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襄樊大战
第一节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秋,即公元219年,关羽以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以将军傅士仁守公安,然后其自己亲率大军进攻樊城。
历史上著名的“襄樊大战”,又称“关羽北伐”至此拉开序幕。
在三国时期,由于人口问题,大规模的战争很少出现,著名的奠定三国基础的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相较于其他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战役,都逊色不少。
如官渡之战,袁绍军约十一万,曹操军约两万,双方参战兵力总共不足十五万;
赤壁之战,刘孙联军约五万,曹操军约二十三万,双方参战兵力总共不足三十万;
夷陵之战,蜀汉兵力四万左右,少数民族兵力一万左右,孙吴兵力五万左右,双方参战兵力总共十万。
这三场号称决定三国历史的三大著名战役,从兵力上来看,最少时只十万人,最多时不过三十万人,相较于中国古代历史其他的重大战役,简直如同过家家。战国时期,仅长平之战中被白起活埋的赵国军人都有四十五。
当然,这三场战役都具有决定历史的重要性意义,所以被评为三大战役也无可厚非,只是,若是从战争规模和战争意义上来讲,汉中大战与襄樊大战完全可以媲美这三场战役。
襄樊大战,先是关羽率三万人,围困樊城的曹仁部近万人;紧接着,曹操以汝南太守满宠率部前往樊城驻守,又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率七军共三万余人援救曹仁,并派徐晃率部万余人参战,随后,江东孙权派吕蒙也率数万人参战。
战前,曹、刘、孙三方的态势是这样的,刘备称汉中王,势力达到极盛;曹操失汉中,退兵长安处守势;孙权屯兵淮南,欲取合肥,正欲与曹操争锋。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关羽再等一段时间,让孙权和曹操先掐起来,而且掐得难解难分时,再动手,或许就能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策里提到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关羽北伐,在一定程度上讲,算是搅乱了诸葛亮的既定战略方针,但是这已经不是诸葛亮能左右得了的事情了,而且既然开打了,那就打吧。
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记载是,关羽出兵之前的夜里做梦,梦见猪吃自己的脚,醒来之后便对儿子关平说:“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
这是丧气话。
关羽出兵进取樊城,士气旺盛,曹魏情势危急,于禁、庞德部很快便赶至樊城,曹仁自己据守城内,让于禁、庞德率部立营于樊城之北。
曹仁,老面孔了,不用多说,曹魏名将,四大元老。
满宠,曹魏名将,长期镇守曹魏势力的南部疆域,多次与东吴对阵,曾大破孙权,射杀孙权的侄子孙泰,有勇有谋,史称“算无遗策”。
于禁,又一个五子良将,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宁阳县)人,是五子良将中第二位投奔曹操的人(第一个是乐进),先后跟随曹操平兖州、战宛城、定东海,战功赫赫,而且又以铁面无私、持军严整、不贪财物名闻于世,曹操每次出征,不是以于禁做先锋,就是用其做后盾,所以,这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牛人!
庞德,字令明,雍州南安(今甘肃天水)人,原为马超部将,关中大战时,马超被曹操击败,后来率庞德等人投奔张鲁,后来曹操平灭张鲁,庞德在汉中,便投降了曹操。其人勇冠三军,曹操以其骁勇,封为立义将军。
于禁与庞德,一个能征,一个善战,且所率兵力三万余人,与关羽相当,所以,在最初阶段,两军处于僵持状态,不易分出胜负。
当时,庞德的哥哥庞柔在汉中为刘备效力,再加上庞德曾是马超的部将,而马超也为刘备效力,所以襄樊曹军诸将都对庞德颇有猜疑,时时担心他会投降关羽。
庞德为了避免嫌疑,就经常赌咒发誓说:“我身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亲身自击关羽。今年我不杀他,他亦必杀我!”
令人感慨的是,后来这话果然被庞德说中,庞德死在了关羽手上。
不过,有意思的是,最初,关羽却差点死在庞德箭下。
在两军对持阶段,厮杀是常有之事,而庞德为了表示自己与关羽势不两立的决心,所以经常策马冲杀于阵前,准备随时干掉关羽。
而关羽自己也不小心,有一次现身阵前,正好被庞德看见,庞德立即手起一箭,正中关羽的额头!
幸好关羽命大,没有被这一箭射死。
但是关羽的部众都被吓住了,不但是惊恐于主将差点挂掉,还惊恐于庞德的手段。
其实,关羽中箭,虽然是因为庞德手段高明,但还有一部分原因在关羽身上。
甚至可以说,关羽中箭完全是咎由自取。
这是他的性格造成的。
还是骄傲自负的性格。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已经不是关羽第一次中箭了。
在这之前,关羽就曾经臂上受流矢所伤,而且是贯穿伤,左臂被射了个透明窟窿,虽然没死,却留下了病根,一到阴雨天气就疼痛异常,酸麻乏力,请大夫来看,大夫说:“你中的可是毒箭,箭头虽然拔了出来,但是毒已经深入骨头,要想治好,必须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才能除根。”关羽当时就伸出手臂,让大夫开刀刮毒,不但不打麻药,还和几个手下吃酒喝肉,手术出血流了一大盘,关羽还谈笑自若。这就是历史上和《三国演义》中都非常著名的“关公刮骨疗毒”。
牛人就是牛人,不需要太多解释。
但是仔细想想,却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关羽总是中箭?
难道是因为长得太过魁伟,以致于目标太大?
恐怕不是。
其实还是关羽的骄傲自负。
因为自负,所以不把寻常人放在眼中,因为目中无人,所以时受暗箭所伤。
试想一下,关羽连马超和黄忠都不往眼力放,能看得见庞德吗?他不留意庞德,庞德却时刻留意他,在这种情况下,不中箭才奇怪。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笔者之前说过的,关羽熟读《春秋》,通晓大义,所以厌恶鬼蜮伎俩,厌恶遮遮掩掩,他是有什么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原则性太强,磊落性太重,这也是他吃亏的原因。
《三国演义》其实还是很好地把握了关羽的性格特征,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我们能看到吕布辕门射戟,能看到黄忠暗箭射盔缨,能看到赵云江上射帆绳……却唯独看不到关羽秀箭的桥段。
而且整部《三国演义》中,关羽只用了一次箭,射死了庞德的部将。
可见,罗贯中给关羽的定位是,箭法不差,但懒于用箭,因为箭属于暗器,不大光明磊落。
不但如此,《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原则性强的甚至到了拘泥不化的地步,与黄忠对阵时,黄忠马失前蹄,他就不杀。这简直可以媲美春秋战国时的宋襄公,非要等敌人完全渡过河,然后结好阵势之后再打。
不太爱用箭的人,自然也不会时时提防别人的箭,这也是关羽容易中箭的原因。
总之,还是性格问题。
好了,言归正传,庞德没有把关羽射死,那么他的死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