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刘备嘴上却道:“先生说的有理啊。但是刘季玉与我同为汉室宗亲,他这次请我入川,为的是剿灭张鲁,抗拒曹操,我怎么能干夺同宗基业那种事儿呢?所以,先生还是不要再说了。”
刘备这话的意思很明显,我确实想要益州,但是却不想背上夺同宗基业的骂名。
法正一时间愣住了,法正这个人性格上是有缺陷的,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而且还是讲阴谋诡计的,所以在他看来,乱世之时,诸侯割据,群雄兴兵,就该是弱肉强食,谁的拳头硬,谁就有饭吃,难道还讲仁义道德不成?
法正想不通,但是刘备却很清楚,政治虽然是强者的游戏,但是却不等同于赤裸裸的弱肉强食,政治是需要修饰的,是需要掩盖的,是需要披着衣冠而进行禽兽之事的。
这就是法正与刘备的区别,臣下与帝王的区别。
法正没说动刘备,庞统便开始出马了。
庞统也是一个急于建功立业的人,他和诸葛亮齐名,但是诸葛亮已经通过实际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人家未出山时就给刘备谋划了整体战略布局,隆中一对而天下三分,出山之后,在危难之际又只身赴江东,游说孙权,促成刘孙联盟,力挽狂澜,之后又督率荆南三郡,使刘备丰衣足食,州富兵强,其功绩已不下于曹操那边的荀彧,人家当军师中郎将实至名归,而自己却还没有给刘备建立寸功,也和诸葛亮平起平坐,就算别人不说闲话,他自己内心深处也过不去。
眼下,法正、孟达来荆州,正是取益州的好机会,如果自己帮助刘备拿下益州,可以说是建立了不世之功勋,也足以对得起凤雏的称号了。
所以,庞统就去劝说刘备:“主公,大乱之后,荆州荒残,人民殚尽,已经不是原先的殷实之地了。而且荆州虽然地处水陆要津,但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实在难以实现。而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得之可成大事!法正已来,张松暗结,正是天赐良机,主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刘备说:“天下间与我水火不容的人,只有曹操,曹操行事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凡是都和曹操反着干,也就能成功了。如今刘季玉请我为援,而我却去夺他基业,这种失信义于天下的事情,我不能做。”
庞统懂了,刘备现在只是需要一个良心上过得去的理由而已。
而庞统刚好有这个理由,所以庞统说:“非常之际,权变之时,就不能死守道义,否则便是愚昧!兼并弱小者,攻伐不智者,正是春秋五霸所为之事,何失于信?拿下益州之后,封刘璋以大国,又何负于义?况且张鲁虎视西川,曹操为患关中,若主公不取,终为他人所得,到那时候,主公追悔莫及啊!”
这一番话可谓是句句说到点子上了,庞统既为刘备解决了道义上的问题,又给刘备下了警告,你在耽误,益州就被曹操等人拿下了,到时候看你怎么办。
所以,刘备大笑而起,握着庞统的手,道:“军师一席话,令备茅塞顿开啊!来,请孔明、孝直、云长等,共商入蜀大事!”
建安十六年十二月,公元211年,刘备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良、刘封等人镇守荆州,以孟达统率其与法正带来的四千军士屯守江陵,而刘备自己则以庞统为军师,陈震、殷观、习祯等为参谋,黄忠、霍峻等为将,率领数万兵马奔赴蜀地。
陈震,字孝起,荆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荆楚名士,现为荆州别驾从事,性格沉稳,为蜀汉政权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曾与孙权开坛歃盟,交分天下,官至尚书令。
殷观,字孔休,宜城(今湖北宜城)人,荆楚名士,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那个为刘备出谋划策,婉拒孙权联兵伐蜀的人,现为荆州别驾从事。
习祯,字文祥,荆州襄阳人,也是荆楚名士,其人性格风雅,善辩论,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上,后官至广汉太守。
在刘备入蜀的途中,锦上添花,有一个猛男率一彪军,前来投奔刘备。
这个猛男就是在三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魏延。
魏延,字文长,生年不详,卒于公元234年,义阳(今河南信阳)人。
三国时期的人物,除了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司马懿等有数的几人外,魏延也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其知名度之高,恐怕不下于上述人物,但他的名声多多少少有些不好,几乎知道魏延的人,都会下意识的想起来一件事,这货脑后生有反骨。
但,这是《三国演义》抹黑魏延的效果,从正史中,我们根本找不到魏延谋反的证据。
所以,魏延魏猛男是被老罗生生坑害了一把。
老罗为什么会抹黑魏延呢?
原因多起于魏延的性格。
魏延这个人跟关羽很相似,是猛将(《三国志》评价其为“勇猛过人”),善待士卒,而且很骄傲。
蜀汉政权中很骄傲的人有两个,前期是关羽,后期是魏延。
这两个人骄傲的程度差不多不相上下,史称“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也就是说谁都得让着他们。
就连诸葛亮都得让着他们,当然诸葛亮不是怕他们,而是刻意用了某种手段,顺着他们,压着他们,让他们不致于弹起来。
他们的结果也很相似,都是不得好死,诸葛亮离开荆州没多久,关羽就挂了;诸葛亮去世没多久,魏延就挂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做人还是得谦虚一点好。
由于魏延的这种骄傲性格,再加上他是刘备时期的老臣,赵云死后,他就是蜀汉名将中的老大,所以他更是天王老子,唯我独尊,有时候连诸葛亮都看不上,不时地发发牢骚,埋怨一下武侯先生。
老罗是非常喜欢诸葛亮的,魏延这么搞,当然让老罗很不爽了,所以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魏延就被写成了为谋反而生的贰臣。
扯得远了,言归正传。
魏延投奔刘备时,还是个小伙子,小伙子长得猛,作战也猛,还带着一彪军投奔,所以刘备很高兴,就留下魏延为将,小伙子跟着好好干,前途无量。
在刘备入川之时,张松已经为刘备铺排好了前进的道路,因为在他的提议下,刘璋下令益州沿途关隘城池,见了刘备都要大开城门,列队欢迎,而且还有供给刘备的军队,保证刘备军队衣食无忧。
所以刘备入川,享受到了宾至如归的服务。
当刘备走到巴郡时,巴郡太守严颜拊心叹道:“这就是独坐穷山,放虎自卫啊!”
这位蜀中老将已经看到了刘璋的结局,而刘璋此时却在涪城(今四川绵阳)摆好了宴席,恭候着刘备。
刘备从巴水溯流而上,西去数百里而至涪城,终于与传说中的刘璋相会。
这场聚会很欢畅。
刘璋从成都带来了三万将士欢迎刘备及其属下,史称“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曜日,往就与会;先主所将将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
也就是说,刘璋跟刘备喝喝酒,然后又跟庞统喝,然后又跟黄忠喝,然后……一连喝了一百多天。
不得不说当时的酒的质量就是好,对饮百余日都没有发生死亡事件,这要是让现在的食品从业者看到,不知道会不会汗颜。
在这个漫长而融洽的聚会过程中,其实一直都隐藏着一股不和谐的因素,因为张松、法正、庞统等人小动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