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庞统的灭蜀三策
先是张松,他知道刘备与刘璋接上头之后,就让法正秘密劝说刘备,趁着在筵席上吃饭喝酒聊天的时候,干掉刘璋。
这是当年范增劝说项羽干掉刘邦的故事,也就是鸿门宴。
不过刘备没有听取这一个意见,因为他不是项羽,刘璋更不是刘邦,不杀也不后悔。
更关键的问题是,现在是在刘璋的地盘上,涪城还有刘璋的数万兵力,而刘备做事习惯性小心谨慎,怎么可能冒这种险?
所以刘备对法正说:“你们不要犯了左倾冒险主义,这可是大事,不能仓促为之!”
法正劝不动刘备,庞统就赶紧出面,庞统说:“主公,兵法的最高境界你知道是什么吗?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您现在就可以做到,趁着聚会宴饮,活捉刘璋,那么主公你不用打仗,就可坐定益州了!”
刘备想了想,说:“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咱们刚刚进入刘璋的地盘,恩信未著,人心未附,所以还需从长计议。”
于是,趁宴会谋害刘璋的计谋就不了了之了。
其实,平心而论,张松、法正、庞统等人的计策类似赌徒,成功的可能性固然很大,但失败的可能性更大,毕竟涪城中还有数万益州将士,而政治、军事都不是赌博,刘备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
在百日宴之间,刘璋表刘备为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备表刘璋为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看这哥俩好的,争着给对方封官玩。
宴会之后,开始干正事,刘璋资助刘备二十万斛米,一千匹马,一千乘车,还有缯絮锦帛无数,让刘备率本部兵马去干掉张鲁,同时,刘璋命令屯守白水关(今四川广元境内)的益州将领杨怀、高沛率部听刘备调遣。
刘巴听说刘璋不但放刘备入蜀了,还资助刘备让他去征伐张鲁,便忍不住再次劝谏刘璋道:“主公,您要是让刘备讨伐张鲁,那无异于放虎于山林啊!”
刘璋怒道:“你不是生病了吗?怎么还能说话!”
刘巴只好闭嘴,不但闭嘴还闭上了门,再也不出来了。
刘璋回成都之后,刘备便带着三万余大军,以及丰富的物资军备,往北进发。
刘备是真的要去打张鲁吗?
当然不可能。
刘备这时候便开始了他的一贯作风,也是他最擅长的伎俩,收买人心,笼络士民。
刘备在葭萌关(今四川广元)驻军不前,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而军师庞统,也开始转动大脑,为刘备定下灭掉刘璋的上、中、下三策。
庞统的上策是,“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
也就是说让刘备打闪电战,这是曹操最擅长干的事情,却不是刘备喜欢的风格。
刘备在前面已经说过,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凡事都反着干,这才是我刘备的特点。
庞统的闪袭计策很高明,成功的可能性在九成以上,但它却恰恰违背了刘备行事的两个原则,一是没有正当理由;二是不利于收买人心。
在刘备看来,我打下益州是准备做我的帝王基业用的,也即用以统治,奇袭过去是能把刘璋干掉,但是能服众吗?能有利于长治久安的统治吗?
当然做不到,所以刘备说,太急了,不好。
庞统说:“我的中策是,杨怀、高沛,益州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要冲,而且我听说他们几次三番写信劝刘璋,让刘璋遣发主公回荆州,所以这两个人必须除掉!主公先不到白水关,而是假装收拾行囊,并派人前去告诉杨怀、高沛,就说荆州有急事,必须赶快回去。这两个人既忌惮主公英名,又高兴主公即将离开,肯定会乘轻骑来送主公,主公趁机拿下他们,然后尽收其兵,回师成都,益州可定!”
刘备点点头,默许这个计策还算可以,但他还想听听庞统的下策。
庞统的下策就是,退还白帝,连兵荆州,慢慢图谋益州。
这个下策是名副其实的下策,退还白帝,连兵荆州等于说这次是白来了一趟,奔波数千里,来旅游的吗?
而且回到荆州再打益州的话,曹操、孙权岂会坐视不理?那样就很可能会遭致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这个下策直接舍弃,不用考虑了。
上策不用,下策不行,中策听起来还可以,那么选择就很明晰了。
庞统也能料到刘备最终会选择哪个计策,所以他又催促刘备早做决定:“主公不能犹豫不决,要是一直沈吟不断,则必受其乱!”
刘备点头道:“好,就以军师的中策实施!”
按照庞统的中策,需要先假装东归荆州,然后诱使杨怀、高沛前来,将其斩杀。
所以刘备迫切需要一个东归的理由,不然演不好戏,你总不能无缘无故就回荆州吧,荆州那边总得有点什么事才好。
但刘备实在是幸运,就在这个时候,荆州那边还真的出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