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昨日军统(633)

继“范友信、红大衣汉奸案”之后,又发生了“五洲旅社汉奸案”,据庞盛文回忆,这是“1941年冬至1942年春末”的事,事实上,此案发生于1941年底。庞说:

“当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迁到老河口后,这个鄂西北小城突然繁荣起来,一时文人学者、富商大贾云集,风流小姐周旋于上层不乏其人。当时出入司令长官部的杜某、谭某、谢某和刘洁人,人们称为‘四大小姐’。”

庞盛文回忆说:“谢小姐爱上了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特务团高射机枪连连长欧迪梅(欧为广西省主席黄旭初的亲戚),欧、谢过从甚密,欧也因谢的关系和其他三位小姐有往来。欧有一位同乡、同学廖秉周,廖本是特务团上尉副官,因专门跑敌后做生意而离了职。廖与五洲旅社老板娘有暧昧关系,因而不是住在五洲旅社,就是住在欧迪梅处,这样也跟‘四大小姐’有往来。‘四大小姐’也常托廖从外地带高级化妆品。”

庞盛文说:“当时垂涎于‘四大小姐’的大有人在,如别动军六纵队司令部的少校参谋张合清就属意谢小姐,因谢已属意欧迪梅而拒绝了张的要求,张便怀恨在心。恰好在这时,张被派往武汉搞所谓策反活动,在汉期间,他发现廖秉周在武汉某酒楼与汪伪官员一起喝酒,就偷拍了照片,回老河口向指挥官徐志道作了汇报。”

这样,事情就闹大了,庞盛文回忆说:

“这时徐志道已破获了所谓‘范友信、红大衣汉奸案’,‘红大衣’刘洁人既然与欧迪梅、廖秉周相识,廖又与汪伪官员在一起喝酒,就很容易地制造成一个‘汉奸案’。廖秉周成了这个‘汉奸案’的主犯,欧迪梅成了连络员,谢某成了窃取机要情报的女间谍,五洲旅社成了汉奸据点。欧、廖和五洲旅社老板娘以汉奸罪被判死刑,当即遭枪杀,而谢某因‘年幼无知’,判刑10年,落入了别动队之手。一场风流案化作汉奸案而告终。”

到此时,各战区便衣混城队的训练阶段均已结束,编练处改称督导组,而经他们训练过的便衣混城队队员亦派回各部队执行“混城”任务。

比较特殊的是,因便衣混城队隶属于不同的战区,故派出以后,没有统一的部队番号,叫什么的都有。比如,第一战区(赵理君)叫“教导团”;第三战区(郭履洲)叫“奋勇队”;第四战区(杨继荣)叫“干训团教导总队”;第五战区(徐志道)则称为“干部教育班”。

这时,徐志道的“摊子”已经铺得很大,庞盛文说:

“徐志道站稳脚后,就将五战区各军、各师军事谍报人员集中在马家岗进行谍报训练,开设有爆破、侦察、秘密通信、行动等特务必修课。训练结束后,将这些人编成便衣队,分派到各军、各师及各地。徐从这些人中吸收了一部分人参加军统,又派出一部分军统特务参加便衣队混入各军中。这样,徐一举两得,既扩大了军统组织,又渗透到各军中去了。以徐志道为组长的长官部督导组隶属于参谋处,在各集团军设支队、军设大队、师设中队,另外还在安徽、信阳、随县、钟祥设立直属大队。”

在被徐拉进军统的人当中,就包括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邓文勷。徐志道回忆说:“其时邓文勷同志、系任长官部参谋处参谋,籍隶湖北,可谓人地两宜,经洽请调用,工作上协助不少。”

也是在此时,各战区便衣混城队的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中英情报合作开始了,这是继抗战初期的中苏情报合作之后,中国再一次与国外的谍报部门合作。

中英合作,是军统局首次尝试与国外成立“合资公司”,也是此后中美合作的先声,在这里多说几句。

说起来,中英合作的机会,确实是军统凭自己的本事争来的,而关键就在于魏大铭的电讯部门。对此,沈醉回忆说:

“抗战发生后,军统的电讯处在研译日本空军的密码通讯方面,掌握了一些规律,对于当时日本空军每次空袭重庆之前,侦察机发回日空军基地的电报和轰炸目标的指示积累了许多经验,由于空军在飞行时所使用的密电码较为简单,容易研译出来。每遇空袭,军统便把日机出动情况和可能轰炸的目标,预先通知重庆防空司令部,都有相当准确性。”

防空情报是由魏大铭的电讯处主持的,对此,许多年之后,魏曾不无自得地说:

“以我所知此项防空情报如此敏捷正确,除了我们的侦译敌人各空军基地侦察机及轰炸机的电讯外,尚有派驻在汉口之秘密电台一座,由韩振鹒、蒋勇为同志主持,台址觅得好,即在汉口中山公园西面山坡坡上,能监视到汉口机场敌机起飞、降落等情况,故敌机整队离汉口时,已有电报来了。另外我防空司令部亦建有我方区域内之地面监视,利用有线电话报告敌机经过某地等情形,故前前后后互有情报对证,万无一失也。”

军统方面对日军密码的破译以及军统在电讯方面的综合实力,令英国谍报部门十分钦佩,双方的合作遂一拍即合。用沈醉的话说:

“因此引起了英国驻在重庆的特务们的注意,便希望通过与军统的合作而把这一套东西剽窃过去。军统也想通过与英帝合作的关系,偷学到它的一些东西。”

最初,中英情报合作是由郑介民主导的。沈醉说:

“一九四零年夏天,蒋介石叫戴笠加强军统在南洋各地的特务活动,戴因郑对南洋情况较熟悉,要他赴南洋一带视察,开展军统在海外组织的工作。他认为这些地方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范围,必须与英帝密切。以免引起英帝的不满。他去视察时,英帝方面特派两名特务随他一同前往。同年秋,通过郑与英帝接洽,决定成立一个中英情报合作所,英国派特务安德逊到重庆正式商谈中英情报合作问题。”

最终,蒋介石决定,由军统局出面与英国合作,成立中英情报合作所。

参与筹备工作的,就包括刚刚当上军统局第一处(军事情报处)处长的鲍志鸿。

——1940年7月,鲍志鸿从武汉逃回重庆,到他的“母校”陆军大学当了一名教官。

这时,鲍在陆大“正则班”第十三期的同学杜逵找上门来了。

杜逵,1906年生,云南昆明人。

杜逵原是郑介民的班底,自从郑当了军令部二厅第三处处长以后,杜就一直在三处工作。曾在二厅通讯总所当所长的邱沈钧曾说:

“第三处主管所谓‘国内情报’。军令部第二厅自成立之日起,戴笠就不失时机地控制了这个处。不仅处长杜逵,科长舒治鸿、廖剑萍等,连科长以下的人员,绝大多数也是军统分子。这些人并不单纯是二厅的工作人员,还有军统的组织关系。他们来到二厅工作,首先是通过军统的调派,本人无权直接向二厅办理报到,或申办离职手续。第三处内也有少数非军统人员。”

前面说过,抗战开始以后,鲍志鸿通过私人关系调到军令部二厅第三处当上校参谋,因此他就属于邱沈钧所说的“少数非军统人员”之一。

武汉沦陷之后,鲍留在武汉做“地工”,杜逵则随军令部二厅“转进”重庆,并回到军统局本部,不久后升任军统局第一处副处长。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66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66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