做到位,就是咎由自取。
被汉水所淹的于禁、庞德和众将登高望水,无可回避,关羽则趁机发动攻势,率人乘船攻杀于禁部众。
一代名将于禁居然立即投降,晚节不保啊。
关羽再次表现了自己的骄傲,对于主动投降的于禁嗤之以鼻,既不收为己用,也不屑于杀他,而是将于禁送往江陵,作为战俘关进了监狱。
庞德带着部众与关羽军搏杀于大堤之上,史载其“被甲持弓,箭不虚发”。
曹军这边的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都想投降,结果都被庞德杀了。
庞德从早上战到中午,箭都射完了,就开始用短兵器肉搏,关羽这边攻得也更急了,庞德激励督将成何道:“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
说完,庞德越发斗志昂扬,豪气冲天,但是其一人之力,已经挽不回大势,投降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只剩下了庞德和其部将一人,五伯(带五个军士的兵头,类似今天的班长)二人,弯弓击打射来的箭,然后又乘着小船想跑到曹仁的军营。结果水势太猛,把小船打翻了,庞德不会游泳,抱着船在水中乱漂,最终被关羽擒获。
对于这位曾经差点射死自己的庞德,关羽还是很欣赏的,主动要求他投降,说:“你哥哥在汉中,我想以你为将,不早降何为?”
关羽这么说其实是很毒的,庞德若是投降,就坐实了之前襄樊曹军将领对庞德的怀疑。
当时庞德破口大骂道:“竖子,何谓降也!曹操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
既然如此,那就杀了算了。
庞德最终被关羽所斩。
曹操知道这里的消息后,感慨良久,道:“于禁跟我三十年,临危处难之时,怎么反不如庞德?”
或许曹操感慨更多的是,三万之众,全军覆没,襄樊那边的局势该如何应对?
司马懿的毒计
吃掉于禁的三万大军后,关羽已经率部急往樊城猛攻。
曹仁在樊城中,追念着于禁七军覆灭的惨状,同时祈祷着悲剧不要在自己身上上演。
这时候的曹仁手下已经只剩下不足一万的兵力,困守孤城。
更可怕的是,当时的洪水也已经浸入樊城,城墙崩坏数处,城中的军士全都惶恐不安。
曹仁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有人对曹仁提议说:“现在的危机状况,已经不是人力可以挽救得了。趁着关羽还没有彻底将樊城围困严实,咱们应当乘轻船夜逃,那样的话,虽然丢了樊城,但还可以保住性命。”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曹仁感觉这提议无可厚非。
但是满宠说:“山洪暴发,来得也快,去得也快。我听说关羽已经派遣别将在郏下(今河南郏县)活动,自许昌以南,百姓扰扰,关羽之所以不敢趁此时机北进,就是害怕我们断他的后路。所以咱们若是逃跑了,关羽就没有后顾之忧了,那么,恐怕黄河以南就全都落入关羽之手了!所以将军应该坚守啊。”
曹仁听了满宠的话,也立即意识到樊城的干系之大,绝不能一跑了之,于是便与满宠杀白马,誓以不逃而必死之心,城中将士见此,便全都置生死于度外,报以必死之心了。
曹仁不跑,关羽就到了。
关羽的大军将樊城围了个严严实实,完全将樊城与外界切断联系,樊城中的军士虽然不怕死,但是粮食却已经吃光了。
与此同时,关羽又派人围攻屯守襄阳的曹军将军吕常,想要打下襄阳。
吕常,荆州南阳博望(今河南南阳方城县)人,为人悍勇,治下清廉,深得民望,关羽所派之军,急切间并不能下襄阳。
但是曹操所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今河南淅川)太守傅方全都投降了关羽。
司马懿曾经对曹操说过,胡修粗暴,傅方骄奢,都有性格缺陷,这种人,不能用来守边。
曹操没有听,结果不幸被司马懿说中。
事情还没有完,由于关羽势大,而江北之民不堪为曹军提供赋税,纷纷作乱造反,先是南阳义军烽烟迭起,紧接着,梁、郏之间又有豪杰作乱,全都接受关羽的封号,与关羽遥相呼应,继而陆浑(今河南嵩县)义军首领孙狼袭杀县主簿,投奔关羽。
关羽北伐的形势一片大好。
至此,关羽也站在了其人生的军事顶峰,威震华夏!
就连刚刚从长安回归洛阳的曹操,也悚然不已,急忙组织部众,召开军政大会,讨论迁都,以避开关羽锋芒。
这时候的曹操,已经不是当年的曹操了。
其人生的锐气即将耗尽,或者说已经耗尽,否则他也做不出迁都以避关羽锋芒的举动。
这个时候,司马懿再次站了出来。
司马懿说:“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这意思就是说,关羽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而孙权和刘备其实也没有那么好,只要搞个离间计,让刘备和孙权打起来,咱们就安全了。
这是个毒计,十分高明的毒计,唯有明眼人、聪明人才能想出来的毒计!
完全符合司马懿的作风。
老奸巨猾的曹操一听,自然大合口味,大敞开怀。
事情就该这么办!
那么孙权会不会跟老曹联手呢?
先说这么几件小事。
第一件,孙权曾经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无奈关羽看不上孙权,不想和孙权做亲家,就拒绝了。拒绝就拒绝吧,好言好语也无所谓,但是关羽还骂使者,估计对孙权父子也少不了人身攻击,孙权很愤怒。
第二件,关羽围困樊城的时候,孙权心想作为同盟,咱也应该出点力是吧,所以孙权就派使者去想关羽示好,表示我老孙也想帮你打曹操,但是在使者出发之前,孙权又给使者发命令,让他晚点走,先派主簿给关羽报个信。关羽知道后,就感觉孙权是虚情假意,又嫌弃孙权动作太慢,因为自己都把于禁给灭了,你才来联合,早干嘛去了?于是关羽再次对孙权人生攻击:“小兔崽子居然敢这样,等我收拾了樊城,看我怎么灭你!”
第三件,关羽吞掉于禁的人马后,粮食就不够吃了,既然孙权是同盟,那就从孙权那里弄点米吃吧。于是关羽也不跟孙权打招呼,就取了属于孙吴湘关之米。
这是三件小事,从这三件小事上,大致可以看出关羽对孙权的态度,不是恶劣,而是极其恶劣。
以这种恶劣的关系,孙权会不会联合曹操打关羽呢?
当然不会。
这三件事情,还不至于让孙权咽不下去恶气,如果连这都忍不了,那么孙权也算不上有帝王之器了。
孙权最终打关羽了,或许还是以这几件小事为借口,但是他真正的理由却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