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太子刘据的宾客到底是些什么人?(1)
==
武帝刘彻在位后期,政治焦点成为皇帝刘彻和太子刘据的矛盾。在双方的斗争、搏杀当中,刘据的宾客对刘据的影响很大、对事情的发展很重要。但刘据的宾客到底是些什么人?自古至今学界长期重视不够。相关记载也颇为模糊、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般读书人,多数读者也下意识地以为就是一般读书人。如是,那就极有可能是错了。(本小节引文出自《汉书》刘彻、刘据、卫青、卫子夫传记的不一一加注。)
皇家子嗣众多,皇帝和诸子之间自然会有亲疏。但刘彻从一开始就很喜欢、很重视刘据。他29岁得长子刘据,在现代不算早,在古代算晚,在皇家算很晚,刘据的降生就成为大喜事,刘彻亲自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以示庆祝:
—特命文章大家枚皋、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
—为传说中的婚育之神高禖建庙,隆重祭祀,表示感谢。
—隆重册立刘据生母卫子夫为皇后。
—前122年,将7岁的刘据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又与平定淮南王叛乱一并诏告天下,普天同庆。
—公告全国的庆祝措施主要有:大赦天下;对九卿等主要部门负责人、三辅等主要地方长官赐爵右庶长;对天下编户中当年成为户主者赐爵一级等等。
—最为隆重、影响很大的庆祝措施是,派皇帝专使巡行全国,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有冤失职,使者以闻,县、乡即赐,毋赘聚。
这是由专使代表皇帝巡视全国,慰问所有的基层干部和老人、鳏、寡、孤、独、无业游民。一般形式是分地域集中起来,和皇帝的使节欢聚一堂、大吃一顿,并当场分发皇帝的赏赐,分享国家的喜悦。古代交通不便、只能是陆续举行,在相当长时间内,这会一直是连接朝野的大事、喜事、舆论热点。如此特殊的处理方式,也使得刘据出生伊始就名闻天下,和全社会各阶层精英、和全国的基层干部形成了某种特殊联系。对绝大多数平民百姓而言,一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就是这一顿饭,一辈子得到过的最高奖赏就是皇帝的这一次奖赏。这怎么能不铭记在心?!在随后的“路线”斗争中,这种记忆、这种联系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作用。
刘据(前128年—前91年),自7岁成为太子,地位一直很稳定。刘彻可谓史上第一个成功集权在身的专制皇帝,威风大的不得了,朝廷内外人人都怕皇帝。包括奴婢出身的皇后卫子夫,虽然极力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平时也是谨小慎微。但刘彻极少在儿子面前发皇帝脾气。朝廷内外,也就唯独刘据不怕皇帝,什么都敢说;丞相也不敢说的,他敢说。
但对于治国理政,刘据恰恰和和皇帝老爹形成了系统的不同意见,可谓两种“观点”、两条“路线”。这又是为何?
班固可能考虑过这个问题,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主要编辑刘恕、刘攽极有可能相当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
《汉书·刘据传》以时间为序保留了这样一条记载:刘据“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
《资治通鉴》则是在全部巫蛊之祸、卫太子事件之后特地追记了这件事情:“初,上为太子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宾客多以异端进者。”在随后的点评中,司马光则明确认为这是导致父子二人政见不同的原因,“臣光曰:古之明王教养太子,为之择方正敦良之士,以为保傅、师友,使朝夕与之游处。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今乃使太子自通宾客,从其所好。夫正直难亲,谄谀易合,此固中人之常情,宜太子之不终也!”他显然注意到了刘彻父子之间的“路线”问题,而没有视为无原则的权力之争、骨肉相残。一般而言,只要没有格式化的先入为主,很容易注意到。但他将事情的原因从“上为太子立博望苑,使通宾客”解读为“今乃使太子自通宾客”,主要责任就从皇帝“使通宾客”变成了“太子自通宾客”,这就有问题了。《资治通鉴》史学巨著,但通篇政治立场鲜明,对于这类问题一般都是站在皇帝一边落笔、为皇帝说话。
刘彻望子成龙,刘据刚过十六岁就为他设立了名为博望苑的老师、伴读团队,也就是刘据自己的政策研究机构、参谋顾问班子。但应该注意的是,刘据才刚满十六岁,那就只能是皇帝老爹为太子儿子设立而不可能是刘据自己设立。设立的主要工作自然就是选人,这是皇帝老爹的主要职责;选人也不可能是另起炉灶,首先应该是在原有的老师和伴读中筛选,然后才应该是增选,这都只能是刘彻的事情,进入正常运转阶段、随着年龄增长才有可能是刘据自己延揽,但也会太多。概括而言,四十多岁的皇帝老爹为十多岁的太子儿子选老师和朋友,做决定的能是谁?!所以,博望苑宾客的基本成分、主要成员是且只能是刘彻的选择,而不可能是刘据自己延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