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两件错事
这一步走下之后,并不是轻松无事了,还有很多关键性的步骤要做,比如安民,比如封官。
而入主成都时,刘备却犯了大错,险些一失足成千古恨。
刘备犯的大错之一便是纵兵劫掠。
最初,攻刘璋时,刘备为激励士卒,便跟三军约定说:“若是打下成都,府库百物,随便拿!”
等到拿下成都,士兵们全都扔了武器,跑到府库里抢夺宝物。
益州府库一下子全都空了。
国库空了,军用不足,钱财都让士兵们抢走了,刘备手头紧,所以很忧虑。
这时候,一个人拯救了刘备。
说来也很有意思,这个拯救刘备的人是刘巴,也即那位死活不愿意投奔刘备,辗转万里想要北归曹操,力劝刘璋不要请刘备入蜀的刘巴。
人算不如天算啊,刘巴最终还是落到了刘备的手里。
当初,因为劝谏刘璋而遭冷遇,刘巴便闭门称疾不出,直到刘备打下成都,刘巴还处于“病中”。
刘巴跟刘备有仇,很多人都知道,刘备自己也知道,但是他爱惜刘巴的才能,所以他下令:“三军将士,敢有伤害刘巴者,诛三族!”
于是刘巴得以活命。
得到刘巴的刘备也很高兴,让你小子还跑,跑不了了吧,还不是得给我做事。
诸葛亮也很高兴,数次在刘备面前赞叹刘巴,刘备就辟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
一向敬重士大夫的张飞也很佩服刘巴,有一天他就去刘巴家里拜访,晚上还睡在刘巴家里,结果刘巴又犯倔了,死活不跟张飞说话,把张飞气得死去活来。
兄弟受到这种侮辱,刘备也怒了,诸葛亮就赶紧去开导刘巴:“张飞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却敬慕足下。主公现今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然自命清高,但也得委屈一点吧。”
这是好话,劝慰的话了,若不是看在老交情的份上,诸葛亮才懒得理他。
但是刘巴再次不领诸葛亮的情,而是冷笑道:“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跟当兵的有什么话好说?”
如果说前面不跟张飞说话是傲慢,这就上升到人身攻击了。
刘备是勃然大怒:“孤欲平定天下,而刘巴专门捣乱!他想北归曹贼,所以才路过这里,暂作停留,难道是想要帮我做事吗?刘巴才智绝人,只有我才能任用他,其他人则很难驾驭他。“
刘备这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刘巴不好驾驭,而且心中还无疑助刘,因此刘备杀意满满,还找好了理由。
诸葛亮赶紧又劝刘备:“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刘巴远矣!若提枹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
这意思就是说刘巴比我诸葛亮还牛,主公您要是想安民定邦,就赶紧去和刘巴商议吧。
而刘备这时候恰好正为国库空虚而郁闷,就去问刘巴,或许刘备心中有个计较,如果你刘巴能出个好主意,我就放了你,如果没有什么对策,那就“嘿嘿”了。
问题送到刘巴那里时,刘巴不以为然地说:“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
太小儿科了,只要铸造百钱的大面值货币,平抑物价,让官吏开官市,公开收购军用物品,不就行了?
这就是经济学里的通货紧缩。
刘备依计而行,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因此,可以说,刘巴这个奇才救了刘备一次。
但刘备犯得错误不仅仅是这一个,刘备犯得第二个错误就是取民财,封功臣。
史载“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领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不但如此,刘备还打算“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
这种行为很愚蠢,也很危险,如果刘备做出这种行为,那么就等于说他是在向世人宣布,我刘备来打益州,只是为了掳掠民财,而不是想去好好治理的。
如果真的传递出这种信号,那么刘备的下场就悲剧了,益州百姓是绝不会买刘备的帐,造反的事情迟早都会发生,而刘备则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当他即将进行这个荒诞而愚蠢的行为时,又有一个人出面提醒了刘备一次。
这个人是老朋友了,赵云。
赵云劝谏刘备道:“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这话说的太好了!
当年霍去病因为匈奴未灭,所以不安家,现如今国贼不仅仅是匈奴(北方游牧民族),还有曹操等人,你刘备怎么能想着为诸将经营家室?怎么能想着去享受安逸的生活?你应该带着大家平定天下,等到四海安宁之后,让流离失所的百姓回归乡土,住自己的房子,种自己的地,这才是好事。现在,益州的人民,刚刚经过战乱之祸,本就受了损失,咱们应该把田宅都还给他们,以安定民心,恢复生产,这样,益州才能稳定,百姓才能高兴。
可以说,在自刘备以下,全都得意忘形的时候,甚至诸葛亮、法正都没有出面阻止刘备蠢行的时候,赵云保持了一贯的清醒,提出了最为中肯的建议。
这就是赵云。
堪称人臣楷模的赵云。
有赵云这样的臣子,自然是刘备的幸运,而幸运的刘备也听从了赵云的建议,没有再干蠢事。
得意忘形的时候过去了,接下来,就开始了真正的处理后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