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益州来的叛徒
这是法正第一次见刘备,但第一次见到刘备的法正就向刘备暗示自己愿意投靠,并能帮助刘备拿下益州。
这对刘备来说,可是天大的好消息!
法正,字孝直,生于公元176年,卒于公元220年,扶风郡(今陕西眉县)人。
法正是刘备阵营中的第三个重量级谋士,前两个自然是诸葛亮和庞统。
甚至可以说,在诸葛亮、庞统、法正三人并存的时期,法正就是刘备的第一谋士。
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从刘备入蜀时,三人的工作状况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做的事情大部分是后勤,也即留守大后方,供给钱粮,庞统则是跟随刘备行军布阵,攻城略地,法正则是思谋奇计,参与军机。
所以,诸葛亮类似萧何,庞统类似张良,而法正则很像陈平。
陈平善出奇谋,其为刘邦六出奇计而安天下,被封为“离间计、反间计”的创始人,其实所谓奇谋,通俗讲就是阴谋诡计,但凡政治家,均需阳谋、阴谋并用,所以善出奇谋者也算是身怀帝王术。
但有很多人不愿意用奇谋,比如说王佐之才荀彧,他为人太正直,太讲原则,是个标准的好人,所以他从来不屑于用阴谋。
但鬼才郭嘉和毒士贾诩就不一样,这两个人都是用阴谋诡计的高手。
而法正,则被陈寿称为可媲美郭嘉的人,甚至连曹操都说:“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法正的厉害,可想而知。
那么法正这个牛人为什么愿意投靠素未谋面的刘备,还愿意帮刘备拿下益州?
此事说来话长,且听笔者慢慢梳理。
早年,天下饥荒,法正在老家挨饿受穷了,就跟同郡的孟达奔赴益州投奔刘璋,胸怀大志的法正在益州混了多年,最终只是混得了一个县令,后来,法正又做了军议校尉,本来就不被重用,还被州中的人诽谤,所以法正的心情越来越灰暗。
在郁闷而孤独的岁月里,法正遇上了一个改变其终身命运的人。
这个人就是张松。
张松,字子乔,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其人相貌不扬,性格放荡,然而聪慧机敏,为益州别驾从事,常感慨刘璋暗弱,不足以成大事,所以自己经常叹息。
叹息中的张松看见了愁眉苦脸的法正,两个人就像干柴烈火一样,一遇就着,好的几乎穿一条裤子。
两人暗暗组成了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不是效忠刘璋的,而是打算背叛刘璋,另寻明主的。
很快,孟达也加入了这个圈子。
公元208年,曹操准备南下攻取荆州时,刘璋害怕曹操打下荆州之后顺带着灭了自己,就赶紧派人去巴结曹操。
刘璋先派别驾从事张肃率三百精兵悍卒去以及军资奉送曹操,曹操一看刘璋还挺会来事儿,就很高兴,收下礼物,然后以张肃为丞相府椽,又给他封了个广汉太守。
不久,曹操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逼走了刘备,又东伐孙权,刘璋再次坐不住了,赶紧又派了个人去向曹操示好。
刘璋这次派去的人就是张松。
说来也巧,张松是张肃的弟弟,哥俩还都是州别驾。
张松去见曹操的时候,满心期待,也满心欢喜,因为曹操是英雄,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人物,在曹操手下做事比在刘璋手下做事强上一万倍。
而且,老哥上次来就被封了个郡太守,自己这次来,肯定也收获不小。
所以张松就打算干“良臣择木而栖”的勾当,准备把益州卖给曹操了。
可命运弄人,结果大大出乎张松的意料。
张松见曹操时,曹操刚刚拿下荆州,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刘备、孙权尚不放在眼中,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张松,再加上张松姿貌短小,性格不羁,因此以貌取人的曹操对张松的态度极差,甚至还差点说出“都是一个妈生的,怎么差别这么大”的话来。
而曹操的秘书杨修听说过张松的才名,就私下里约见了一次张松,并以曹操自己写的兵法著作测试张松,结果张松有过目不忘、博闻强识的神奇本领,在宴饮之间,看了一遍,就能倒背如流,杨修向来自负自己聪明,见张松比自己还聪明,当下是大为惊叹,不但对张松表示了滔滔不绝的折服之情,还赶紧去曹操那里称赞了一下张松的大才,并劝说曹操重用张松。
曹操倒好,给张松封了一个县令,而且还是要到益州境内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做县令,张松这一气可非同小可!
我老张原本是州别驾,副省长级别的方面大员,好心好意来给你曹操献益州了,你居然让我去做县令!
不但降级,还发配偏远地带!
是可忍孰不可忍!
碰了一鼻子灰的张松心中恼怒至极,他也知道曹操绝不是自己寻求的明主,所以他愤愤然回到了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